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16-09-23庄德林晋盛武

关键词:通识工科课程体系

庄德林, 杨 羊, 晋盛武

(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庄德林,杨羊,晋盛武

(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基于对创新人才文献的梳理,提炼出以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三要素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元结构;在对国内经济类专业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工科高校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路;通过对工科“211工程”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梳理出中国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着通识教育不够“通”、“宽”口径不够“宽”、个性化课程不足和实践教育薄弱等四大突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分类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已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升至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无论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还是实业界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并不满意。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认为,创新人才培养不足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1];《2015·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研究显示,创新人才短缺是妨碍企业创新工作的最重要因素,高达60.7%的企业家认为我国企业创新人才缺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推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经济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我国有300多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开设有经济类专业,但是由于受到学科设置较晚等因素的制约,工科高校的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总体上滞后于综合性高校与财经类院校[2]。学界也一直缺乏对工科高校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鉴于此,本文将对国内工科“211工程”高校经济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体系进行剖析与评价,并就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创新导向的工科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定位

1. 创新人才的内涵

虽然学术界和高等教育领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学术探讨和实践探索,但是,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认为创新人才就是最善于产生新思想的人才[3]。浙江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提炼出“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创新人才标准,该标准强调“宽、专、交”结合的系统性知识,注重融创造力、想像力和意志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突出以健全人格和心理素质为核心的创新素质[4]。与浙江大学相似,上海交通大学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5]。周霞等设计了创新人才胜任力量表,并对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提炼出由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品德五个维度构成的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6]。虽然,学术界和高等教育领域针对创新人才的内涵至今未形成一致性观点,但是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基本上得到了所有研究的认同,成为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特征。因此,本研究认为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这三大要素构成了创新人才的元结构。具体而言,创新知识是指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性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显著的“宽口径、厚基础、前沿性、交叉性”等多要素复合特征和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衔接性;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人才在社会工作生活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想像力、批判力、学习力、沟通力和合作力等能力综合体;创新品质是指创新人才在从事创新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诸如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勤奋坚韧、诚信正直等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

2. 工科高校经济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在经济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处于领先地位,工科高校的整体差距较为明显。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中,在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前10位的高校中,综合性院校分别占比为91.7%和54.5%;财经类高校分别占比为8.3%和36.4%;而工科为主的高校仅清华大学进入到应用经济学前10位。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经济学门类的本科专业具有明显的高开设率和同质化竞争趋势。比如,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经济学门类中有7个基本专业的全国开设高校数量超过100所,其中全国有738所高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419所高校开设经济学专业(另有149所高校以经济学类进行大类招生),387所高校开设金融学专业(见下页表1)。在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竞争白热化以及整体实力落后于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的情境下,工科高校在培养经济类创新人才方面显然不能单纯模仿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综合性以及财经类领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也不能简单照搬教育部经济学门类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科高校需要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全球经济学人才培养趋势,立足本校的学科优势,并吸取综合性和财经类领先高校经济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以创新人才的元结构为中心,以差异化定位塑造工科高校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表1 我国高校主要经济类本科专业开设情况(2015)

数据来源: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网站

二、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工科高校在改革开放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迅速向社会科学学科拓展,纷纷申报开设了经济学门类中的一些热门专业。在此过程中很多工科高校都出现了“重申报轻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7],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课程体系是实现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品质养成的核心载体[8],本研究将主要通过梳理国内工科“211工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来揭示其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通识教育不够“通”

“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在工科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当前我国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的通识教育仍然不够“通”,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系统、课程设置随意化和课程设置专业化等突出问题。对此,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指出,目前不少大学把通识课程当成简单的开阔眼界的课程,甚至有的成为了娱乐课程;还有些学校借此开设实用性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9]。本研究对国内工科“211工程”高校的经济类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时也发现了类似问题,比如,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类专业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了“招聘与应聘”、“网页设计与Flash制作技术”、“摄影实践”、“房地产法”、“婚姻与家庭法”、“人力资源管理”等技能类或应用类课程;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类专业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了“摄影”、“PPT创意表达”、“美满婚姻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技能类或应用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类专业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则开设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等专业化课程。显然,这些课程均停留在技能培养、专业知识补充等层面,背离了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古今贯通、中西融会、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理念。

2.“宽”口径不够“宽”

