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鄂西山地城镇绿道建设初探
——以宜昌地区为例

2016-09-26余菲菲王思瑶

关键词:鄂西文化景观宜昌市

余菲菲,王思瑶

(1.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宜昌443002)



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鄂西山地城镇绿道建设初探
——以宜昌地区为例

余菲菲1,2,王思瑶

(1.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宜昌443002)

历史文化型绿道作为绿道建设的一种类型,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功能。文章以鄂西山地城镇——宜昌地区为例,探讨了侧重历史文化景观再现的中心城区绿道建设、立足历史文化空间整理及连通的宜昌市域绿道网构建以及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衔接的绿道外延建设。通过多层面分析阐释,为鄂西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提供基本方向和思路,由此为鄂西历史文化保护提供新的方法视角。

历史文化;绿道;生态廊道;文化景区

绿道又称绿色廊道、生态廊道[1],其理念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1990年查尔斯·E·利特尔(Charles E.Little)在其所著的《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中对绿道作出如下解释: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2]。由此可见,绿道是一种专供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的线型开敞空间,反映了大众绿色出行的理念。在现代城镇发展进程中,绿色通道作为一种“可持续景观”的体现,不仅能够修复破碎的城市景观格局,重要的是它用一种最为自然的方式将历史文化遗产纳入系统内部,使其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最为有效的利用[3]。2000年以来,国内专家开始关注绿道建设。近年来,绿道规划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内一些地区绿道建设开始取得较大进展。

鄂西地区是大巴山和巫山的交汇地,地貌以山地为主。该地区包含8个市(州、林区),其中包括湖北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宜昌市境内的五峰与长阳两个土家族自治县。这里奇异的民族风情,耀眼的文物遗存,厚重的文化积淀,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在辽阔神州独树一帜[4]。目前,鄂西城镇绿道建设和研究相对东部沿海城市来说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而基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功能的绿道规划更有待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发掘。本文选取的案例研究对象——宜昌市地处鄂西,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该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蕴育于山水之间,形成了宜昌地区历史人文与自然山水的相得益彰。然而,由于各文化景观布局分散,绿色廊道的连通性差,使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得不到系统性的保护和展示。通过对宜昌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的探讨,以点带面,将为鄂西历史文化的保护提供新的方法视角。

一、历史文化型绿道的内涵

国外学者对绿道的类型有多种划分,其中对于历史文化型绿道在认识上有很高的一致性。如尤里乌斯·法博什(JuliusGy.Fabos)就根据英格兰绿道网络设计实施的需要将绿道分成三类:生态型、游憩型及文化历史保护型[5]。查尔斯·E·利特尔(Charles E.Little)在《美国的绿道》中,也将“风景或历史线路绿道”作为五种基本类型之一。在我国,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分析绿道的历史文化保护功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的俞孔坚教授为代表。例如他对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以及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遗产廊道的基本特征和构成遗产廊道系统的主要因素。

结合以往的研究及现代城镇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来看,历史文化型绿道主要是把区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建筑通过线型空间进行串联,将以往淹没在城市或乡镇里的历史文化遗迹凸显出来。在进行历史文化空间整理和系统展示的同时,实现大众通过绿色出游而亲近自然、亲近地方历史及民族文化的游憩休闲方式。

二、历史文化型绿道对历史文化保护的作用

绿道将历史文化遗产纳入系统内部,建设成历史文化型绿道,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绿道规划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绿道的连续性、连贯性和整体性使得历史文化的印迹凸显出来,也使开敞空间的可达性提高。这就要求绿道要逐步提升其综合服务功能。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绿道必然拓展为绿色基础设施,历史文化型绿道规划由此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山地城镇特别是地方乡镇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地矛盾突出,开敞空间可达性较低。与其山地景观资源的优势相比,山地城镇基础设施欠缺。通过绿道建设带动景观资源限度开发,其廊道的连接性和可达性将城市的发展活力注入地方乡镇;同时,乡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气息也将通过廊道与城市相融。历史文化型绿道在尊重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基础上,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部分。

