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马雪山居民保护意识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016-09-23王俊伟张丽莉李新红李廷野李延鹏刘泽华1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行政村保护意识白马

王俊伟,张丽莉,李新红,马 驰,李廷野,李延鹏,刘泽华1,,丁 伟,3*

(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2.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云南大理 671003;3.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4.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德钦分局,云南德钦 674500)

白马雪山居民保护意识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王俊伟1,2,3,张丽莉4,李新红4,马驰2,李廷野2,李延鹏2,刘泽华1,2,丁伟2,3*

(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2.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云南大理671003;3.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云南曲靖655011;4.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德钦分局,云南德钦674500)

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对白马雪山区域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开展调查。调查覆盖60个行政村,共访问当地居民1 192人,获得有效数据1 139条,据此分析居民保护意识的空间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社区的居民保护意识得分有差异,保护区和保护站点的分布对社区居民保护意识提升有积极影响;保护意识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长者、男性更具保护意识。总的来说,保护区和保护站点的存在从保护宣传方面起到了正面作用,但是宣教工作应避免简单推广,在规划时应考虑到对不同地域性和受众的有效覆盖,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宣教内容。

保护意识;当地居民;保护区;空间差异;影响因素

[DOI]10. 3969 / j. issn. 2096-2266. 2016. 06. 013

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更能从本质上解决生态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的矛盾〔1〕。合理引导当地人的生态意识可以更好地促进野生动物的保护〔2〕。因此,在保护区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收集科学的生态数据,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当地人的生态意识〔3-4〕。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滇金丝猴,属疣猴亚科(Colobinae)仰鼻猴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被列为附录I物种〔5〕,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6〕,一度被列入世界25种顶级濒危灵长类名单〔7〕。黑白仰鼻猴主要集中分布在白马雪山区域,该区域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纵谷区〔8〕。1983年在该区域成立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该保护区是以保护黑白仰鼻猴及其栖息地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8〕。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是藏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宗教习俗不同,了解其宗教信仰和禁忌,对其风俗习惯进行适当引导,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当地居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提升〔9〕。同时也可以为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及保护区政策的优化赢得更多的时间,以促进对保护对象的保护〔10〕。

当前,当地社区居民对生物资源的使用有较高的认识,但对保护区认识相对不足〔11〕。社区居民多关注与自己有关的环境意识,而淡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功能等方面的认识〔12〕。而国内学者也多集中于环境意识主体、行为研究〔13-15〕。对保护意识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使用社区访查数据,揭示了白马雪山区域不同行政村社区居民保护意识(下简称保护意识)的空间分布、历史变化和个体差异,并分析了这些模式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的宣传和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提高社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地点研究区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维西县境内,地跨1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北纬27°20′~29°00′,东经98°57′~99°25′。北起云南与西藏省界,南至维西县攀天阁乡的皆菊村,东部以金沙江为界,西部到澜沧江。在中国已知的13群黑白仰鼻猴中(约1 500~2 000只),研究区域内共有10群,约1 300只〔16〕。保护区内和周边涉及13个乡镇、48个行政村、14 849户、73 042人。其中区内涉及5个乡镇、13个行政村、1 768户、9 584人。保护区及周边居住着藏、傈僳、纳西、回、汉、白、彝、普米8个民族,以藏族、傈僳族为主,其中藏族31 713人,约占43.42%,主要分布于北部;傈僳族22 972人,占31.45%,其他民族占25.13%。保护区内有藏族7 474人,占77.98%;傈僳族883人,占9.21%,其他民族占12.81%。见图1。保护区成立后(1983),加强了对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规范化的野外巡护体系,通过开展社区共管活动,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17〕。

1.2数据收集在海拔1 600~3 900 m范围内选择受访村民小组(覆盖了研究区域内的最低海拔和最高海拔社区),同时兼顾了保护区内外、有无保护站点等因素(保护站点包括: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立的保护分局、管理所、监测站、救护站等有工作人员正常上班的保护区管理机构)。结合黑白仰鼻猴的分布〔18-19〕,在北纬27°20′~29°00′范围内每20′划分为一个纬度带,在各纬度带范围内,结合地形地势,平均每个山谷选择1~2个自然村,在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范围内选择了60个行政村135个村民小组,于2014年9月7日至2015年10月7日进行访查。见图1。

访查过程中尽量减少外界干扰并确保每一个访查对象(访查对象主要是户主及由于各种原因需要经常上山的牧民和老人)都能独立回答问题,以获得受访者的真实想法。通过询问研究区域的居民,获得受访者的信息、日常活动范围、对黑白仰鼻猴及保护区的了解程度,以得到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和黑白仰鼻猴的相关知识得分。见表1。

