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探析
2016-09-24苗碧
苗碧
摘要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中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意识,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那么针对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对于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中 历史课堂 提问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67
1高中历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缺乏具体的学情分析
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缺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全面分析与了解,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具体表现在教师不知道学生某个历史模块的学习情况如何,不能有侧重地进行教学。致使某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时提出的问题难度偏大,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无法做出应答,有时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觉得没必要回答,也就无法勾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教师提出的问题便成了无效的问题。
1.2教师的提问具有选择性,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
大多数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具有一个普遍性的通病,就是为了片面地追求教学进度,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的局面,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总是有选择性地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提问,并且高中历史课本就是相对枯燥的一门学科,有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喜欢历史这门学科,再加上教师的选择性提问,长久下去,许多学生都有意识地忽视教师提出的问题,认为自己不会“中选”,认为老师不会提问到自己头上来,也就不会认真地思考问题,只是敷衍了事。相应地,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地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也会给成绩好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总体来看,好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差生成绩越来越差,那么这样既不能实现教育公平,也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
1.3教师处理学生回答时具有片面性
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便迫切地希望学生的回答与自己心中设想的答案相吻合,如果学生说出的答案不能让教师满意,教师则会给予全盘否定。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没有给出恰当的评价和引申,只是将学生的答案简单地重复一遍。但是历史作为文科科目,很多时候答案可能是具有争议的,可能不只有教师想到的一种答案,答案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片面地处理学生的答案将很难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薄弱之处,导致无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1.4教师提问主导课堂,学生提问机会少之又少
高中历史课堂学习内容多,任务量大,尤其是高三阶段,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提问依然处于主导地位,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历史教师经常“满堂灌”,提问的时间和次数都很少,就别提留给学生的时间了,几乎是没有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紧跟教师的思路固然重要,但学生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质疑的环节同样必不可少。有提问,无反馈正是现今高中历史课堂中最为欠缺的地方,使得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教师的教案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发散思维能力,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5教师提问具有一定的惩罚性
教师的惩罚性提问也是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普遍现象,由于许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也因为历史课是学生心目中的“副科”,所以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个别同学学习态度不认真,开小差,溜号的问题经常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会以提问的形式来作为惩罚的手段督促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但是这样学生基本是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那么就意味着教师浪费了一次提问的机会,并且也浪费了其他未被提问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很显然,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历史课堂提问的本质,历史课堂不是为了惩罚而提问,而是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考和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而提问,惩罚性提问不仅发挥不了提问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越是以提问来惩罚学生的错误,学生越是讨厌学习历史,如此造成恶性循环。
1.6提问问题过多,提问目的不明确
个别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常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在上一个问题还未得出答案时,下一个问题又被提出,让学生应对不暇。课堂提问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但是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很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甚至于出现一些口头禅式的提问,“…事件发生在哪一年?”“主要人物是谁?”“在哪发生的呀?”“行不行”,“能不能”“好不好”等等。教師是想引导学生跟上自己的思路,历史学科是逻辑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这样的提问方式对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是十分不利的,也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造成障碍。并且这样的问题缺乏深度,不能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将受到限制。
2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2.1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发生在过去的人和事叫做历史,历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多样性、顺序性。但由于历史发生年代与现实生活年代距离较远,高中生无法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学习,理解起来也相对比较困难,导致高中生学习历史往往是死记硬背,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个弊病,同样也是一个机会。历史课程的博大精深也为教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多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依托自己所学知识去发现历史,走进历史,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
2.2必须考虑到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及心理倾向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处于学生阶段的最高峰,对于历史学科,他们对某些历史问题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但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是他们这个阶段的标志,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历史教师在课堂应适当的“放权”于学生,置学生于主体地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提醒、点拨,而不是单纯地告诉学生某个历史问题的标准答案,让他们死记硬背,教师要相信高中生的创新潜力是无限的,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其发挥到最大化。针对高中生的叛逆心理,教师在提问时要顾及学生的情绪,高中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如果教师提问的语气不够和蔼可亲,或者在处理学生答案时态度不够温和,一味贬低,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问题优化设计,总结学生的回答时语言要合情合理,语气要适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课堂提问更好地进行。
23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答案并作出评价
在提问后,教师应全面总结学生回答的答案,教师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可取之处,指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纠正。历史这门学科,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现与教师不同的地方,教师不能给予全盘的否定或肯定,有歧义的地方可与学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2.4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在历史课堂提问中,教师要针对全班同学进行提问,使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不能只把眼睛盯在优等生身上,而忽略后进生,这样是不利于班集体的整体发展的。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统筹兼顾,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对于优等生可以提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分析某个历史事件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对某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等;对待后进生则应适当地提问一些稍简单的问题,如简单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帮助后进生逐渐树立学习历史的信心,让他们不断进步。
2.5课堂提问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初中历史也是必学科目,所以高中生在上入学时就对历史知识有一些大致的了解,因此高中历问史课堂提问应尽量设计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提问一些时间、地点、人物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出的问题要一味的“高精深”,而是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问题相对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启发下经过认真分析、思考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是有益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
2.6要结合教具和多媒体进行提问
在高中历史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地图,历史地图能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空间概念,尤其在讲战争史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提问,比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日本先占领了哪里?之后如何深入中国腹地?并且历史课堂要充分运用史料进行提问,要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回答问题,结合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根据史料去探究历史问题,以史为证,有据可循。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也十分重要,许多时候教师可能不能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一些历史情境,但多媒体课件尤其是视频却可以通过结合文字、聲音、图像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教师由此设问,有了观看历史视频的直观感受,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某个历史问题,课堂提问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7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厚积薄发
高中历史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它需要历史教师具有扎实的历史功底,许多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不够恰当,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历史基础不扎实,不能综合、联系学科知识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这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加以巩固,密切关注一些历史上的创新的结论。历史基础是教学实践的基础,历史基础不扎实,授课技巧再高也是不能弥补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对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在课堂上提问些经过严密设计的有效性问题,这样才能促进高中历史课堂真正满足教育的需要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