(二)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化。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中,经历了从点到面再到线性廊道的保护过程。到目前,点上的单个遗产的保护和面上的某一历史城镇或街区的保护仍占主要地位。随着学科的发展,“区域视野的综合研究是必然的趋势”这使得区域化、网络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的新领域[6]。将绿道理念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形成线性的文化廊道,以线连接分散的点和面,将有助于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网络化。同时,不少学者都设想过把遗产保护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以实现区域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7]。历史文化型绿道及其网络建设即是一种遗产关系的区域拟合方法,其拟合有线状拟合、放射状拟合和网状拟合等模式。鄂西山地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在区域内的分布大体上也具有中心辐射状、网络状、串珠状等结构形式,因而以区域的空间生态结构为基础,建设历史文化型绿道与鄂西山地城镇的遗产保护策略相符。由此建立起来的绿道系统必将对各历史文化景观进行有效连通,从而促进文化遗产的区域化和网络化保护。

(三)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能够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利用。历史文化不仅要得到静态意义上的保护,还要得到传承和创新。在现代社会和城镇发展中,对文化遗产的利用本身也是保护的一种措施。合理的利用方式会使历史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体现其价值,使其传承不息。历史文化型绿道由于结合了大众徒步旅行和自行车出游的需要,同时将文化空间纳入线路之中,将有助于提升区域特定的自然和文化吸引力,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绿道连接的线路沿线和各文化节点(包括民族乡镇),将会在此机遇下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包括民俗文化节庆在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由于历史文化空间得到有效的展示和互动,城市文化特色也将得到强化和凸显。鄂西山地城镇优美丰盈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吸引人们前往旅游的独特魅力,其游憩功能非常突出。通过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串联历史文化特色区,将使大众在游憩休闲中亲近地方历史及少数民族文化,使鄂西文化的魅力得到更好的展示。

(四)绿道建设使历史文化保护与区域发展共融共进。时下,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呈现出“活化”的趋势,文化遗产融入到当代生活,表现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多重联系。历史文化型绿道深入到社区和人们的文化生活,势必促进当地对文化建设及相关服务设施的投入,带动旅游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绿道建设整体架构了开敞空间中历史文化教育课堂的脉络,同时将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时代精神融入其中,这将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时代发展共融共进。本文以宜昌为例,在区域层面探讨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相结合的绿道外延建设,即是考虑到区域发展的综合效益。

三、宜昌地区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构想

鄂西山区自然廊道基础优越,旅游线路和风景廊道建设较完备;文化资源丰富,但地理分布上较分散,不够集中。基于此,构建鄂西山地城镇历史文化型绿道将主要涉及到区域内旅游路线、文化景区和文化遗址的整合连通以及生态廊道的融合利用。本文探讨的绿道走向主要考虑依据现有的旅游路线、文化景区的位置及河流等生态廊道的走向进行规划,其中会涉及到原有步行系统的利用和部分市政基础设施的交叉整合。

宜昌市位于长江沿岸、崇山峻岭之间,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自然风景优美,历史底蕴深厚[8],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整个行政区辖五县(包括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市五区,历史文化遗址及文化景区众多。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提高人们绿色出行的通达性,宜昌地区历史文化型绿道将从中心城区、宜昌市域绿道网以及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衔接的绿道外延等三个层面来构建。

