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古代日本姓氏文化的特点

2016-09-24蔡凤林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关键词:藤原武士天皇

蔡凤林(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

·文学与文化研究·

试论古代日本姓氏文化的特点

蔡凤林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日本;中国;姓氏文化;宗法社会;地缘社会

根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述,夏商周时期中国的姓和氏在使用上严格区分,不能混用;但是秦汉以后,姓和氏合一,统称为姓。和中国人相同,古代日本人的姓名结构也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但是古代日本的姓氏文化有其独特性,本文就此问题做一阐释。

1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群构成的集团。

2模仿古代氏族,实际上通过祭祀、居住地、官职等结合而成的政治集团[1]。

黄汝成撰《日知录释》云:“《礼记大传正义》:诸侯赐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孙。……若异姓,则以父祖官及所食邑为氏。以官为氏者,则司马、司城是也。以邑为氏者,若韩、赵、魏是也。”[3]可见中国的命氏方式,是根据其父祖的爵位、官称和封地命名。

日本的「氏」名来源和中国有些相似,其中很多也是因于豪族居地名称或职业名称等,如,“苏我”“葛城”“巨势”“阿倍”“香山”“当麻”“平群”“宇治”“飞鸟”“大和”“樱井”等「氏」名是因地名赐予;“物部”“大伴”“久米氏”“阿昙”“额田部”“膳”等「氏」名则是以职业名称命名。

关于古代日本的「氏」的形成时间,学界一般认为是在五世纪中叶至六世纪上半叶间[2]21。而且其形成契机在于五世纪倭五王(赞、珍、济、兴、武)与中国交往。五世纪是大和王朝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抵御高句丽南下朝鲜半岛而威胁日本列岛,倭五王频繁朝贡中国南朝,以得到中国的政治军事援助。在此过程中倭五王及倭人多次被刘宋王朝除授“爵号”①笔者据《晋书》、《宋书》卷97《倭国传》统计,自413年至478年,日本向中国南朝遣使11次,其中10次是向南朝刘宋遣使。。及至五世纪末,倭国不再朝贡南朝,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断绝。但倭王将从中国学到的封爵制度用于对国内豪族的赐氏,以提高自己的政治权威,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秩序,日本的「氏」制度就这样确立起来了。而且这种制度与六世纪形成的古代日本重要的政治制度——部民制有着密切联系。因为部民制是给各「氏上」增加属民而成[2]44-45。如果这一观点正确,那么在日本历史上,不仅律令制来自中国,其前的「氏」制度及其发展形式部民制也和中国的影响有着关系。

二、日本四大古姓

奈良时代的天皇在血统上多数属于天武天皇后裔。这些天皇设立了众多官员,给朝廷带来了很大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因律令制渐废,庄园私领增多,严重影响了律令国家的税源。于是,光仁天皇(770—781年在位)即位后,推行“省官简务”政策,整顿财政。但是到了桓武天皇(781—806年在位)时代,又回到原状,财政窘迫。在这种情况下,桓武天皇将其异母弟诸胜亲王降为臣籍,命他自称“广根诸胜”。同时也令皇子冈成亲王降为臣籍,赐姓“长冈”。按照律令制度,天皇家族五代以内定为皇亲,但是桓武天皇将上述二人降为臣籍。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后,朝廷财政愈加捉襟见肘。为了摆脱财政困局,805年桓武天皇又令102位皇族成员脱离皇族,降为臣籍。由于人数过多,给他们当中的17人赐姓“三园真人”之姓,16人赐予“清海真人”之姓。但是朝廷的财政状况并未因此而好转,于是以后继续推行皇族脱籍政策。814年嵯峨天皇(809—823年在位)将4名皇子和4名皇女降为臣籍,而且赐给八个子女以“源”姓,在日本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源氏”就这样产生了。有研究者指出,嵯峨天皇赐予子女以源姓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像涓涓水源汇成滔滔江河一样,成为天皇家的屏藩[4]。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嵯峨天皇以后的很多天皇也大量地将皇族成员降为臣籍,而且这些天皇仿照嵯峨天皇,对降为臣籍的皇族成员也赐予了源姓,于是出现了众多源姓人,以天皇家为系谱,能将源氏分成二十一流。

