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文相伴芬芳一生

2016-09-22张虹

人间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诗文现状教学方法

张虹

摘要:本文从古诗文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提出应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足够重视,创建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并阐述了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古诗文;现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86-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上上下下将兴奋点更多地关注到现代化与西方文化上,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诗,自上而下一直以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罕有其一席之地,各级教研活动有关古诗教学的研讨实践也难得惊鸿一瞥。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

教师同时作为社会人,当然也深受环境的影响。个人的学生生涯中便缺少传统文化的浸润,古诗底蕴丰厚之人鲜见,对古诗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当作全新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少数几位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教师对难点进行点拨。然而教师自身对古诗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古诗的热情与兴趣,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

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问”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观点也非常鲜明。《毛诗序》的作者说:“读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感”。因此,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披文入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从主题展开。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诗文的宝库里比比皆是,只要加以恰当的运用,就会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作用巨大,意义明显。如《村居》这首古诗,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醉”的理解是“让人陶醉”,究竟是哪些景物让人陶醉呢?结合学生学过的描写春光的诗句,学生纷纷回答,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柳绿时”……对春天赞颂的情感,一触即发。在诗句诵读中一次次撞击儿童的心胸,以一首整合多篇的呈现方式,让生情与诗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从作者展开。一篇诗作是诗人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情绪的宣泄,而诗人情感的河流前后绵延,终其一生。苏轼在人生各个阶段写给弟弟苏辙的诗无不体现他与弟弟之间的兄弟情深。因此,古诗教学中,可以抓住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相关诗作,凸现诗文的情感基调。教学陆游的诗作《示儿》,可以将陆游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数首相关诗篇一一引导学生诵读,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尽管诗句内容学生不能逐一细致入微的领悟,但诗句中蕴涵的强烈的忧民爱国的情感,高亢激昂的基调深深感染了学生的心灵,在一遍遍诵读中,诗人“长夜不眠”的爱国形象在学生眼前高大起来,与诗人内心深层情感的碰撞,让学生尤为投入,直至心潮澎湃,情感激荡,无法平息。不管是从作者出发还是从主题出发,起着精读一首,解读一组的作用。

3.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4.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因此,必须加强朗读。朱熹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以,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如学习《詠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把热爱春天的感情读出来,读着,读着,会惊喜地发现学生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读后,心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古诗,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古诗的融合。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让这古典文学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使生命在诗文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与诗文相伴,芬芳一生。

猜你喜欢

古诗文现状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