本科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初始阶段,肩负着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高端化深造夯实基础的重任[10]。因此,国内大部分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都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作为本科创新人才的基本培养定位[11]。然而,我国很多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仍然存在着专业口径不宽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面向经济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相对不足。经济类专业在工科高校起步普遍较晚,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与资源配置中都缺少话语权。因此,工科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更多的是以工科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展开设计的。其次,经济类专业平台选修课严重不足。通过梳理我国工科类 “211工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不少高校已经开始推行学科大类招生,基本上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全校公共平台课和学科平台课模块,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的经济类专业平台选修课程开设严重不足,更有甚者很多学校根本没有设置专业平台选修模块。最后,经济学科的交叉特性受到学校工科特色的限制。经济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需要学校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成长土壤。比如,清华大学经济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开设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网分析等交叉学科的课程;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开设了动态优化理论、分类选择模型、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截面数据及面板数据分析等众多数理课程。但是,我国大部分工科“211工程”高校的心理学、社会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多学科交叉”在这些高校的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严重束缚了经济学人才的“宽口径”发展。

3. 个性化课程不足

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共性与个性的高度重视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最大因素[12]。钱颖一认为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质量的“均值”并不比发达国家低,但是我国毕业生水平趋同性太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较低[9]。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体系普遍缺乏“柔性”。首先,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分类培养进展缓慢。国内很多创新人才培养领先高校都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行了分类培养模式,比如,南京大学推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设置了“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和“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四川大学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学术研究型”、“创新创业探索型”和“实践应用型”三大类;上海财经大学以人才分类培养为理念,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拔尖人才”、“卓越人才”和“创业人才”三种财经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工科“211工程”高校的经济类专业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其中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设置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比如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另外一些高校虽然开始进行分类培养的探索,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经济类专业仅笼统地设置了就业和考研出国两条人才发展路径。其次,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数量过少。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领先高校的选修课开课量远远超出其最低选修学分数,比如,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分为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类和应用经济与部门经济类,分别开设了20门课程(45学分)和17门课程(48学分),它们分别是学生最低选修学分数(6学分)的7.5倍和8倍;相比之下,工科“211工程”高校的情况远不容乐观,比如,河海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一共开设了15门课程(30学分),是最低选修学分数(14学分)的2.1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分与最低选修学分相等,学生基本上没有个性化选择的余地。

4. 实践教育薄弱

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享誉世界的斯坦福大学,其显著特点便是强调创造力培养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提升模式[13]。然而,我国工科“211工程”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10],实践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方案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首先,实践基地建设不足。专业特性和学校特性两方面的制约使得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实践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从专业特性来说,经济类专业是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优质实践基地的支撑。与工科专业不同的是,一般单一企业(如银行、证券、经贸等类型的企业)能接纳的实习生数量往往有限,并且由于涉及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使得企业无法将核心部门向实习生开放。从学校特性来说,工科高校的经济类专业由于起步晚,因此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社会资本等方面往往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其实践基地建设往往落后于工科实践基地的建设。其次,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偏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认为,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14]。本研究对国内“211工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很多工科“211工程”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没有达到15%或者刚刚持平,比如,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类专业的综合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课程合计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1.6%;北京化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5.7%。再次,创新创业类实践教育严重不足。虽然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已经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但是我国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工科“211工程”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或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块,比如,合肥工业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开设了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北京交通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开设了由创业导论、企业会计基础、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等6门课程组成的创新与创业类选修模块。但是,大部分“211工程”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教育环节的开设比重都很低,并且缺乏系统化设计,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经济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缺少对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的要求;北京工业大学的经济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仅设置了2个学分的创新实践活动。另外,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多数是分散化的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设计,大部分高校学生获取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的主要途径是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论文发表、创新实践讲座等,甚至有些学校将英语四六级考试、驾照考试等都纳入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范围内。

三、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1. 打造“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通识教育不够“通”的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认知上的偏差。通识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人类核心知识的获取[8]。具体而言,通识教育在价值塑造方面承担着公民意识养成、人格塑造和人生目标树立的重任;在能力培养方面,担负着好奇心、想像力、批判性思维等创新能力养成的重任;另外,通识教育中的知识应该是人类文明中的核心知识,它们是基于成熟学科的基础知识而非专业知识。因此,经济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重新审视通识教育的内涵。工科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该摒弃“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专业化”、“通识教育技能化”、“通识教育口号化”等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围绕通识教育的核心功能,构建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其次,通过多元协同构建系统全面的通识教育体系。为了克服由于工科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通识教育开课能力不足等问题,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既需要与校内其他学科专业之间充分协同,也需要通过跨学校选课或是引进优质MOOC资源来构建完整而系统的通识教育体系。

