阳光教育理念下的特色课程实践
2016-09-27吴凤清
我校以阳光教育为核心,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让师生享受圆满而幸福的教育生活”为办学宗旨,用自治区、南宁市、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学校(微型)四级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在研究中幸福成长,用精心研磨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精心培育阳光少年,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成果。
一、“阳光教育”的由来及定位
我校建校于2011年,因是在小区内办学,校园面积不大,且被四周的钢筋水泥建筑重重包围。建校之初,我校教师缺编严重,现有教师基本都是从区内外中小学校汇集而来,并且初高中教师占了相当比重,少部分有小学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是青年教师。我们的生源同样不容乐观,既有刚刚进城的城市小区住户子女,也有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然而我校地处普罗旺斯小区内的向日葵庄园,“普罗旺斯”有着欧洲文明的浪漫、温馨,“向日葵”则隐喻着普世的阳光,“庄园”内鹅黄色的建筑同样带给人们对温暖的向往。在师生家长普遍感到压力山大的办学之初,阳光、温暖、激情、明朗、自然……这些阳光的元素正是我们这个年轻的学校所迫切需要拥有的办学内涵。在这种情境下,我认真学习了国内学校开展阳光教育的成功经验,仔细研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洪宇的专著《我的阳光教育论》,再结合自己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普罗(编者注:该校师生对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普罗旺斯小学的简称)的实际,我决定整合现代与经典、东方与西方,办一个具有普罗特色的阳光教育学校: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让教师与家长携手,共同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让学生成长为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立自强、合群合作、懂得分享的一代新人。
明确了办学定位之后,我们申报了自治区和南宁市两级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阳光教育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明确了普罗的文化诉求。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开发潜能、鼓励超常、多元发展”,办学宗旨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让师生享受圆满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办学目标是“创办管理先进、教学质量优秀、外语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个性鲜明、学科扎实、外语强实,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代新人”,六大文化支柱是“培养阳光的学生、阳光的教师、阳光的课堂、阳光的特色课程活动、阳光的班级、阳光的家长”,最终目的是让普罗的学生能在阳光灿烂的环境中拥有阳光的心态,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培育厚德的人文情怀。
二、课题引领下的特色课程研究
“阳光的教师”是阳光教育的主要推动者。为了将阳光教育落实到我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组织开展了自治区、南宁市、经开区、学校(微型)四级科研课题研究,以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在研究中幸福成长。办学以来,除了前面提到的自治区和南宁市两级科研课题“‘阳光教育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还立项了以下科研课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立项了南宁市科研课题“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借助分层练习与评价激励,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为了打造“阳光少年”,我们立项了南宁市科研课题“愿景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心理影响及有效途径研究”;为了体现学校阅读特色,我们立项了南宁市科研课题“促进儿童快乐阅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以及经开区级科研课题“基于语文阅读构建小学生文化地图的研究”;为了体现我校的英语教学特色,我们立项了经开区科研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些科研课题,将我校80%的教师带入了课题研究当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我们指导全校一线教师立足本学科,在“教中研、研中教,育中研、研中育”,成为一线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实践者。我们在全校营造出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全力以赴研发我们的特色课程。
(一)我校特色课程的定位
我校的特色课程包括文化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类。文化课程中又有基础型课程(即国家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三种。我们对基础型课程进行校本改造使之体现校本特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则直接体现为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特色课程。文化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文化课程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以便于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活动课程的开设基于我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开发潜能、鼓励超常、多元发展”,不以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为旨归,重点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一技之长。
(二)我校特色课程研究的实施策略
为了教给老师们一些特色课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我校制定了如下特色课程研究实施策略:
1.注重课程分析。主要是分析课程的研究背景,准确定位课程的学习对象及课程的主要特色等。
2.明确课程目标。依据我校阳光教育的丰富内涵,明确特色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分步实施策略。
3.确定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依据以上课程目标,确定课程主线,编写课程纲要,制定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充实课程内容。