“源平藤(原)橘”是古代日本的四大姓。但是与源氏二十一流相比,平氏只有桓武平氏、仁明天皇系的仁明平氏、文德天皇系的文德平氏、光孝天皇系的光孝平氏四流。

源氏众多,主要是由于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而迫使皇亲脱离皇族、降为臣籍的结果。但是平氏四流的形成原因在于皇族成员居功求赏,希求独自的姓氏,即自愿从皇族分姓。另外,和铜元年(708)十一月二十五日,元明天皇在御前公卿酒宴上端着泡有橘片的酒杯,为奖赏侍奉四代天皇(天武、持统、文武、元明天皇)的女官县犬养三千代,赐予她姓氏“橘宿祢”,希望她像橘树那样不畏严寒酷暑,像金银珠玉一样熠熠闪光,日本历史上的四大姓氏之一“橘氏”产生了。以后,橘氏虽没有像源氏、平氏、藤原氏那样繁荣过,但也出现过诸兄、奈良麻吕、长谷雄、逸势、好古、楠木正成等政治和文化名人。

天智天皇八年(669)十月,天智天皇诏赐中臣镰足以“藤原”姓,此姓为其子不比等继承。其后,不比等的四个儿子武智麻吕、房前、宇合、麻吕分别形成藤原南家、北家、式家、京家四家,在日本历史上风云数百年的藤原氏形成了。

但是737年的一场瘟疫夺取上述四人的性命后,藤原一族走向衰微。这种情况到858年清和天皇即位后才得以改变。北家出身的藤原良房以天皇外祖父的身份摄理朝政,开启了摄关政治,藤原氏开始垄断朝政和官位。如藤原道长摄政的1015年,左大臣、右大臣、大纳言、权大纳言等上八位的官位全部被藤原北家公卿独占,三位以上的殿上人(日本律令官制中五位以上、允许进入天皇起居地清凉殿南厢的官员)31人中,有23人出身于藤原一门。京都城内到处都是藤原氏官员的邸宅。在这种情况下,藤原一族的人们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就根据藤原氏官邸所在地名称互称“~殿”,称之为“称号”,以示尊重。如官邸面向一条大路时,就称为“一条殿”,位于堀川大路边时称为“堀川殿”,位于洞院大路时称为“洞院殿”,等等。

在平安时代,日本的婚姻制度尚带有浓厚的母系社会特性,因此这个时期父子拥有不同的“称号”。即便是同一人,居所发生变化,“称号”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藤原良房最初称为“白河殿”,到了晚年却变成了“染殿”,此类例子很多。但是到了平安时代末期,随着婚姻制度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开始出现了嫡子继承父亲邸宅的情况,并在那里娶妻立业。其结果是父亲的“称号”开始转化为以父系建立起来的家庭的姓氏了。如生活在平安时代末期的藤原兼实和藤原基实兄弟二人的邸宅被其嫡子孙继承后,形成了“九条”“二条”“一条”“近卫”“鹰司”这五个著名的世家,称为“五摄家”,非出身于五摄家,就不能摄政、关白,五摄家盛极一时。而且从十三世纪末以后,五摄家的“称号”得到永久世袭,成为代表一定地位的姓氏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称号”转化成姓氏了。也就是说,藤原氏的“称号”也是古代日本人姓氏的一个来源。

在日本,像“伊藤”“佐藤”等带有“藤”字的姓氏很多,其中,伊藤是“伊勢守藤原”的缩略,佐藤是“佐渡守藤原”“卫门佐藤原”“兵卫佐藤原”“下野国佐野庄司藤原”之一的缩略,均为藤原姓与朝廷所授官称或庄园庄司名称结合的产物,此类例子尚多,兹不赘举。

