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英学校姓“航”学生姓“社”
2016-09-23柴广翰
柴广翰
2016年,77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全国1000万大学生在找工作。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航)宣传部长马晓祥却喜笑颜开:“我院应届毕业生2900人,已签定就业协议、走上工作岗位近2800人,就业率达到96%以上,并且就业的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
陕航地处陕西省汉中市南郊,前身为航空工业部陕南航空职工大学,2003年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非省会城市的国防军工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何以如此抢手?学院院长赵文英道出谜底:“高职院校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市场中要有竞争力,必须在人才培养上做文章。我们培养的是大专层次的学生,输送的主要是航空工业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而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高科技水平的典型代表,装备制造业则是永恒的日不落产业,能够培养出符合国防军工和装备制造业用人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赵文英的话一语道破天机,也将我们聊天的时间记忆轴拉回到了13年前。
2002年9月,正當赵文英和领导班子千方百计想尽办法为学校几百教职员工的生计奔波之时,国家教育部一份文件中的一句话“结束”了一所学校的使命,与此同时“点亮”了另一所学校航行的“灯塔”,“有条件的职工大学也可以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3年来,赵文英对这句话每一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份文件“结束”的是陕南航空职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历史,“点亮”的是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行的“灯塔”。“这13年如履薄冰,陕航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子就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赵文英告诉本刊记者。
“虽然陕南航空职工大学的成人高等教育使命完成了,但是它为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赵文英对于陕南航空职工大学的历史贡献不止一次的对记者感慨,时不时的露出自信的语气。
暑期的陕航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偌大的体育场、一排排教学楼和校办工厂错落有致,一条条生产线、一台台机器设备和一个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布局合理,简约整齐。“这是我们学生自己设计加工的半成品零部件”,陕航实训中心党支部书记穆延柏指着产品陈列柜上一大堆“金属玩意”说道。还有金属加工、电子装配、热表处理车间和成品、半成品库等……这些都给这所出身航空的“军工”院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直到对陕航的掌舵人赵文英的访谈之后,这层神秘的面纱才被一层层的揭开,同时一个历经沧桑又朝气焕发的陕航呈现在记者的面前。
艰苦岁月
1965年,中央军委、国家三线建设办公室、航空工业部经多方勘察筛选,确定汉中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批准成立了012基地,为航空工业部汉中航空工业总部。1970年航空工业部543厂在西乡县牧马河畔开工建设,中途因种种原因下马。由于“文革”的影响,整个汉中航空工业生产、技术、管理人才严重缺乏。1982年,012基地决定在已经下马的543厂基础上成立了012基地工学院。当时土地面积近1000亩,是整个西北地区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成人高等院校,后来更名为陕南航空职业大学。“这在当时解决了整个汉中航空工业系统乃至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紧缺问题,汉中40余家航空企事业单位都有陕南航空职工大学培养输送的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单位生产、技术、管理的核心骨干,一些优秀毕业生成长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赵文英自豪的说。
1995年,由于当时的学校所在地交通不便,信息欠发达,经常发生水灾,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经航空工业部、国家航空工业工委批准,同意学校从西乡搬迁到现址,1996年全部搬迁完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规模成人高等教育即将完成历史使命,国民高等教育发展起来。到了上个世纪末,成人高等教育几乎跌到了谷底。“我们学校在校生最少时不足四百人,教职员工达五六百人,这不是在培养大专生,是在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啊”,已在陕航任教20多年的宣传部部长马晓祥告诉记者。
2000年,赵文英从航空工业521厂副厂长任上调至陕南航空职工大学任校长。“偌大的校园杂草丛生,青砖黑瓦,连一片瓷砖都见不到!”回忆起当时学校的窘境,赵文英感慨地说。
破茧成蝶
2000年之后,赵文英和领导班子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果断提出“举全校之力,创高职学院”。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2003年4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陕南航空职工大学正式改制为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改制后的陕航,迅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陕航实训中心墙上悬挂着“工厂建在校园里,课堂设在企业中,教学生产一体化,工作学习相结合。”赵文英说:“这就是我们的办学模式。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能够使高校及时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不断推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学科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另一方面把工厂变成组织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有利于情景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融会贯通,从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性。”
在这个基础上,陕航充分利用航空工业得天独厚的背景资源,大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深度融合,将企业人才、技术、管理和文化理念引入校园,将在校学生源源不断地送到航空企业开展顶岗学习,优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学院与航空工业的全面融合,凝炼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陕航办学模式的探索就是整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探索的一个缩影。
凤凰涅槃
一系列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举措,换来了陕航的从容与自信。2010年毕业,在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工作的学生侯顺顺,2011年参加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脱模整形技术赛项成绩优异,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是学校发展壮大、实现突破提升的必然途径。”赵文英说。
从陕航出发,众多的莘莘學子在社会更大的舞台上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身影。
1986年毕业生杨洪,现任深圳南航电子总公司总裁,深圳市企业联合会副会长,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研究院评为“中国改革十大新锐人物”。
1988年毕业生姚洪波,创办了HiVi惠威集团。1993年在加拿大建立惠威北美总部,现任惠威集团董事长,美国声频工程学会AES会员。
1999年毕业生温力厚,先后被国家劳动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并为中航工业集团命为首席技能专家。
这种由“个体精英”向“群体优秀”和由程式化教育向“三定培养”(定单、定向、定制培养)转变的蜕变,散发出陕航人才培养模式不懈探索、沁人心脾的芬芳。
数十年的办学历程,陕航逐步凝炼出“工厂建在校园里,课堂设在企业中,教学生产一体化,工作学习相结合” 的办学模式和“循环递进、工种对接、提升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依托航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鲜明特色,“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敬业、诚信、创新、超越”宗旨理念已成为陕航文化基础的精髓。
如今的陕航,校园面积翻了一番,达到510亩;建筑面积从不足10万平方米到近3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从3000多万元到现在近3亿元;在校学生从不足400人,上升到近万人;办学机构从“三系一部”发展到“六院两中心”共31个专业……,其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标准、专业优化措施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对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风好正是扬帆时。陕航先后被评为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职院校、陕西省示范性高职学院、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优秀学校、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党委、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还有这一个个闪光的亮点:学院有7个省级重点专业、两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4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部级实训基地和优秀教学团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近百个,连续12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
陕航,喜逢盛世,得天时地利人和。陕航人用自己的智慧打造了一个航空系统属于自己的技术技能人才孵化基地,陕航人也在为大国工匠的人才备忘录上储备了一大批后起之秀。陕航伴随着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探索进程和发展脚步在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未来的陕航要走国际化开拓的路子,努力成为航空工业大国工匠培养的摇篮,要伴随着祖国创新发展,对比世界发达国家由望其项背到引领潮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探索,走出具有鲜明航空特色的成功路子,为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赵文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