4.实施课程教学或课程活动。在课程设计具有初步轮廓后,再具体实施课程教学或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要求课程组教师注意对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情况及时作出总结评价,注意收集、整理授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作业,不断总结课程教学中的得失,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
5.进行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目标,针对学生的表现制定评价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临时班、组,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三、特色课程实践研究例说
校本特色的文化课程和活动课程,都是我校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突出亮点。我校结合阳光教育的文化定位和培养目标,以课题研究驱动特色课程实践,以扎实、丰富的特色课程实践带动学校特色发展。
(一)赋予基础型课程以阳光特色
基础型课程即国家课程,它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我校的阳光教育理念,遵循阳光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有效教学研究,做到阳光教育、教材研发、教学实践的三位一体。
1.确立阳光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开展阳光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阳光课堂基本教学模式是为体现我校的阳光教育理念而确立的,它不是对教师教学的限定,而是一个基础建模,教师可以在“心中有模”的基础上,依据每一节课不同的教学需要而灵活操作。这个基本教学模式,具体体现为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激趣导入—指导预习—问题导学—合作探究—精练巩固—总结拓展”六环节,要求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突出课堂教学中的快乐、自主、质疑、生成、点拨、精练等灵动元素,充分体现课堂气氛民主、学生思维自由,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且高效互动”。
为了达成阳光课堂以上教学理念,我校采取了如下方法,指导各年级学科备课组开展有效的常规教研活动。
一是在小循环教学研究中,启用课例研究的方式,以课促研,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研究能力和执教能力。所谓小循环教学研究,就是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定期确定研究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再轮流执教、教后评议,直到本年级最后一名教师上完最后一节经典课,再全面总结、推广相关的研究经验,把备课组研究的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可以借鉴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动。小循环教学研究虽然是备课组集体研究后确定课程实施方案,但并不希望老师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而是明确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注入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教师执教每一节课时所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过程自然也不尽相同,课堂教学必然是灵活的、变化的、新颖的,正所谓“变化中系着既定的求索,不变中透出无尽的新颖”。
二是引入课堂观察技术,研究团队分工合作,使课堂教研走向精细化。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无论是主题教研还是课例研究,都需要详尽的课堂观察为依托,为此我们引入了课堂观察技术,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中开展了历时一年的课堂观察实验研究。我们将研究团队进行分工,引导教师分别从时间分配、提问分组、呈现方式、预设生成和学生活动这五个维度来收集课堂素材,最后汇总数据对课堂进行分析研判,以利于教师清晰地界定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二年级数学组团队根据在阳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解决问题中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主题教研,老师们分工合作,或研讨课标,或研究教材,或研读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打磨,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中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三是以赛促教,促进阳光课堂教学模式走向常态。为了促使教师尽快掌握阳光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并付之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校每年秋期都会举行一次全校语文、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要求教师全员全程参与。
四是以研促能。我们以自治区、南宁市两级科研课题为龙头,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校内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市级规划课题“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借助分层练习与评价激励,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以及常态化的微型课题研究,我们引导全体教师用科研的方式去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2.对传统的学科课程进行重组,建构主题式综合实践课程。在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校在小学一、二年级尝试进行学科内容重组,建构主题式综合实践课程。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个主题来编排的,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设计出“多彩的春天”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用诗一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把你画的春天给大家看一看),用眼去欣赏(你找到春天了吗),用耳去倾听(我会唱春天的歌曲),用心去感受并展示春天的美好(展示台)。老师把语文课上的阅读积累与音乐、美术课进行统整,在设计教学时,厘清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指导学生阅读、积累赞美春天的好词,走进校园和大自然观察春天的美景,把所见的春天美景画下来,唱出赞美春天的歌曲,自由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意。这样的课程统整让学生对语文活动感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交流和欣赏,并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受到了自然美的熏陶。