(一)侧重历史文化景观再现的中心城区绿道建设。山城相间,山水相依,“山—水—城”有机交融的城市景观格局是宜昌市最主要的景观特色。宜昌主城区主要绿道包括滨江绿带、沿黄柏河绿带、沿卷桥河绿带、沿柏临河绿带等[9]。滨江绿带是宜昌城市景观最集中的体现,利用城市滨江特色,结合宜昌城区防洪护岸工程,重点在沿江大道滨江沿岸进行历史文化景观再现规划。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沿滨江带布置宜昌地区文化元素。宜昌市区具有历史特征的建筑在滨江带就有两个,一个是滨江公园的镇江阁,另一个是宝塔河的天然塔。将上至三峡坝区、下至白洋新城,长达60多公里的城市沿江景观带挑选重要节点进行宜昌文化元素布置,如镇江阁区、市政府片区及天然塔节点建设区等。目前,宜昌市西陵区已计划在其建成的滨江景观带中,结合与宜昌相关的历史名人,打造“十里滨江美如画,旅游休闲不出城”的滨江文化长廊。鉴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考虑,宜昌滨江绿带需结合“绿道”理念进行整体规划,为连接所辖县市、乡镇在内的宜昌地域绿道网的构建做好准备。二是在沿江廊道区域内建设主题园。由于宜昌城区的地域文化景观稀缺,可以在城区沿江廊道范围内选择性地规划建设巴楚文化园、土家风情园、抗战主题公园、名人文化园及诗词文化园等。三是以沿江绿道为主线,打造入城水系、山体文化景观长廊。目前,宜昌城区呈现出“一源一带两屏、三楔八廊”的城市发展生态安全格局。以沿江绿道为主线,入城的绿道规划可以利用宜昌城区天然河道(如黄柏河、运河、柏临河)和山体绿楔,顺应主导风向布局城市与社区的绿道网络;同时结合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沿绿廊布置相关基础设施,形成文化景观长廊,以此增强沿江绿道与城市内部区域的联系。对于自然山体,要规划控制靠近山脚的建筑以低、多层为主,以保证视线和通风廊道的畅通。

(二)立足历史文化空间整理及连通的宜昌市域绿道网构建。据了解,广州绿道所贯穿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包括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个省级保护单位、78个市、县保护单位和各个区域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设施[5]。宜昌地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以文化特色打造的多个旅游景区已初具规模。对于历史文化景观主要分散到各县市区的宜昌地区来说,构建绿道网,与城乡交通系统、民众游憩活动空间连接的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空间的整理和连通。

1.结合现有旅游线路,建设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据调查了解,宜昌市目前有多支自行车队周末结伴出游,从宜昌市区出发,一路骑游到宜昌周边乡镇景点。不仅如此,开封、武汉等地的外地骑友也都一路来到宜昌,在宜昌地区游览各地景点。如开封骑友从三斗坪一路骑车来到宜昌城区,沿着宜昌滨江带的各个特色景点停留摄影游憩。因此,在旅游交通线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绿道网络,将使慢行一族拥有更便捷的品味之旅。突出历史文化空间整理的路线可以以城区为中心,建设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环线,连接三斗坪镇、凤凰山屈原故里、兴山县昭君故里、远安县嫘祖故里景区、当阳市三国故地及长阳土家族自治区兰草谷及天柱山等历史文化景观特色区。

2.结合区域内水系廊道,建设水上游绿道。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一心一带四廊”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带”为长江城镇聚合带;“四廊”为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等四条主要城镇廊道。结合水上旅游和通勤需要,宜昌市将开辟四条水上巴士线路。在该线路建设中,可以将市域内的文化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相对集中串联在一条巴士线路上,使水上线路的主题更鲜明。

3.在文化旅游景区周边辐射连接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在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宜昌积极建设凤凰山屈原故里、嫘祖故里、三游洞、黄陵庙、昭君故里、天柱山、杨守敬书院等10个文化旅游景区[10]。这些景区涵盖了少量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未进入到旅游线路的视野里。在10个文化旅游景区较成熟的外围线路基础上,以每个文化景区为中心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一定范围的线路辐射,将使旅游和文化教育等人群在点域和线路上有更多选择。例如,以杨守敬书院为中心,可以辐射连接宜都市红花套镇的城背溪遗址、红花套遗址、古潮音洞摩崖石刻等,以及枝江市问安镇的关庙山遗址、青山古墓群,七星台的龚家台遗址,还有安福市镇的菜籽坪古城遗址及传统街区等。这些连接的节点目前大都处于新农村或城镇建设颇具特色的乡镇,通过绿道的连通,无疑可以让人们低碳出行到这些乡镇,既能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还能一睹特色乡镇的风采。以杨守敬书院为中心辐射建设的绿道与宜昌地区已有旅游交通一环线相结合,使历史文化线路可以继续延伸到当阳市的关陵以及玉泉山等文化景区。

