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2016-09-23都雪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中华传统文化

都雪

摘 要: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其中书法是一门独具传统文化气韵的课程,受到了许多师生的青睐。为此,本文将从书法课程的重要意义入手,对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书法;中华传统文化;公共艺术

2006年,我国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教育部部属学校、省属重点学校和“211工程”学校开设书法鉴赏这门公共艺术课程。经过十年的时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经过不断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书法课程的重要意义

在大学阶段开展书法公共艺术课程,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书法是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书法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法课程则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书法课程,学生可欣赏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感受其中的气韵与风骨,并通过学习书法来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书法也是一门艺术。书法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生练习书法的课程,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书法,从中提高感悟能力与审美能力,比如,在书法课程中引导学生对柳公权的《寻秘塔碑》《神策军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赏析,了解艺术的美感和魅力。

二、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

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的具体实践,要在书法艺术理论的指导下传授书法技巧,在书法作品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在书法艺术实践中传承中华文化。

1.在书法艺术理论指导下传授书法技巧

在书法公共艺术课程中,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书法理论包含多个层面,比如书法史部分、书写工具常识、书法技法理论和书法品评理论,等等。教师可以依托这些理论进行书法技巧的传授。比如书法技法理论包括执笔、用笔、临摹、创作等诸多技法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技法的指导。

2.在书法作品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书法课程中作品欣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很多层面来进行。例如,可以通过欣赏书法的神采来感悟书法的灵魂;可以通过欣赏书法作品的线条和气韵来感受鲜明的韵律和节奏;可以通过欣赏书法的意境,对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展开体悟。

3.在书法艺术实践中传承书法精神

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程,不仅需要课内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作品鉴赏学习,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练习和实践活动。

(1)在课堂上进行的书法鉴赏和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以服务实践为目的,需要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掌握书法技巧,感悟书法内韵。

(2)在校园内组织开展书法活动。高校中各种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书法活动也常常会以各种形式展开。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创立或参与书法社团,举办书法讲座和书法作品展览,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强化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组织开展校园外的书法实践活动。书法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艺术,与建筑、设计都有深刻的联系。尤其是各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书法题词或书法遗迹。这些书法名胜既是中国书法的宝库,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积累底蕴、培养审美情操的最好课堂,还是学生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的重要场所。高校应该抓住机会,为学生组织一些校外的书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法实践活动中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强化对于书法的学习兴趣。

书法课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书法的文化功能与艺术功能,从理论、鉴赏、实践等多个层面对书法课开展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书法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懿媛.普通高校书法公选课现状之研究[J].大众文艺,2010(1).

[2]刘东峰.试论书法专业本科教学中入门书体的选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刘樱花.怎样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J].吉林教育,2012(31).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中华传统文化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