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投放缓一缓
——记大班学习型区域的调整
2016-09-26沈张晖
文 沈张晖
材料投放缓一缓
——记大班学习型区域的调整
文 沈张晖
学习型区域能更好地关注到幼儿个体的发展。我园根据大班年龄特点,新创设了学习型区域,但在幼儿活动中笔者发现,印象中熟悉的『幼儿最近发展区』与幼儿实际的操作经验与活动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本文通过大班开学初进行的区域材料调整,希望让『学习型区域活动』更好地适应每位幼儿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调整从幼儿中来,调整是为幼儿更好地发展。
学习型区域活动材料调整自主学习个体经验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习型区域活动”即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最近经验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有趣的、多样性的活动区域环境,提供有层次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地选择和操作材料,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以其独特的学习(游戏)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经验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总而言之,通过调整,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求,尊重幼儿的兴趣,让班级的“学习型区域活动”能更好地适应每位幼儿的发展需求。
在学习型区域活动中,操作材料作为幼儿的操作对象,是幼儿经验提升的媒介。而教师选择、投放、变更活动材料是影响和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指导策略之一。作为幼儿园老师,都应投放具有丰富性、美观性、多样性的材料。
在美工区中,笔者根据大班幼儿的制作技能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材料,分门别类地摆放在橱柜中,供幼儿自由选取。
例1:这天琦琦在美工区想做一个纸筒娃娃,他用纸筒做好了身体,又选了海洋球做了头部后,非常高兴,跑到材料柜前要选材料做头发,他翻着毛线选了颜色,剪了一段,看到毛根后踌躇了一会儿,把毛线放回去了,拿了根黑色的毛根,看到边上的萱萱拿彩纸剪了几下后,又把毛根塞回去了,找起了彩纸……经过几次反复,整理音乐响起,他只好把没做完的作品放在“未完成区”。
例2: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大家都选好材料开始操作了,毛毛在数学区橱柜前晃了很久,摸摸排序棋、看看拼图,终于选了“插花”材料坐下来,拿出花篮看到漂亮的“花朵”和“花杆”后激动地拉着边上的叮咚说:“我要拿着这束花跳舞!”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操作。
通过两次观察,笔者开始反思:是不是材料越丰富、越美观,越能辅助幼儿的操作呢?
一、丰富的材料≠越多越好
让老师们津津乐道的活动材料是不是越丰富越好呢?学习型区域关注的是幼儿个体的发展需求,提供的材料应该符合幼儿个体经验,因此大班的区域的材料,确实是应该丰富多彩的,但事实证明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在投放材料时,笔者认为应该要缓一缓,根据幼儿的需求,逐步地、有计划地投放。让幼儿熟悉、适应了一种材料的特性后再投入另一种,否则多则滥、滥则泛,本来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尽管在开始阶段能吸引幼儿,但是在操作中反而会对他们的选择造成困扰,干扰了他们探究的步骤。
二、有价的材料≠越美越好
老师往往喜欢将材料制作得精美、夺人眼球,其实制作精美的材料固然能吸引、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材料本身有没有促进幼儿学习和探究的价值。制作得过于精美的材料反而会转移幼儿本身对材料操作的关注度,看起来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探究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因此在设计、美化材料的外观时,我们还是应该将材料的操作性摆在首位,哪怕是朴实的外观,只要有操作价值,就能吸引幼儿操作的注意力。
三、推荐的材料≠人人适宜
在每个区域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老师推荐的材料放在醒目的位置,老师们在区域活动前也往往会重点推荐。但是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是幼儿个体化学习的一种途径,我们重视的是幼儿的个体经验,而幼儿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那推荐的材料真的适合每个幼儿吗?而且在介绍材料时,老师都会介绍、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但其实这些成功的经验反而会阻碍幼儿自己的探索,使得他们只会模仿成功经验,缺乏了自己有创造性的探索。而且推荐的材料的可操作性也根据幼儿个体经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在“纸桥承重”实验中,因为某位幼儿始终找不到“桥墩”摆放的正确位置而经历了多次失败,笔者就为他专门设计了一块画有位置的“桥墩底版”,帮助他完成自己的探索。
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我们适当收掉了部分材料,放慢材料投放的脚步,改为一部分、一部分的分层投入材料,换掉了部分材料精美的外观,改为朴实的纸盒,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材料的操作上。在投放材料时,我们要提前了解并尊重幼儿个体经验的差异,投放适合每一个人的操作材料,需要时就应该让材料投放缓一缓、为材料的可操作性做层“铺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发挥出材料的价值与优势,根据幼儿个体经验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的可行性切实地关注、落实到每一位幼儿,才能体现出学习型区域活动的真正价值。
诚然,学习型区域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个体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活动中幼儿个体的表现与发展目标,通过调整,班级的区域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经验现状,也极大地发挥了幼儿的操作兴趣。但是并不意味着调整就结束了,相反,幼儿的经验水平与个体差异是时时刻刻变化的,因此我们的调整也在时时刻刻地进行着,让区域活动时刻紧跟幼儿发展的脚步,时刻适应幼儿的发展,时刻指向幼儿的发展目标,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幼儿园)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华爱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幼儿教育》,2008年第4期
[3]姚明敏.《区角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策略》,《幼儿教育》,2008年第2期
[4]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