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网络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2016-09-26黄永林张武桥
黄永林,张武桥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基于社交网络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黄永林,张武桥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当前,QQ、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介日益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社交和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社交媒体平台,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生活范式和行为习惯。通过抽样调查研究表明:当代青少年在社交网络空间中,社交网络认知素养、社交网络甄别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网络发展创新素养等存在暂时性的认知错位,亟待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社交网络素养教育,从多方面、全方位地给当代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从而构建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环境。
社交网络;青少年媒介素养;价值取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QQ、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介日益成为当代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社交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社交媒体平台,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生活范式和行为习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传播,形形色色的社交网络空间给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威胁和挑战,造成当代青少年在社交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迷失和网络失范。因此,新媒体时代必须注重青少年的社交网络素养教育,从多方面、全方位地给当代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从而构建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空间环境。
一、相关理论概念分析
“网络素养”是随着当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空间不断遭到破坏、恶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育范式和行为准则,是现代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得到进一步的运用,网络空间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后,学术界便对“网络素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以应对不断恶化的网络空间环境。但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在当今社交网络的不断崛起并风靡全球的背景下,当前的“网络素养”概念的边界受到突破,新的社交网络媒体尤如雨后春笋,不断向当今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深化研究,方能切合当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
在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中,除了使用“网络素养”外,还相继出现了“网络媒体素养”、“网络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提法。根据“网络素养”的概念要义,结合当今社交网络媒体的特点,这里认为:“青少年社交网络素养”就是当代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使用社交网络媒体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是能够确保青少年能够畅享社交网络媒体的乐趣和愉悦的基本前提,它需要青少年遵守一定的国家法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交网络媒体时代,需要青少年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科学、合理、理性地运用社交网络媒体为其生活、学习、社交服务。
具体言之,“青少年社交网络素养”主要包括:社交网络认知素养,对当代社交网络媒介的基本性能、特点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以为后续正确使用打下基础;社交网络甄别素养,对社交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媒介信息能进行有效研判和分析,远离不良网络文化;网络道德法律素养,在运用社交网络媒体中能自觉遵守国家法规和一定的伦理规范;社交网络安全素养,是在社交网络空间中能够理性面对不良媒介信息,不容易受到谣言、诈骗等信息的蒙蔽;网络发展创新素养,能够针对当前社交网络媒体的特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水平,使其能更好地为传播社会正能量服务。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根据研究的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社会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首先,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走访、专家咨询、理论综合等相关程序制定社会调查的基本问题,以便于制作调查问卷;其次,将调查问卷发放到抽样的调查对象,并做好现场回收工作,确保问卷的回收率和可信度,最后,根据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研结果。根据青少年社交网络素养的特点,问卷划分5个维度:社交网络认知素养、社交网络甄别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网络发展创新素养。
(二)调查样本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使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我们从武汉市中心城区随机选择5所学校的学生共860名学生作为样本,分别是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等都是最具有典型性的青少年学生代表①因为青少年一般是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人(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其调查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三)效度及信度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通过回收的问卷进行分门别类整理,运用数据统计的相关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正式施测问卷发放860份,回收率97.6%,有效回收率为93.7%,符合统计要求。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于当前智能手机具有随时、随地自由网上冲浪的媒体特性,而当代青少年作为热衷于社交网络又熟练运用网络的年轻群体,正处于人生蓬勃发展的青春时期和关键时期,显现出明显的社交网络媒体特征:
(一)社交网络认知素养
社交网络认知素养是青少年对社交网络媒体的运用与影响范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68亿,我国青少年(10~1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3.8%,仅次于20~29岁年龄段网民,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学生群体中初中阶段的网民占比最高,为36.5%,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7月23日。。此外,由于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运用,为当代青少年接触社交网络提供了便利,从小学阶段起,30.3%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就有了接触社交网络媒体的机会,在大学才接触仅占5.7%。从统计数据来看,触网早,上网长,技能熟练,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4G网络、wifi信号大覆盖的“互联网+”时代,84.7%的青少年群体用智能手机使用社交网络的“低头族”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线。调查表明,青少年每天上网平均时间为4.23小时,接近每日课堂学习时间。每天运用社交网络媒体的时间5小时以上的占38.6%,3~5小时占32.8%,1~2小时占19.9%,低于1小时只有8.7%。随着社交网络媒体在青少年中的广泛使用,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失去了与传播媒体接触的机会,如今已经很少有学生再去认真读书、看报的习惯了。85%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将社交网络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其余的电视占8%、报刊占5%、广播占2%。从社交网络媒体运用的熟练程度看,95.6%表示“娴熟”。此外,85.1%的青少年以微信和QQ这两种主要社交网络媒体作为社会交流的主要媒体工具,其中81.2%全天24小时保持手机QQ、微信在线,73.6%认为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数据表明,社交网络已经深度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成为当代社交网络的主力军,“离不开社交网络,放不下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状态。
