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育桃李
2016-09-27梁有斌韦文龙
梁有斌 韦文龙
在柳州市柳江县土博镇四案小学(以下简称四案小学)的校园里,能看到这样一句醒目的标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该校数学教师韦成根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标语的内涵。1983年,韦成根成为四案小学的代课老师,如今,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他已经53岁,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始终用一片丹心诠释着为人师者的责任。
20多个内宿生的“妈妈”
2002年,韦成根从四案小学调到土博镇水源村水源小学(以下简称水源小学)任校长。水源村共有20个自然屯,其中,北晓屯距离水源小学有6公里的路程,是距离该校最远的一个自然屯,而且全程都是崎岖的山路。当时,水源小学有20多个学生来自北晓屯。高年级的学生通常结队上下学,一些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小,家长不放心,则经常由父母或哥哥姐姐等接送。
“这些孩子每天天没亮就起来赶路了,由于路途较远,又难走,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赶到学校。每当看到这些幼小的孩子汗流浃背的样子,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韦成根说。
于是,韦成根产生了让这些学生住校的念头。他先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获得全票通过。然后,他一面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一面带领该校教师到北晓屯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韦成根的提议获得县教育局和学生家长的一致支持。
一切准备就绪后,韦成根带领老师们着手修建学生宿舍。他们将两间闲置的教室进行修缮,再添置由县教育局送来的30张木制单人床架,两间学生宿舍就这样投入使用了。为解决内宿生的吃饭问题,韦成根聘请了一名专职炊事员,负责学生的一日三餐。他还安排一名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食堂的财务工作,并制定了宿舍管理值日表,每天安排2名教师(一男一女)负责管理学生宿舍相关事宜。
2005年春季学期,23名来自北晓屯的学生顺利住进了学校,水源小学也因此成为土博镇唯一一所能提供内宿的小学。
由于年纪小,很多学生还不懂得照顾自己,韦成根和值班教师就成了他们的“妈妈”:每天早上和晚饭后,带领学生去河边洗漱;教学生洗衣服、晾衣服;督促学生按时作息;晚上给学生盖被子……“冬天的时候,河里的水很冰冷,我们老师就去河边挑水回来,烧热了再给学生用。”韦成根告诉笔者。
即便韦成根和值班教师再细心,也难免遭遇突发情况。一天晚上,已下班在家的韦成根突然接到学校值班教师打来的电话,说学生小文(化名)突发疾病,直喊肚子疼。放下电话,韦成根立即赶回学校。他背起小文赶往镇卫生所,值班教师则拿着手电筒在前面带路。对症治疗后,小文的病情逐渐好转,打完点滴后,韦成根又背着小文回到宿舍,此时已接近凌晨2点……
“其实,像这种突发情况并不少见,让这些孩子住校,虽然会增加很多工作量,耗费很大精力,但只要学生们好,这些辛苦都值得。”韦成根说。
用心呵护学生
水源村地处山区,雨水多发的季节容易发生塌方和泥石流。因此,在水源小学任教时,韦成根特别注重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问题。
6月的一天清晨,大雨整整下了两个多小时,部分村屯的道路被大水淹没,有些地方的水甚至没过了膝盖。韦成根果断组织和带领8名教师分赴相关村屯,将50多名学生全部安全接到学校。放学后,他们又把学生安全送到家里。在水源小学任教的5年多时间里,只要碰上类似恶劣的天气,都会看到韦成根和学校老师们四处奔波接送学生的身影。
水源小学有20多个留守儿童,韦成根对这些学生格外关心。他经常到这些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在家时的生活、学习情况,还经常给一些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带去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
该校二年级学生韦文运,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把他交给年迈的祖父母看管。由于缺乏监管,8岁的韦文运经常迟到、早退,甚至逃课,各科成绩都亮起了“红灯”,成为班级里的“问题学生”。
韦成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决心帮助韦文运。首先,韦成根尝试与韦文运交朋友。他主动接近韦文运,和他一起玩游戏,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细心留意他每一个细微举动,并善于挖掘他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其次,关心韦文运的生活。韦成根与韦文运的家相距不到300米,放学后,如果韦成根回家,总是不忘叫韦文运坐自己的车回家。如果学校有事情需要处理,不能同时回家时,韦成根也不忘拿出钱给韦文运,让他在学校门口坐车回家。另外,韦成根还经常与韦文运的父亲联系,告诉他韦文运在校时的情况,并建议他抽空多回家看看孩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耐心教育和悉心关爱,韦文运逐渐改掉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与同学相处也更为融洽,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每科成绩都达到70分以上。
韦成根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获得学生家长的一致称赞。一位学生家长动情地说:“孩子们有这么负责任的好老师,是我们的福气,有韦老师在,我们很放心!”
在送水中享受幸福
上个世纪90年代,韦成根在四案小学任教。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该校全体师生面前:缺乏生活用水。师生们为每天的生活用水问题发愁。后来经多方了解,才在距离该校约2公里的屯岭山溶洞中找到一口山泉,大家喜出望外。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利用暑假时间把山泉水引进了学校,师生的用水问题才得以解决。
2014年8月下旬,因地下水管堵塞,山泉水无法引入。学校想尽办法,始终难以找到水管堵塞处。韦成根回忆说:“那时候马上就要开学了,全校70多名师生的用水问题还无法解决,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个心急如焚。”
韦成根突然想到,家里不是有自来水吗?自己不是刚购置了一辆微型车吗?于是,他向校长韦作俩提议,从自己家送水到学校,以解燃眉之急,此举让韦作俩校长十分感动。
韦成根找来15个大塑料桶(每个桶可装25公斤水),开学以后,他就坚持每天给学校送水,每天2趟。由于接水的水管比较小,接满15桶水往往需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为了不耽误上课,韦成根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接水,然后一桶一桶地搬到车上。
为此,韦成根的妻子很是担心,丈夫已经50多岁了,每天送1 000多斤水去学校,来回辛苦不说,水费、油费、车辆损耗费等还得自己出。面对妻子的念叨,韦成根宽慰道:“能解决学校的难题,何乐而不为?更何况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反而有一种幸福感……”听了韦成根的话,看着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坚持,妻子不再说什么,每天默默地帮丈夫接水、抬水。
2015年3月的一天,韦成根在送水途中右腿感觉不适,到医院检查后确诊是血管脂肪瘤,医生建议及时进行手术。家人和同事都劝他尽快接受手术治疗,但考虑到学校师生的用水问题,他仍坚持给学校送水。直到当年6月,在上级领导和县水电局的支持下,四案小学接上了1公里外四案屯的水源,韦成根连续9个多月为学校送水的“旅程”才得以结束。此时,他终于可以安心到医院做脂肪瘤切除手术了。这一年,韦成根荣获“最美柳州人”荣誉称号。
30多年来,韦成根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用心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校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他说:“教师是我一生的职业,只要学生和学校需要我,我都愿意全力以赴。”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