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在教材之外多下功夫
2016-09-2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既然是例子,那么其容量和作用就十分有限,再好的教材也只是“教学用书”。在语文的广阔天地中,教材充其量只是一滴水,教材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因此,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功夫在诗外”。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样定性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由此可见,语文教材要在教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得到思想文化的修养。
但是,从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来看,“完成教材讲授就完事”的现象十分突出,应试教育思维仍顽固存在,学生获得的不是多维度的阅读体验,而是一道又一道似乎永远做不完的试题。试想,我们的中小学生在校的精神食粮只有区区几本教科书,每本教科书中只有二三十篇课文,总计两三万字,其他几乎无书可读,这样的语文教学,如何承担得起提高语文素养、促进精神成长的重任?
为此,只有不断拓展语文课堂的宽度和广度,引领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世界,才能为学生的成长积聚能量。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所说,在语文教育中,只有带领学生走进名著,博览群书,去饱吸精神的“水分”“营养”和“阳光”,才能为成长为参天大树储备丰富的生命能量。反之,如果把他们禁锢在语文教科书的“杯子”和“花盆”里,无异于蜗牛角上比拳脚,小水沟中赛龙舟,在狭小的地盘上,永远演不出威武雄壮的剧来。同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如果眼睛只盯着课本,不从狭窄局促的一隅走向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就永远不会有大的出息。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打好阅读基础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去深刻领悟生活,而语文教材只是打开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通过广博的阅读,他们对话古今中外鲜活的人物,与这些人物的灵魂产生共鸣,并自然而然地思慕和反省,在这一过程中,生命和自然的奥义自然会向他们层层敞开。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学校、老师走出教材的局限,多在教材之外下功夫。
(综合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教育网、《天津教育》《语言文字报》相关内容)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