(二)社交网络甄别素养
当代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对于当今社交网络媒体上的信息资源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一不小心就很轻易上当受骗。从新闻信息的获取渠道来看,调查显示,43%主要从腾讯、新浪、搜狐等商业门户网站获取新闻,32%选择从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新闻网站获取新闻,20%主要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订阅号、QQ空间(Qzone)等论坛社区获取信息,还有5%的学生通过境外网站获取信息(如图1所示)。
图1 当代青少年获取新闻信息渠道
对于国外社交网站如 Facebook、推特 Twitter、LinkedIn、Pinterest、Google+、Tumblr、Instagram、VK、Flickr、聚友网 MySpace等的了解和使用情况,通过调研数据表明,11.5%表示“知道,经常使用浏览信息,并进行社交活动”,25.5%表示“了解,但没进行社交活动”,20.5%表示“不清楚还存在这些社交网站”。在使用“国外社交网站”的目的方面,通过进一步调查显示,38.3%的表明“寻求刺激”,42.9%的是“获取与境内社交网站不一样的信息”,18.8%的是“无意中了解到的”。而对国外社交网站信息的态度,45.6%的认为“低俗信息太多,没有什么价值可言”,35.7%认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扩大知识视野”,18.7%认为“有一定的可信度,应该经常使用”。此外,当代青少年对社交网络媒体尤其是微信、QQ等渠道发布信息已呈日趋提高之势,特别是在朋友圈中的转发、转载信息都非常关注,对社交媒体的信赖度较高,通过社交网络媒体购物、交友、学习等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平台。
(三)网络道德法律素养
2015年10月6日,一条在社交网络上流传的“3分钱红包引发的血案!微信抢红包不发被捅死。”引起了各大官方媒体的高度关注,再度向我们敲响了网络空间中道德法律素养缺失的警钟。当代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易发冲动、欠缺理性而且对网络空间中的法律法规没有深刻的认识,一旦看到社交网络报道、流传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就会及时跟帖、发表自己主观言论,甚至引发网络暴力现象。调查表明,对于社交网络空间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不知道有这些法规的存在”的竟然高达88.1%,9.6%表示“偶尔听说有”,只有2.3%表示“确实有这方面规定”,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网民对网络虚拟空间法律观念的淡薄。
而对于社交网络空间中能博得众人眼球、具有“新、奇、异”的所谓“猛料”新闻信息,78.8%的青少年会“大量地进行转发”,很少有青少年会认为这是一种对作者知识产权的侵犯。在对于“社交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40.7%的青少年“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存在”,34.6%的“知道知识产权的存在,但没有标明转引或转发”,16.2%的表示“偶尔标明转引或转发”,只有仅占8.5%“转引或转发时尊重作者知识产权,标明出处”,可见当代青少年的网络空间道德素养特别是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动性意识不强,需要多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
(四)网络空间安全素养
由于当代青少年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较早地接触社会,对于当代社会的师生关系、贫富关系、医患关系等社会热点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网上舆论的重要参与群体,通过社交网络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维护自身权益,显示出较强的“网络维权”意识。调查表明,在当今“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侵权或不公平现象时,61.8%喜欢“通过社交网络媒体晒图、发表言论进行维权”,30.3%表示“如果伤害太深则通过社交网络媒体举报”,只有7.9%表示“算了吧,下次自己一定要注意”。由此可见,随着青少年在观点和思维方面日趋成熟和理性,青少年拥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他们已经成为未来网民中有影响的群体,对虚拟中的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估量。
此外,当代青少年对社交网络空间中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比较容易轻信微博、微信、QQ群及公众社区等社交网络媒体中出现的诸如中奖、代考等诈骗信息,这主要是当代青少年的社会阅历不高、人生经历不丰富导致。因此,作为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更加注重青少年经常接触的社交网络媒体,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思想动向、加强监管,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教育他们在无法确保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应向权威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求证,或对事件双方及多个方面进行了解、核实。对于发现信息是谣言的,可以向公安机关反映,公安机关和广大网民将共同创造一个绿色的、安全的网络环境,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空间安全素养。
(五)网络发展创新素养
当代青少年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喜欢关注国际国内热点话题,特别是在社交网络媒体平台上就当今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还能提出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导网络舆论朝着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凸显出当代青少年良好的网络发展创新素养,这是当前社交网络空间中十分可贵的观点素材,对于增加社会正能量、鼓舞人心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价值。调查表明,对于当今社交网络上形形总总的信息资源,“能正确整理加工为我所用”的为52.3%,选择“对自己没有任何价值”的为47.7%。从中可以看出当今青少年大多都能够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媒体带来的资源优势,并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交之中,显示出极强的学习创新能力。
面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媒体技术,当代青少年正处于“媒介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当前最前沿的国内社交网站资源,86.5%的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还会进行社交活动”,10.8%的表示“自己了解,但只是偶尔使用其中的信息资源”,只有2.7%的认为“自己没有进行关注,不了解”。研究表明,当代青少年都是90后乃至00后出生的新一代,他们享有良好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利用社交网络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实现自己的期望。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容易偏听轻信,试图通过谣言倒逼真相,成为社交网络空间中舆论事件潜在的“发动机”。
四、加强青少年社交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社交网络人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从教育心理学视域来看,青少年社交网络人格是指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中进行活动的个性显现,是青少年在人生的成长成熟过程中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所影响和教育的综合结果,也是青少年现实社会人格的集中映射,体现了青少年对社会认知、判断、调适的精神状态和人性品格。在当今社交网络媒体大横其道的信息时代,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逢其时,也是当代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早在18世纪中期,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美学家席勒就从美学的角度对于人的品格塑造阐发了自己的看法观点,在他看来,只有通过完整的审美教育,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改革需要。审美观作为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看法,是人的品格完善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观,并可能制约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进程的社交网络时代,形形色色的各种文化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交流、交融甚至交锋,如果没有正确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态度,抵制不住各种低俗文化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低俗文化暗流之中的危险。因此,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审美意识,健全青少年的社交网络人格,对于他们在社交网络活动中有效地判断虚拟空间文化、重塑高尚的人生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远离低俗文化、克服网络成瘾、强化深度阅读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
(二)尊重认知发展规律,健全青少年社交网络媒体运用能力