3.编写适合的校本教材,引领教师在研究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教学能力,形成教学特色。在这方面,我校的英语学科表现出色。我校的英语教师团队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为了突破哑巴英语瓶颈,针对学生在初学英语阶段往往只能接受简单的单词和句型,并且需要多次强化方能有效记忆的实际情况,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创编了一套针对各年段学生的《快乐英语童谣课程》校本教材,以英语童谣的形式,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并且在句子中适当添加摹声和拟人的表现手法。我们把这套校本教材作为英语国家课程的配套教材使用,使国家课程课堂教学表现出浓郁的“阳光”特色,有效启动了儿童的表达和表现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用和谐的韵律配合英语童谣,给学生以听觉愉悦;学生伴随音乐哼唱、模仿,在反复聆听和哼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关注到了童谣中的语言现象,自然地习得了其中的语言规律,激发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赋予拓展型课程以书香、壮乡特色
阅读可以给人的精神成长打下温暖的底色。我校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视野下壮族地区开展儿童快乐阅读的策略研究——以广西南宁市为例”课题实验学校,又是南宁市“亲近母语 快乐阅读”实验学校,我们在校园内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生阅读、师生共读、教师阅读、亲子共读四种阅读模式,营造“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五种书香氛围,并着力打造壮乡文化校本阅读,力争让悦读、写作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为此,我校将每年的4月、12月定为校内“全民阅读”月,并开发了《晨诵课程》和《心灵QQ糖课程》各三套校本教材。而每年4月的“全民阅读”月,我们都会结合壮族“三月三”节日,把阅读重点集中在壮乡文化校本阅读上,同时开展内容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
我校语文教师研究团队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壮族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不多,于是他们在科研课题引领下编写了一套图文并茂的“壮乡文化”校本教材,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阅读不同的壮乡文化内容:《低年级壮乡文化绘本》侧重从壮乡服饰文化、特色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劳动工具等方面让学生阅读、感知壮乡文化,《中年级壮乡文化读本》侧重从壮族民歌、舞蹈、乐器、体育项目等方面让学生阅读、了解壮乡民族风情,《高年级壮乡文化读本》侧重从圣贤名流、取名习俗、图腾文化、神话传说、花山壁画等五个方面让学生阅读、探究壮乡文化传承。为了保证所开发的“壮乡文化”校本教材能够让师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我们在校本教材教学培训、集体备课、课程安排上做出保证:每周设置两节阅读课,用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含“壮乡文化”阅读)和撰写读书笔记;精心组织4月的壮乡文化读书节暨“全民阅读”月活动,促进壮乡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壮乡文化读书节暨“全民阅读”月活动在我校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保留项目,每年的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个主题统领下,各年级自行组织开展适合本年级的节日阅读活动,校方负责为学生搭建与阅读内容相匹配的展示平台。比如2015年4月学校的阅读主题是“阳光普罗,书香浸润”,内容按学生篇、家长篇、教师篇划分:学生篇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有一年级的“我的绘本我做主(壮乡服饰、壮锦图案写绘)”,二年级的“诵读诗歌添童趣(壮乡诗歌汇编、铜鼓舞活动、壮族生活用品展示)”,三年级的“壮乡文化之诗歌、山歌、舞蹈、铜鼓”,四年级的“壮乡文化之民俗风情、壮族体育运动”,五年级的“壮乡文化之图腾、饮食文化、圣贤名流”,六年级的“壮乡文化之民居、历史、故事、文化传承”等;家长篇包括“壮乡行”摄影作品、视频作品以及“和孩子寻找壮乡”文化活动记录等内容;教师篇是“我阅读,我阳光”教师读书会。以上所有活动,都有展示、有总结。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悉心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家长利用“三月三”“清明节”两个假期带孩子走进壮乡,领略壮乡风情;学生返校后,在老师指导下制作精美的手工阅读卡、阅读手抄报和壮族手工作品等。整整一个月,学生在阅读、体验和制作壮族特色的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并用自己的研习成果装点校园,使“壮乡文化”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赋予探究型课程以开放性特色
我校的探究型课程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呈现为学生学习的开放性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学习者。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展示平台。下面以我校开发的“中国文化地图”校本阅读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中国文化地图”校本阅读课程是在书香阅读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有探究性质的阅读课程。老师们在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是一个不可分隔的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哲一向不分家,人们在阅读中可获得知识、洞观历史、内化生命体验、思考生存意义,而这原本就是经典阅读的核心价值所在。如今的小学生普遍缺乏历史、地理知识,尤其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了解。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索欲望,我校语文组申请立项了经开区教育科研课题“基于语文阅读构建小学生文化地图的研究”。课题从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入手,尝试帮助学生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地域轮廓,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有“地理”感,借以建构起更加立体的中国文化地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我们借用地理中的“地图”概念,努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以及基于这一阅读体系所生成的地方文化体验和独特的生命体验,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编写了一套四卷本的《文化地图阅读文集》。这套文集涉及11个文化区域,含216篇精品散文,涵盖山川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物、饮食起居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卷一”为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卷二”为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卷三”为巴蜀文化、闽越文化、岭南文化、徽州文化,“卷四”为中原文化、秦晋文化、西域文化。这样的编写体系,可以让学生初步形成全中国地域文化的概念,感知地域文化的特色美及地域文化“文以化人”的力量。在这些文集中,我们所选的经典文章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学生多读这类文章,不仅会积淀更多的文化知识,而且会受到文化的熏陶,形成个人的文化底蕴。