三、「名字」和「苗字」

如上所述,日本古代公卿贵族的姓氏多源自地名;中世武家的姓氏也多源于地名。

镰仓时代(1185—1333)是武士掌权的时代,「名字」主要是作为表示武家身份的符号而使用,武士团成员(包括血缘关系的“家子”和非血缘关系的“郎党”等)也以武士的「名字」为自己的「名字」。一定程度上能够认为,镰仓时代的各武士团是以武士的「名字」为共同称号结合而成的「名字」集团。

镰仓时代是武士南征北战的时代。转战各地的武士势力增强,在各地形成新的武士团后,他们又以新的领地名称为「名字」,同样把这一「名字」授予自己的武士团成员。另外,镰仓时代关东武士为追求新的领地而移居各地后,他们把自己的「名字」也带到了日本全国,当代日本人姓氏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姓氏和镰仓时代关东武士的「名字」相同。因此,当代日本人姓氏呈多样性和地域性,与上述两种情况直接相关。

在室町时代(1392—1573),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变。这个时期幕府已不能控制武士领地,「名字」和武士领地之间的关系淡化。加之这个时期农民定居,日本传统村落形成,婚姻制度也由母系制完全过渡到父系制,形成了子承父业、子嗣父姓的日本式家庭[5],于是曾是武士专用的「名字」正式取代古代姓氏,成为日本普通民众的新的姓氏(即「名字」经历了地名→家名→姓氏这一发展过程)。这里强调“日本式家庭”,是因为日本中世家庭的特点是血缘性和非血缘性俱存,犹如学者为这个时期的家庭所下定义:室町时代的日本家庭是“房屋、宅地等生活及经营设施以及属于它的物质和人类集团(包括血缘和非血缘关系)的有机统合体”[6]。从古代姓氏向「名字」的过渡,意味着以「氏」为单位的古代社会向以日本式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转化。日本新的姓氏制度「名字」的确立是平安时代中期武士兴起和室町时代日本式家庭形成,这两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另外,室町时代的村落是血缘同族组织和地缘性“田徒众”以相互交叠的形式支撑着村落结合的根基,村落的事物由这两部分人共同决定[7],在这一点上和中国古代村落往往是血缘集团聚合体有着区别。

上已述及,日本的「氏」和「姓」都是由天皇赐予,而「名字」是武士自称,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镰仓时代,表示武士身份的「名字」和天皇授予的传统姓氏在使用上存在严格的区别,不能随意使用。即便是同一人,写给官衙的文书上要署传统姓氏,武士之间的信函往来则要写「名字」。这种情况持续到明治时期。如在政府公文上,“大久保利通”写成“藤原朝臣利通”、“大隈重信”写成“菅原朝臣重信”、“山县有朋”写成“源朝臣有朋”、“伊藤博文”写成“越智宿祢博文”等,因为「名字」源于私称,所以不能用于正式场合。

汉语中“苗”字具有子孙后代之意(如“苗裔”等),基于此意,中世日本人开始使用「苗字」(日语中也读作「ミョウジ」)表示“出身之名”。到了江户时代,作为表示姓氏的一般性概念,日本人以「苗字」取代了「名字」。在江户时代,士农工商等级森严,因此除了获得特殊恩准或町年寄、庄屋、名主、御用町人等人之外,普通农民和町人称「苗字」属于违法行为。明治维新以后,在四民平等、文明开化的风潮中,1870年9月,为了编制户籍,明治政府发布了“自今允许平民有苗字”的政令。1875年2月,明治政府颁布《苗字必称令》,规定公开称呼「苗字」是国民的义务。对那些没有「苗字」的人,户长和檀那寺和尚给他们起「苗字」。也有人使用主家和地主的「苗字」,出现了一个村子中全村人使用同一「苗字」的情况。另外,以“山上”“山中”“山下”“川上”“川中”“川下”等居地方位为「苗字」的人也很多。居住在海滨渔村的人起了“大纲”“大船”和“平目”(日语训读音为「ヒラメ」,即牙鲆)等与渔业有关的「苗字」。田地多的人起了“大畑”“广田”等「苗字」。另外一些「苗字」由来于商业名称,如“八百谷(八百屋)”“油屋”“绀谷”(绀屋)等。因废佛毁释运动而还俗的僧侣起了“桑门”(即沙门)“大乘”“方丈”等佛教色彩浓厚的「苗字」。神主中有很多人以“中臣”“苏我”“大伴”等大和时代氏名为「苗字」。有人因饭量大而以“大啖”为「苗字」。也有人因酒量过人而以“五枡酒”为「苗字」。大力士以“三俵”为「苗字」。因兄弟三人分割父亲财产而以“三分一”为「苗字」的人也存在。