图1 调查社区分布图

1.3数据分析使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受访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信息。使用扎根理论分析保护意识得分问题〔20〕。采用非参数检验(多独立样本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受访者的保护意识得分,数据录入使用EpiDate软件,受访者的活动范围及行政村的边界使用Google Earth软件做标注,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完成。

统计每一个受访者对保护区和黑白仰鼻猴相关问题的得分,作为保护意识得分,保护意识分值越大,说明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越高。

2 结果

共访问当地居民1 192人,获得有效数据1 139条,其中男性722人,女性417人;平均年龄47岁(15~105岁),其中32岁及以下187人,33~50岁543人,51岁以上409人;民族为藏族(61%)、傈僳族(32%),其他民族(7%);社区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受访者仅有小学文化(81%,n=922),初中及初中以上的受教育者很少(19%,n=217)。访查社区分布在1 600~4 000 m,其中2 000 m以下访问了118人,2 001~2 400 m访问了347人,2 401~2 800 m访问了408人,2 801 m以上访问了266人。

表1 保护意识得分判断标准表

共访查了保护区内外60个行政村。其中保护区内27个行政村555人,保护区周边22个行政村(与保护区相邻的行政村)382人,保护区外11个行政村(不在保护区内且不与保护区相邻的行政村)202人。有保护站点的行政村11个190人,其中曾经设置过保护站点的行政村6个,现在依然存在保护站点的行政村5个。

2.1保护意识的空间差异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得分与所在社区是否位于保护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8,P<0.001),保护区内保护意识人均得分(10.62)大于保护区周边(7.62),而保护区周边又大于保护区外(5.98)。27个保护区内的行政村中,23个行政村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较强。22个保护区周边的行政村中,21个行政村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较强。11个保护区外的行政村中,仅有巴美行政村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较强。见图2。

图2 白马雪山保护意识空间差异图

有保护站点的社区居民保护意识得分大于没有保护站点的社区(χ2=22.38,P<0.001)。2个重点保护站点(霞若和奔子栏)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最强,12个有保护站的行政村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其次,曾经有过保护站点的行政村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次之。

不同海拔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68,P<0.001),海拔高的社区居民保护意识得分高于海拔低的社区居民。保护意识得分最高的是居住在2 400~2 800 m的社区居民,其次是居住在2 800 m以上的社区居民,居住在1 600~2 000 m的社区居民次之,得分最低的是居住在2 000 m以下的社区居民,中高海拔社区居民对保护区(7.05>5.72)(χ2=35.65,P<0.001)和黑白仰鼻猴(8.40>6.34)(χ2=37.249,P<0.001)的相关知识得分均大于低海拔地区。

2.2保护意识的个体差异年龄大的社区居民保护意识相对较强(χ2=14.79,P<0.05),保护意识得分最高的是32~50岁的社区居民。32岁以下的社区居民对黑白仰鼻猴相关知识得分明显大于32岁以上的社区居民(χ2=20.57,P<0.001),但对保护区相关知识的得分明显小于32岁以上的社区居民(χ2=19.63,P<0.001)。不同性别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保护意识得分高于女性(χ2=71.79,P<0.001)。男性受访者在保护区和黑白仰鼻猴的相关知识中都得到了较高的分值。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8,P>0.05)。受过初中以下教育的受访者与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的受访者都得到了较高的保护意识得分。见表2。

3 讨论

3.1保护意识的空间差异根据研究结果发现保护区对保护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保护区内的保护意识强于保护区周边与保护区外。其次,有保护站点的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强于没有保护站点的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最后,保护区成立时未成年的社区居民(32~50岁的受访者)的保护意识强于保护区成立时已经成年(50岁以上的受访者)的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见表2。

保护区通过影响社区居民的活动范围和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及周边资源的利用,进而影响当地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及保护对象的保护意识〔21-22〕。保护区的宣传是社区居民获得保护意识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途径。居住在位于保护区内的社区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保护区的宣传,因此其得到更多的保护意识得分。部分行政村虽然位于保护区,但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相对较弱,主要是因为其所在乡镇没有保护站点,导致当地社区居民接受保护区对黑白仰鼻猴相关宣传知识较少。保护站点的成立时间也会影响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与德钦分局相比,维西分局成立的时间相对较晚,因此澜沧江东岸的部分行政村虽然在保护区内,且与保护所相邻,但保护意识得分低于同类型其他行政村。

