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阅读搭把梯子

2016-09-23刘锦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刘锦

【摘 要】初中语文课内阅读,学生读得多,但理解并不深入,很多时候是老师在解读,学生听、记,双方有效互动不多;课外阅读则是过于个性的体验,缺少与同伴、老师交流,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与求同存异、互相启发,影响学习效果。应从引导学生质疑、设置互助学习单和理清文章线索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搭把阅读的梯子,让学生走近文本,达到有效阅读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互助学习 走近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62-02

整张初中语文考试试卷,学生得分最低的是阅读部分,尤其是一些文学类阅读题。有的时候,5分的诗歌鉴赏,学生得分接近于0,15分的散文(小说)阅读,学生得分多在5分左右,错得让人触目惊心。每张试卷的阅读题分数近乎固定,学生也知道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可是为什么不能得到改善呢?当然是学生语文素养不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能够真正把握材料,对阅读材料往往一知半解,阅读流于浅层,不能深入文本。

一、搭把质疑的梯子

引导学生质疑,是打开阅读教学这扇门并走向有效、走向深入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质疑教学,就是帮助孩子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的目的。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名篇,在各种公开教学时常常有教师恣意挥洒,为学生穷神尽相,言之滔滔,但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除了感叹老师上课精彩,苏轼微言深意之外,对于阅读并没有太多的帮助。那么,在这篇文章教学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

首先,作者为什么把时间交代得这样详细,有什么深意吗?引导学生探究里面可能很厚重的信息。“十月十二日夜”农历的此时,黄州可能已入冬,天气寒冷,在那年月按理早该休息了,可是作者却在月色入户时“欣然起行”,为什么?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苏轼正处于情感动荡末期,心绪趋向平静,但仍暗有微澜,具体表现在:睡不着,找乐,闲得难受。这正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苏轼,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他有人的七情六欲,他内心“微妙而复杂”。

其次,他为什么要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作者在元丰二年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由于和苏轼差不多的原因于元丰六年被贬到黄州,任主簿,同样是小官,同样闲散,同样身无自由,心有清高。两个同命相怜的人,同样夜深无眠,表面看是欣喜,实却悲凉。

再次,夜游可写的人、事、物也不会少,可是苏轼为什么只写月色,为什么把月影比作水景,为什么只写“竹柏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不论写什么,不论想什么,其实关键词是“空”,“空”字表现的不仅是景,更是心。在月光下,苏轼的心境“平静如水”、“明亮如月”。至于为什么是“竹柏”的影子,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竹子是“气节”的象征,“柏树”更是坚贞的代言人,苏轼的“不可居无竹”尽人皆知,这两个意象是作者特意选择的,并以此来鼓励自己。

通过对这些方面展开质疑,学生才能捅破蒙在文本上的这层窗户纸,从而更好地看清文本,理解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二、搭把互助的梯子

学生的阅读体验往往带有一定的个性体验,因此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就需要一个相互交流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表现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活动,这是一个互助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与求同存异、互相启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的对话提出明确的任务和具体可行的对话方案,以提高效率。设计思考讨论单是一个很好的操作的方法。请看下面《黔之驴》的互助学习单。

互助学习单将传统阅读教学里的一些隐含的信息做了规范化处理,从而改变课堂教学学生被动聆听和回答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了明确的任务驱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搭把线索的梯子

线索是结构文学作品的一种手段,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像串珍珠一样,把散的珍珠连缀成项链,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和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对于初中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初中生,把握文章的线索并不是很容易一件事。搭把线索的梯子,让学生攀爬这把梯子,走进文本。

线索的种类虽多,但很清晰:有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以时间为线索,从腊月初一写到大年初一,把年的氛围从“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有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有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有以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有以某物为线索,如《三颗枸杞豆》就是以“三颗枸杞豆”为线索,记叙“我”和三叔的交往,串起文章。有以情感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为了使作品能够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一般只有一个,并且会贯穿始终。但有的文章也有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一起推动文学情节发展。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线索来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理清文章脉络,认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确是很好的方式。在试卷中这种题目还是很常见的,如: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件事。这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基本阅读能力,也可以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认识程度。

总之,“课内阅读指导”让教师在课堂上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讲解、赏析,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阅读实践。“给阅读搭把梯子”是教师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阅读后设置的若干问题,以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赏析文本,并能正确回答阅读理解题。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