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中的探究

2016-09-23王红霞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课观察

王红霞

摘 要:学生动手能力差,已高居学生在校学习问题之首。这造成学生信心不足、学习成绩差、生活自理能力差,严重影响课堂学习效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从科学课所独有的特点出发,从科学探究在科学课上的重要性,如何利用好科学探究,如何应对科学探究中的失败进行探讨。机智化解课堂突发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重要的是它还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性。科学的魅力在于探究,教师的魅力在于能巧妙利用探究。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课;观察

科学这门课程不仅包括知识体系,而且还包括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它是科学这门课所特有的,是科学课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科学探究在课堂上的重要性

1.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批评学生的时候说:“一节课才45分钟,你连这45分钟都熬不住吗?”那时我也会禁不住地问自己:你行吗?也许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一节课才45分钟,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一天有八节课,360分钟,整整6个小时。无论是学生的精力、体力还是学生的自制力都不如大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若是利用好科学探究,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学生毕竟还处于爱玩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也比较旺盛,不管对什么事都想去研究清楚。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什么都要质疑,不管是教师的话,还是书本上的知识,那么让他们通过科学探究亲自去解开疑惑,比任何方法都有用。所以教师不要怕学生对自己、对书本有质疑,相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及经历,要使学生树立这种批判精神,敢于质疑,这样才能学好科学。

2.科学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现在的不少学生都好死读书,在学习上除了听、写、读,还是听、写、读,动手能力较差。而且是教师说怎样就怎样,书本上说怎样就怎样,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周围的现象,他们都茫茫然而不知所措。对科学教师来说真是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科学探究的出现正是一场“及时雨”,探究注重的就是动手与观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揭示探究实验的本质。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完成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让学生懂得了“理论在于实践”,只有经过实践考验的理论才是真理。

二、如何应用科学探究

正因为科学探究在科学课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造成了科学探究的泛滥,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学习的是什么知识,不管需不需要,一上课就是探究,节节课都探究。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探究,要学会判断,学会取舍。那么,如何利用探究呢?

1.利用探究中的实验巧妙引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就是由引入开始的。巧妙的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引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复习引入、图片展示、视频、故事、表演等。而有时候用实验进行引入,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生从小学走进中学的第一堂科学课,我给学生变了两个魔术:一是把两种无色透明液体倒在一起,溶液变成了红色;二是浸了酒精的手帕燃烧,结果手帕无损。学生看得目瞪口呆,蠢蠢欲动。刚进入中学的学生还是比较爱玩的,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而我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第一堂课上就牢牢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科学知识。

2.利用探究实验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是非常抽象的,有些甚至看不到摸不着,只能靠学生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如分子、原子、细胞等,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就比较困难。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没有真正地去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则很快就会忘记,这也就是所谓的暂时性记忆。

例如:七年级这一册中,学生学习了细胞,肉眼看不见,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一窥其真面目的细胞,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他们的脑海中很难想象出细胞的形状来。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呢?教师可以展示图片,也可以用视频。而我当时则是采用“橡皮泥”来模拟细胞,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演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在体验“细胞分裂”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高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学生一想到“细胞”,就会回忆起这次的动手活动,本来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形象化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英国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段著名的格言:“我听过的就忘记了,我看过的就记住了,我亲自动手做过的就理解了。”的确,不管教师把知识点讲了多少遍,讲得有多么生动,都远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来得有效果。

3.利用探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就是课堂上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之间的行为动作是有“传染”性的,课堂上有学生睡觉,就会有其他学生跟着睡觉,同样如果有学生举手,那么就会有其他更多的学生举手。所以一堂课的效率高不高,还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能否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探究就是创造良好氛围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得开心,学得快乐。因为探究,学生不再沉默,课堂不再沉默。

4.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探究的顺序

一般情况下,教师上课时都比较循规蹈矩,按照书本上的顺序一步一步下来。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缺少新鲜感,产生听觉疲劳,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要勇于打破常规,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心安排好教学结构。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中,教材上的安排是:做一个实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由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完全体现了“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这一理论。但每次上课都是“实验—现象—结论”这样一个过程,就算学生有再大的兴趣,也会产生倦怠。因此对这堂课我大胆地采取了革新,由于学生已学过二氧化碳的用途,所以我也打破了“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这一理论。课中先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用途,然后根据用途猜一猜二氧化碳的性质,再由实验验证。整个顺序与教材完全相反,相当于把这堂课设计成一个探究,学生感觉很新鲜,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尤其最后做实验验证了答案是正确的时候,学生都很兴奋,整节课上学生注意力很集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科学探究要安排得巧,安排得妙,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魅力,体现出它的作用,同时这也体现了教师的能力,也是教师的魅力所在。

三、如何应对科学探究中的失败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或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做了几次都不成功。这时教师会很着急,会感觉很尴尬,若处理不好,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次数多了,学生对教师就会从失望到放弃,而学生一旦放弃了教师,同时也意味着他放弃了这门学科。所以这时教师要冷静,要机智地应对这种突发状况,甚至有经验的教师还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把它转变成有利的一面,不失时机地将知识点进行延伸、拓展。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倾倒二氧化碳,使两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结果做实验时却没有成功。学生有的盯着我看,有的窃窃私语,我就问学生:“为什么实验不成功?是不是书本上的结论是错的?”学生一听就更激动了,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认为是二氧化碳不纯,有的认为是二氧化碳量不够,也有学生认为是偶然性。然后我又适时地发问:“那我们该怎么做?”简单几个问题,不但化解了自己的尴尬,而且使课堂氛围更加激烈,整堂课也显得更流畅。初中阶段是学生的黄金学习阶段,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更是学生的叛逆时期。这时候的学生心思比较多,不像小学时那么单纯、专一。在这个时期内,要“吸引”学生,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还要提高课堂魅力。

总之,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让他们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身体会科学思想和精神实质,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明白了科学家并不是高高在上、遥遥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家。

参考文献:

[1]张万兴.活动教学理论与典型案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宏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案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果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叶瑞祥,柯炳嘉,朱双利.创新学习能力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5]佐藤学.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科学课观察
难忘的科学课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