表2 白马雪山不同受访者保护意识得分统计表(n=1 139)

白马雪山区域社区居民保护意识较强的行政村,98%分布在图2的保护区内。德钦县佛山乡的巴美行政村,虽然社区居民的活动范围不在保护区,但保护意识得分较高。主要影响因素有3点:第一,巴美行政村社区居民活动范围内分布着黑白仰鼻猴〔19〕,当地社区居民多数见过黑白仰鼻猴(70%),因此当地社区居民对黑白仰鼻猴的了解较多;第二,巴美行政村的社区居民主要通过214国道与外界交流,社区居民在经过保护区和保护站点时更易得到保护区相关宣传知识;第三,保护区设立了相关的奖励制度,巴美行政村巴堆、康布顶两个村民小组在保护黑白仰鼻猴的活动中得到保护区的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当地社区居民保护黑白仰鼻猴的积极性。同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保护区的位置和保护站点的分布应该是导致社区保护意识产生海拔差异的原因。

3.2个体差异对保护意识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受访者个体差异可能影响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而性别是影响保护意识的重要因素〔23-27〕。男性的保护意识得分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都在保护区相关知识上得到较高的分值。一般认为:女性主要负责牲畜的喂养,不需要进入更远的森林,她们没有必要知道的太多〔26〕。男性更加关注野生动物的保护,因此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关注和了解更多〔25〕。白马雪山区域的道路条件较差,90%的自然村没有电话,保护区的宣传工作很难深入每家每户,“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使得男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保护区的相关宣传,因此男性的保护意识强于女性。

3.3建议和保护对策中国的保护区在数量、面积迅速增长的同时,由于投入低、人员少,被很多学者称为“纸上公园”〔28-29〕。然而,本研究表明,保护区的成立及其保护宣传等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当地人的保护意识。因此,我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保护区不可避免地面临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只要积极开展保护活动并加强保护宣传,通过有效提高周边社区的保护意识,还是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通过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不仅可以减少居民与保护机构间的对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能够提高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水平,保障保护区功能的正常发挥。针对白马雪山区域,特别应该重点关注保护站点的科学布局,特别是那些有黑白仰鼻猴活动且没有保护站点的乡镇,以更好地保护黑白仰鼻猴。

根据当地社区居民对黑白仰鼻猴的保护意识的空间差异,应重点关注人口密集的城镇区域特别是受教育人群,注意加强保护区周边社区以及有黑白仰鼻猴分布的非保护区域的宣传工作。再者,现有的宣传为了提高受众的关注,侧重各有不同,但也导致了保护知识获取的不平衡,建议针对不同受众有针对性地设计内容,尽可能使受众全面的掌握保护知识。

社区访查过程中得到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所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SENGANIMALUNJE T C,CHIRWA P W,BABALOLA F D,et al.Does participatory forest management program lead to efficient forest resource use and improved rural livelihoods?Experiences from Mua-Livulezi Forest Reserve,Malawi〔J〕.Agroforestry Systems,2015,8(13):1-20.

〔2〕HAMILTON R J,GININGELE M,ASWANI S,et al.Fishing in the dark-local knowledge,night spearfishing and spawning aggregations in the Western Solomon Island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2,145(1):246-257.

〔3〕MCKELVEY K S,AUBRY K B,SCHWARTZ M K.Using anecdotal occurrence data for rare or elusive species:the illusion of reality and a call for evidentiary standards〔J〕. Bioscience,2008,58(6):549-555.

〔4〕O’DONNELL K P,PAJARO M G,VINCENT A C J.How does the accuracy of fisher knowledge affect seahorse conservation status?〔J〕.Animal Conservation,2010,13(6):526-533.

〔5〕KILLELEA-ALMONTE P.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J〕. CommunicationsinMathematicalPhysics,1967,4(1):1-12.

〔6〕JIANG Z G.Exploring the endangered species criteria:rethinking the IUCN red list criteria〔J〕.Chinese Biodiversity,2003,11(5):383-392.

3) 离心泵汽蚀的出现和发展与泵流量密切相关,不同流量下,汽蚀在离心泵叶片上开始出现的位置是不同的。在小流量下,汽蚀先在叶片背面发生,叶片工作面还没发生汽蚀;而在大流量下,气泡首先出现在叶片的工作面,叶片背面还未出现气泡。

〔7〕KONSTANT W R,BUTYNSKI T M,EUDEY A A,et al. The world’s top 25 most endangered primates-2002〔J〕. Asian Primates,2003,8(3/4):29-34.