“中国文化地图”校本课程以“阅读—行走—写作—交流(练习)”为四大支点: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性阅读,初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特征,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氛围;其次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行走(包括现实中的旅行和在网络、书籍中的思想行走)和内心体验,将感受到的地域文化转化为有条理的个人感悟和思考;再次是将阅读和行走的收获落实到写作中,通过写游记、写阅读记录卡等形式,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将地域文化内化于心;最后通过读书交流课,检测学生对地域文化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展示学生探究学习的智慧火花。以地方文化为研习对象,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呈现出较大的开放性。比如在研习“吴越文化”这个专题时,我校编写的阅读文本中收录有《西湖梦》《绝版的周庄》等30篇文章,而检查学生填写的“吴越文化阅读卡”可以发现,不少学生阅读了非选文文章,与教师编选的大不相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阅读状态。可以看出,在一个阅读主题下,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来选择阅读文本,这恰好体现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特征,也正切合了我们课题组一直推行的“以学生为本”的开放性阅读理念。
(四)赋予活动课程以多元化特色
我校开设的活动课程包括40个兴趣班、13个特长班,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为目的,不收取学生的学习费用。我校共有58名教师参与了兴趣班和特长班的课程教学。活动课程的授课时间统一安排在每周四的第五、六节课(一学期按18周计算)。我们将全部活动课程分为“艺语荟萃”“体育集锦”“艺术拾贝”“育智之源”四大类。“体育集锦”类有足球、篮球、啦啦操、抛绣球、板鞋、滚铁环等项目;“艺语荟萃”类有讲故事、演讲、读写绘、主持人等项目;“育智之源”类有智慧数学、军旗、五子棋、折纸、十字绣等项目;“艺术拾贝”类有书法、绘画、舞蹈、合唱等项目。虽然是活动课程,我们依然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教学要求,要求授课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课程的实施,通常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由教务处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不过要求每一名学生只能选报一个专题。教务处在对学生的“选课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之后,再统筹分班。兴趣班每班名额为50人左右;特长班名额有限,一般为20至30人。
为了对活动课程加强管理,我们要求授课教师在兴趣班和特长班都要建立临时班、组,便于对学生进行考勤、考核。学校将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各类特色课程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还会给每位授课教师制作一本特色课程纪念册,激励授课教师为今后的授课发挥更多聪明才智,致力打造阳光课程特色品牌。这份精美的纪念册中,包含了课程名称、授课教师、上课学生、课程简介、课程足迹、课程要求、课程展示等内容。比如在抛绣球课程纪念册中,我们会先介绍该课程任课教师的一些基本情况;再介绍抛绣球是广西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等内容;然后介绍抛绣球这门课程三年来的探索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并特别介绍清楚抛绣球的细则及持球方法(分步图解);最后是课程的展示,包括团队成员照片、平时的训练照片、学校考核展示照片、参加南宁市传统游戏大赛获第一名的比赛场面和上台领奖时的照片等。
我校基于阳光教育理念下的特色课程实践,大大丰富了我校的课程文化,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五年来,我校有1名教师获评自治区优秀教师,1名教师获评自治区洒扫应对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评南宁市教坛明星,2名教师获评南宁市学科带头人,4名教师获评南宁市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员,15名教师获评南宁市教学骨干,9名教师被提拔为经开区其他学校的校长、书记、副校长。学生舞蹈队、合唱队参加南宁市艺术节获金奖、最佳舞美奖、银奖;学生体育队去年参加南宁市中小学传统游戏大赛获得抛锈球第一名,滚铁环第二、第三名;学生阅读秀表演队参加2014年、2016年广西新华书店和南宁市教育局举办的阅读秀邀请赛两次获二等奖;学生英语童谣队参加南宁市小学英语童谣比赛获一等奖,英语小组去年代表南宁市参加第八届“金台声奖”全国少年儿童英语风采展示比赛活动获4金1银1铜。我校的阳光教育研究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2012年9月,校长吴凤清参加南宁市校长论坛,作了《走在阳光教育的路上》的经验发言;2014年,经开区教育局在我校举行“普罗旺斯小学阳光文化建设展示活动”,经开区内300多名校长、教师参加了当天的活动;2015年5月,学校承办南宁市“亲近母语、快乐阅读”实验学校展示活动,全市各县区教研员、校长、教师近400人参加了活动。
作者简介 吴凤清,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自治区特级教师,现任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普罗旺斯小学校长,经济技术开发区文体教育局党委委员、教研室副主任。曾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B类)骨干教师,南宁市教坛明星、南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玉林市“十佳校长”。从1999年8月任校长至今,长期致力于教育科研,有20多篇论文刊登在自治区级、市级刊物。2014年12月成立特级教师吴凤清工作室,指导教师参加自治区级课堂教学比赛获二等奖1人,指导教师参加市级赛课、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7人、二等奖8人。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