2. 以大类培养为基础构建宽口径专业课程体系

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已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经济学领先高校的共识[15],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是与“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相适应的。相对于综合性高校来说,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需要构建以大类培养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构建学科大类为基础的专业平台课体系。经济类专业的社会需求变化最为迅速,国际化接轨的迫切程度更高,知识体系更新更快,传统的“窄口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已经弊端尽显。经济类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大类招生或者至少构建由“学科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个性化选修课”构成的逐次递进的课程体系[16],以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科的核心基础理论,培养经济学的科学思维方法,拓展学生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视野,从而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培养本硕博一体化的高端人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少数工科“211工程”高校已经开始按照经济学大类进行招生,合肥工业大学等部分高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计划构建了“学科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个性化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其次,开设系统而充裕的专业选修以及跨专业选修课程。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限于师资等多种原因,选修课的开出率相对较低,学生可选范围有限。对于工科高校的经济类专业而言,急需通过引进师资或跨校选修等方式为学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同时更应该充分发挥工科高校往往都是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结合学校所依托的优势行业为学生系统开设相关跨专业选修课程。

3. 以分类培养为导向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融学生的个性化爱好与社会多元化需求于一体,培养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人才。这就要求工科高校“因材施教”,以“分类培养”为导向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在构建分类培养课程体系过程中,经济学科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和学生创新成长的个性化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细分的科学依据,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则是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当前国内一些“211工程”高校的经济类专业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北京交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开设了由交通运输经济专题、轨道交通经济学等12门课程构成的交通特色模块课程;华北电力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开设了新能源概论、电力系统基础、动力工程、能源经济学、电力产业绩效分析等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的课程;合肥工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也开始推行分类培养的模式,并结合学校优势开设了本硕一体化提升课程、智能制造产业经济方向课程、资源与环境经济方向课程三个模块。

4. 以协同创新为途径构建完备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它同样肩负着知识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品质养成的重任。为了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985工程”高校已经普遍聚焦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课程化[17]。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首要任务是重构现有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凸显实践教学不可替代的地位。各学校需要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功能与定位,并将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实践教学基准值作为实践教学的门槛标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以及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重。其次,通过协同创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实验、专业实训、专业实习、综合实践等传统实践环节机械拼凑的层面,而是需要构建与经济类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相匹配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其中需要通过校内跨专业协同、学校与学院协同、高校与企业协同、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高校与政府和行业协会协同来实现经济类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的搭建与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科研创新实践教育的课程化与体系化、创新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连贯性、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相得益彰。

四、结束语

工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过程中,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和相关院系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进行重新定位,立足于工科高校的特色优势,准确把握全球经济类专业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创新人才的元结构为核心,从顶层设计高度重新优化其课程体系,逐步打造符合工科特色的“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分类培养个性化教育+协同创新的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1]杜玉波.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 4-5.

[2]庄德林,田维华. 国内经济学领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经验与启示[J]. 现代经济信息,2015,(16): 367-368.

[3]朱清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J]. 创新人才教育,2013,(3): 10-14.

[4]叶文.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形成及理论内涵[J]. 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258-259.

[5]张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J]. 创新人才教育,2013,(2): 38-41.

[6]周霞,景保峰,欧凌峰.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2012,(7): 1065-1070.

[7]钟秉林,王晓辉,孙进,等.行业特色大学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4-9.

[8]俞婷婕,眭依凡.大学课程与人才培养——基于大学教学理性的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6): 30-38.

[9]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1-9.

[10]樊丽明,刘小兵,姚玲珍. 研制财政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践及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4,(7): 21-25.

[11]吴静怡,奚立峰,杜朋林,等.本硕博课程贯通与交叉人才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 94-101.

[12]石红波,邹维娜.高水平工科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现状调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94-99.

[13]董泽芳,王晓辉.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基于对国外八所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经验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 83-89.

[14]刘贵芹.深化综合改革, 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14,(2): 4-8.

[15]乐毅,王霞.试论本世纪以来“九校联盟”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 现代大学教育,2014,(1): 87-98.

[16]刘灿.中国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 30-32.

[17]尹宁伟.中国一流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新趋势——基于《“985工程”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2,(5): 82-89,96.

(责任编辑郭立锦)

A Study of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s Majors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ZHUANG De-lin,YANG Yang,JIN Sheng-wu

(School of Economic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China)

Based on the review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litera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eta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comprises innovative knowledge, innova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ve quality. After the comparison of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mong economics major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positioning of economic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s of economics majors in “Project 211”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four main problems i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majors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som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innovative talents; curriculum system; liberal education; classified cultivation

2015-10-13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052;2013jyxm016)

庄德林(1976-),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晋盛武(1966-),男,安徽滁州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G642.3

A

1008-3634(2016)02-0139-06

猜你喜欢

通识工科课程体系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