〔8〕云南省林业厅,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11.

〔9〕COLDING J,FOLKE C.Social taboos:"Invisible"systems of 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biological conservation〔J〕.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1(2):584.

〔10〕RILEY E P.The importance of human-macaque folklore for conservation in Lore Lindu National Park,Sulawesi,Indonesia〔J〕.Oryx,2010,44(2):235.

〔11〕席武俊,王金亮,陈华芳,等.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评价〔J〕.云南环境科学,2004,23(2):27-30.

〔12〕朱世兵,刘应竹,张庆,等.古林箐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现状及居民保护意识调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53-54.

〔13〕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3):423-426.

〔14〕杨莉,戴明忠,窦贻俭.论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与发展〔J〕.中国环境科学,2001,21(6):545-548.

〔15〕王志禄.论主体的环境意识及其生成机制〔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6):37-39.

〔16〕黎大勇.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响古箐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活动时间分配、夜宿行为和食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17〕赵卫东.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10-20.

〔18〕LONG Y H,KIRKPATRICK C R,ZHONG T,et al.Report on the distribution,population,and ecology of the Yunnan snub-nosed monkey(Rhinopithecus bieti)〔J〕. Primates,1994(2):241-250.

〔19〕XIAO W,DING W,CUI L W,et al.Habitat Degradation of Rhinopithecus bieti in Yunnan,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03,24(2):389-398.

〔20〕BERNARD H R,RYAN G W.Text analysis〔J〕.Handbook of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Walnut,1998,15(4):595-599.

〔21〕ALLENDORF T D.Residents’attitudes toward three protected areas in southwestern Nepal〔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7,16(7):2087-2102.

〔22〕MÉNDEZ-CONTRERAS J,DICKINSON F,CASTILLOBURGUETE T.Community member viewpoints on the Ría Celestún Biosphere Reserve,Yucatan,Mexico: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ommunity natural protected arearelationship〔J〕.HumanEcology,2007,36(1):111-123.

〔23〕INFIELD M.Attitudes of a rural community towards conservation and a local conservation area in Natal,South Africa〔J〕.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88,45(1):21-46.

〔24〕SODHI N S,LEE T M,SEKERCIOGLU C H,et al.Local people valu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rovided by forested parks〔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9,19(4):1175-1188.

〔25〕KELLERT S R,BERRY J K.Attitudes,knowledge,and behaviors toward wildlife as affected by gender〔J〕.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1987,15(3):363-371.

〔26〕ElLWANGER A L,RILEY E P,NIU K F,et al.Local peopl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matter for the future conservation of the endangered Guizhou Snub-Nosed Monkey(Rhinopithecus brelichi)in Fanj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15,36(1):33-54.

〔27〕XU J Y,CHEN L D,LU Y H,et al.Local people’s perceptions as decision support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in Wolong Biosphere Reserve,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6(78):362-372.

〔28〕韦惠兰,贾志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自然保护有效管理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1(7):138-141.

〔29〕梅凤乔,张爽.中国自然保护区资金机制探讨〔J〕.环境保护,2006(2):48-51.

〔Abstract〕Interview survey on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local residents was conducted during September 2014 to October 2015 in Baimaxueshan.1 192 people from 60 villages were interviewed and 1 139 valid data was obtained.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are elevation differences on conservation knowledge value of locals(CKVL),and distribution of conservation stations and distance to nature reserve may also contributed on CKVL difference.Moreover,there are age and sex difference on CKVL,older people and males have higher CKVL than others.Result from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nature reserve and its conservation stations do have active impact by conservation education;however,conservation education should avoid the pattern of simple broadcasting,a good plan should cover area and population well and prepare proper content for targeting population.

〔Key words〕protection awareness;local residents;nature reserve;spatial differences;impact factors

(责任编辑李杨)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mpact Factors on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Local Residents in Baimaxueshan

Wang Junwei1,2,3,Zhang Lili4,Li Xinhong4,Ma Chi2,Li Tingye2,Li Yanpeng2,Liu Zehua1,2,Ding Wei2,3*
(1.College of Life and Geographic Science,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810008,China;2.Institute of Eastern-Himalaya Biodiversity Research,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3.College of Biologic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Yunnan 655011,China;4.Baimaxue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Deqin,Yunnan 674500,China)

X36

A

2096-2266(2016)06-005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60145;31260149)

2015-11-21

王俊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为生态学研究.

丁伟,教授.

猜你喜欢

行政村保护意识白马
更正说明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白马少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感与自我保护意识*
浅谈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关于行政村问题研究
——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