青少年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社交网络素养教育只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社交网络媒体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以微信、微博、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等为代表的“三微一端”社交媒介成为当代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将社交网络素养教育寓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教育工作之中,不断健全和培养青少年正确、理性运用社交网络的能力是新媒体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社会的责任。
当代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涉世不深,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特别是面对社交网络空间中形形色色的游戏活动,一不小心就导致网络成瘾的危险。社交游戏的成长加速了社交网络(SNS)的规模化,各种网络游戏加剧了青少年的沉迷与网瘾,要根据社交网络游戏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当代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让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从社交网络游戏之中找到新的教育方式,不仅让他们体验到虚拟空间中的愉悦,更让他们从社交网络游戏中获得一种健康、有价值的游戏生活。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青少年社交网络素养的自我教育
从心理学上而言,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作为一种无形的意识力量,主观能动性能引导人们去改变面对的现实生活,促使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是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因此,在移动互联时代,特别是我们身处于大数据的浪潮激流中,每天遇到的是“信息海量的剧增,全球信息的互联,信息提供的综合。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如何辨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已经成为人们面对的不同程度的专业困惑”。
因此,在社交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侵犯公民人生权益及违法犯罪之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扰乱了社交网络空间的纯洁和虚拟社会的清静,只有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自律意识,加强个人修养教育,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让当代青少年在进行社会网络活动中加强内省和自我教育,主动谋求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成为正确运用社交网络媒体的自觉行动,方能使社交网络媒体真正服务于自身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目标和追求。
(四)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将社交网络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是确保任务、措施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虽然社交网络媒介的产生和发展给当代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但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让当代青少年享受良好的社交网络素养教育,首先要务之一便是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从而把青少年的社交网络素养教育做好、做实、做细,作为社会、政府、学校、家长,不仅要让青少年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和人生价值观。
作为政府,应该协同各级部门积极推进网络媒体教育,建立一定的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行动指南。作为社会,应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营造一个风清气朗、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丰厚的沃土。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社交网络素养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的必修课程,综观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虽然在学术界的努力倡导下要将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但限于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至今仍还没有真正的全面铺开。
因此,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尽早会用“社交网络”,懂得“为何要用社交网络”和“如何正确用社交网络”,培养青少年学生面对社交网络媒介的信息认知、甑别、运用能力,以适应当今移动互联时代的需要,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能力。作为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媒介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远离不良的社交网络习惯,经常通过社交网络媒介与孩子沟通、交流活动,进行心与心的情感交流,积极引导、培养青少年健康、正确的社交网络行为习惯。
五、结语
大力加强青少年的社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业,在当今不断风行、迭出更新的社交网络媒体时代,更需要不断强化青少年的社交网络媒介素养,方能在激流勇进的新媒体时代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多元时代,面对社交网络空间中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各种流行网络文化和亚文化潮流,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有效地甑别、判断、运用,避免他们在文化消费上的错位,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当代社交网络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媒体时代和推行全民素质教育的媒介化背景下,没有网络素养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如何充分发挥社交网络媒体资源的重要平台和传播渠道,创造出更能符合青少年口味的文化产品,让当代青少年理性面对社交网络,提升社交网络运用能力,不断满足当代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社交网络文化需要,这是对当代社交网络媒体责任的强烈呼唤,对于构建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和时代精神。
[1]韩璐,卢锋.自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6(1).
[2]漆亚林,高敏.问题与策展:微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媒介素养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15(1).
[3]刘剑,刘胜.枝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娱乐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北京、河北、哈尔滨三省市1500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
[4]王鹏.社会化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内涵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6).
[5]林三芳.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基于成都市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6]李莉.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7]路琳,闫帅旗.网络媒介情结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8]杨维东.“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与价值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3(4).
[9]陈静宇.青少年网络美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功用[J].现代传播,2013(4).
[10]高钢.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正当其时[N].光明日报,2013-12 -16.
责任编辑:王飞霞
G209
A
1004-941(2016)02-0148-05
2016-01-25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AZD037);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YBZD051)。
黄永林(1958-),男,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传播、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张武桥(1979-),男,侗族,贵州锦屏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传播、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