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育(1)
2016-09-27谢招典
谢招典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关系着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科,同时也是学生未来深造的有力根基。本文就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234-02
目前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仍过于传统,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看重书本上所描述的"死"的东西,却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致使学生往往得到了知识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令一个弊端就是,教师仅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会将课堂时间安排的很满,阻碍了学生自我思维发展,学生接受知识十分的被动,同时教师不能够结合实例来传授知识,知识似乎是强加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即使学生储备了知识,却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养成。
作为日常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讲,必须要按照新课标新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着重于智育的发展,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全方面的素质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以后深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具体到实践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1 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1.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1.3 加强操作,培养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2.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把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教学情境生活化。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善于挖掘生活资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使学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其次,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的事物,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中理解一些数学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学习中解脱出来,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习效果。最后,创设"生活数学"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