4.整合以上绿道建设路径探讨,勾勒出宜昌地域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宜昌地区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的已有基础和发展方向:(1)宜昌市10大文化旅游景区已基本涵盖在主要旅游交通环线中。(2)辖区内的长江廊道和四条河流廊道(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基本连接了主要文化景区和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并且有部分廊道和旅游交通的位置走向也存在较高的一致性。(3)宜昌市历史文化型绿道呈现出以市区线性滨江廊道为主体,围绕主要旅游交通线路和水系廊道呈网状和放射状混合布局的空间形式。(4)需要加强连通建设的部分是清江廊道、香溪河廊道至兴山部分以及沮漳河延伸段。(5)在现有连接框架的基础上,增加慢行系统的建设,同时延伸连接散落在框架之外的历史文化景观。(6)重点在文化旅游景区周边辐射连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衔接的绿道外延建设。宜昌连接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清江民俗生态旅游、“一江两山”及荆楚文化旅游三大特色板块。建立宜昌市绿道网与一江(长江三峡)两山(神龙架、武当山)交通沿线风景廊道的有效连接,是建设鄂西区域绿道的必然要求。目前,宜昌市重点推介长江三峡精华游(西线)、一江两山精粹游(北线)、清江民俗风情游(南线)、新三峡古三国游(东线)等4条跨区域旅游线路。这几条线路中多数与历史文化(包括民族民俗文化)相关。针对鄂西地区历史文化主题游,重点建设的跨区域线路还需拓展连接相应文化景观特色区,以使线路的文化特征更鲜明。同时,在公共交通及自驾车游的基础上,根据路段特征加大慢行系统的建设,如步行、自行车游以及水上游等。在绿道沿线设置休息驿站(可结合自行车出租点设置)、指示标牌及特色文化景观导引点等公共设施。以上宜昌地区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构想提供的方法策略是基于战略层面的连接模拟和分析,即提供绿道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思路。绿道的具体范围,还需针对各廊道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综合考查其适宜性和可行性。另外,山地城镇绿道建设要基于生态控制线的制定,保证周边环境的生态空间结构,这是山水特色鲜明的城镇进行绿道建设的基本前提。

历史文化型绿道展现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景观,还有丰富的地方节庆、民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其发展与遗产廊道结合起来,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无裨益。鄂西山区有山地城镇自身的地理特点,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宜昌地区的绿道建设探索中发现,当地主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大部分已在旅游线路的连接之中,部分旅游线路与自然廊道的走向也有天然的契合。从区域范围来看,鄂西生态文化圈的确立更进一步加强了鄂西地区的联系和合作。鄂西山地城镇绿道具有一定的建设基础,结合城镇特色和社会发展建设历史文化型绿道,将使鄂西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更具活力。

[1]余青,樊欣,刘志敏,等.国外风景道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5).

[2]C.E.Little.Greenways for America[M].Baltimore:Johns Hopkins Ltd.,1990.

[3]陈婷.山地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李桂媛,余菲菲.山地乡镇旅游发展研究:中国“达沃斯”野三关[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14.

[5]叶丹.广州绿道与沿线历史文化景观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6]戴彦.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53.

[7]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39.

[8]余菲菲,安童,张潇.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小城镇景观特色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4(1).

[9]宜昌市规划局.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年)专题九:城市景观风貌研究[G].2012.

[10]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G].2011.

责任编辑:谭大友

C912.81

A

1004-941(2016)02-0082-04

2016-03-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城市化背景下山地城镇生态安全格局与景观特色研究”(项目编号:12YJA760029);宜昌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宜昌特色文化景观塑造研究”(项目编号:A14-30309)。

余菲菲(1978-),女,湖北荆门人,副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与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鄂西文化景观宜昌市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在鄂西高速中的应用浅析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