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德育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2016-09-27陈睿睿李梦扬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职校个体

陈睿睿+李梦扬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55-01

职业教育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省职业教育更是日新月异,跨越式发展,成果丰硕。德育作为职校工作的重要作用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把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职校及德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喜的发现,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先进科学,目标明确理念先进,内容设置科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评价方式,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德育科研等方面全面实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很有成效,特色鲜明,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鉴于本课题以揭示德育生态问题、研究优化德育生态办法为主旨,所以对职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成就和特色,就不再一一阐述。现就我们调查发现的德育生态问题及归因做具体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我们认为职校德育生态整体良好,但却也存在内部生态因子微失平衡,外部生态系统有所断裂的情况。

1.内部生态因子微失平衡

1.1 德育目标。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体现的是对可能世界的一种把握,所反映的不是实然而是应然,这就需要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但是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德育目标却出现了偏差,主要反映在目标的制定违背了客观规律与生态学原理,出现了不合理的失衡现象。

1.2 德育内容。学校德育生态是一个动态性、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会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学校德育生态的这一特点就要求学校德育内容决不能墨守陈规,一成小变,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实际变化,与时俱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应当基于生命的发展,服从于促进生命个体生态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生态人格的需要。然而实际情况却不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核心价值观教育抽象空洞,时代精神教育缺失,职业精神教育、就业创业准备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流于形式,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生活教育在德育生态的基础地位不巩固,基础作用发挥薄弱,不能满足学生生命发展得需求等等。

1.3 德育方法、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多向的交流和丰富的交往,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就会失去其坚实的自觉性的基础。"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无视学生个体的内心体验与道德认知,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无法穿透学生心灵,必然容易造成了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的失衡与割裂,导致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如人意。

2.外部生态系统有所断裂

2.1 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脱离。自然生态环境是指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大到宇宙空间、地球生物圈,小到村落、庭院,都属于自然生态环境。人类自身就是从自然生态环境中演化而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有的学校德育忽视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关系,忽视了教育学生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其他生命体的关系,很少教育学生要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要对地球上其他的生命体承担责任,对人类的未来承担责任,这种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脱离的片面的德育,往往造成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反映在学校德育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脱离,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离,从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花草、捕虐小动物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存在的生态道德问题。

2.2 与社会生态环境相脱离。学校德育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意识等都存在欠缺,个体道德生长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即使将来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也无法真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更别说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了。

2.3 与文化生态环境相脱离。所谓文化生态主要是指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而有序的文化生存发展环境,它在本质上规定着人的生存方式及其相互关联。文化生态环境是学校德育生态的主要规范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对学校德育生态的良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师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是二者协同进化的基础。事实上,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诸多失调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德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日益加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裂变。

3.职校德育生态问题的归因分析

3.1 学校德育有所封闭,割裂整体生态系统。学校德育与其外部生态系统出现断裂的现象,出现内外生态系统失衡的问题,关键在于传统的学校德育忽视了其作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所必备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整体性与开放性。

3.2 学校德育工具化倾向,有碍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命的存在与道德息息相关,道德本身就是要无限伸展对所有生命的责任,生命性是学校德育生态系统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良性的学校德育生态应具有浓重的生命色彩,德育生态之下的每一朵生命之花都能灿烂绽放。如果学校德育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不把学生个体首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不同差异的真实的"人"来看待,结果必然导致学校德育生态内部各生态因子均出现失衡现象,致使学生主体性的失落,阻碍个体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

3.3 学校德育趋于概念化,脱离真实生活。人的个性是体现在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独特的道德体验需求、独特的内心愿望和生命冲动指向,所以学校德育必须回归生活,遵循三贴近原则。遗憾的是学校德育内部各生态因子的失衡现象正是由于学校德育趋于概念化,脱离真实生活而造成的。

首先是存在的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倾向,生活乃是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道德教育是一种内含生命体验和情感特质的生活实践过程,但在德育过程中,一些德育工作者往往又不愿花时间了解研究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不去处理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问题道德冲突和实际困难,这就无形中把道德从生活中剥离和抽象出来,缺乏生活实践的基础性支撑的德育,也就只能是一个概念而已,或者可以说是"伪道德"了。

其次是忽视学生的个体道德体验,虽然职校的德育活动越来越多,但是这种算术式增长远跟不上个体生命道德体验的几何式增长需求,教师往往乐于做学生"应然世界"的"传教士"而懒于做学生"实然世界"的"指路人",这自然会牺牲掉学生在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环节和机会,难以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触动而生成道德情感意志、践行道德行为。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职校个体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我的职校我的梦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