总之,江户时代以前,日本人将「名字」作为表现家族由来的符号给予了重视,但是江户时代以后「名字」(「苗字」)的这一功能淡化。1875年明治政府颁布《苗字必称令》以后,由于很多人应急随意地给自己起了姓氏,结果是人们更意识不到「名字」和家族由来之间的联系了。

敬重祖先、重视血统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史记·礼书》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8]《礼记》云“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称也。”[9]祭祀天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父母养育之恩。中国人重视家谱,先秦史籍《世本》载有宋湣公到孔子的世系,嗣后直到今天在世的人都谱上有名。我国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20世纪20年代指出:“至于今日,苟非极僻陋之邦,极衰敝之族,殆无不有谱。”[10]这些都在表明中国人注重血统。对于敬宗法祖的中国人而言,改姓意味着换宗,背叛祖先,属于不肖子孙,实难为之,所以作为血缘关系符号的中华姓氏中有很多姓氏延续了数千年而不绝。但是通过本文内容能够了解到,日本古代姓氏以及镰仓时代以后形成的「名字」或「苗字」,不仅多数起源于地名和职业名称,而且起姓易姓很有随意性,同时日本人以这些姓氏为纽带结成了超越血缘关系的政治集团。总之,姓氏反映出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是以血统为纽带形成的宗法社会,而日本社会是以地缘关系组成的集团社会或等级社会。

[1][日]新村出.广辞苑[M].第四版.东京:岩波书店,1991:220.

[2][日]中村友一.日本古代的氏姓制[M].东京:八木书店,2009.

[3]黄汝成.日知录释(下)卷23氏族[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997.

[4][日]奥富敬之.姓氏的历史学[M].东京:角川书店,2004:53-54.

[5][日]菅原正子.中世武家和公家的“家”[M].东京:吉川弘文馆,2007:1-2.

[6][日]饭沼贤司.中世“家”的研究(上、下)[J].民众史研究,1982(23),1983(24).

[7][日]坂田聪.日本中世的“氏”“家”“村”[M].东京:校仓书房,1997:103.

[8]司马迁.史记卷23礼书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46.

[9]礼记·丧服小记[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62.

[10]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18.

Features of Surname Culture in Ancient Japan

CAI Feng⁃l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Like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name,ancient Japanese name consists of surname and given name.Uji and kabane are combined to make up a Japanese name.The names of those noble class often origi⁃nated from the name of a place;the myoji of Japanese medieval warrior also often originated from the name of a place.Prior to edo period,Japanese peopl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myoji which served as the origin of a clan.Many Japanese people recklessly took a myoji for themselves since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Decree of Required myoji-addressing issued by Meiji government in 1875.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reflected by sur⁃names are found in China and Japan when the former is a patriarchal society linked to blood relationship while the latter is a group society or hierarchical society formed by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

Japan;surname culture;patriarchal society;geographical society

G112

A

1009-1971(2016)04-0101-05

[责任编辑:郑红翠]

2016-04-21

蔡凤林(1963—),男,黑龙江大庆人,教授,博士,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日本文化史研究。

猜你喜欢

藤原武士天皇
不想被喂“狗粮”,日本姑娘发明分手通知灯
不想被喂“狗粮”,日本姑娘发明分手通知灯
武士与龙
“武士”挡道
剑龙是武士吗?
暗黑武士 六步接触雷克萨斯NX
天皇版“渔夫”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