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乡文化与风俗习惯的研究

2016-09-22王腾蝶

人间 2016年6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苗族问题

王腾蝶

摘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歌词说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且各民族团结友爱。苗族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其独特的建筑,还是精美的服饰,无不体现着我们苗族人的聪明和智慧。苗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其研究不管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还是促进各民族团结之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能给文化研究方面带来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苗族;文化;风俗习惯;问题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99-03

作为一个苗族姑娘,从小生活在苗族聚居的村落,对苗族所有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十分了解,并且对自己的民族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因此想借此研究将本民族的文化与大家分享,但是毫不避讳的说,我们苗族的文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汉化现象明显、许多民间文化失传,并且风俗习惯中存在一定的陋习。苗族文化既然遇到问题,就希望大家共同寻找措施解决其所出现的问题,。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苗族文化中的精华源远流长下去。

一、苗族文化

(一)服饰: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苗族服饰样式多种多样。服饰多姿多彩,除美丽之外,更多的却是服饰铭载着我们民族在历经磨难后生活的变迁,体现了我们苗乡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1]苗族服饰图案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苗乡人承载着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上面还刻有文字,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无法理解其含义和功能,正是这般神秘让苗族服饰具有独特魅力。

在我们村落女人之间的服饰差别小,一律是“色彩斑斓”;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鞋花鞋,佩以各种银饰。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数十日。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当女子出嫁时父母都会为自己的闺女订做一套十分精美的苗族服饰。服饰的选材和制作都是很有讲究的。

(二)银饰:说到苗族,可能大家腦海中立马浮现出是亮闪闪的各种银饰,银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不同身体部位,会佩戴不同的银饰。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2]

头帕是我们苗族服饰的一个重要标志,苗族人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会在头帕外面加各种各样的银饰。曾经听我奶奶说过:“姑娘样子好,花花头帕少不了”、“选郎没有巧,头帕要包好”。可见头帕对我们苗乡人的重要性。

银镯子和银戒指是我们苗族女人佩饰中的必备品之一,年轻女子带着她漂亮有地位,因为大部分都会把银镯子作为传家宝。我们家中的银镯子仅仅流传了几代人,因为当时家里很穷原本该流传给我妈妈的时候却因为家里没米吃变把银镯子拿去集市上当了。较为年老的妇女带着她祛风除湿,利于身体健康。

银梳是用银和木质构成的。长约16厘米,梳面有三只鸟的图案,亦有与之相称的其它图案。梳子上面会有许多银吊坠,稍一摆动,便叮当有声。

银项和银腰带也是我们佩饰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多样。都会在上面配许多吊坠。

(三)节庆:赶年场是苗族人十分重视的一个节庆,农历正月,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场上异常热闹,十分拥挤。人们不仅可以购买年货,还可以参加或观看舞狮子、玩龙灯等活动,青年男女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将自己家里用于参加重大活动的盛装穿着到街上物色情侣,谈情说爱。[3]会唱歌的男子和女子更是专注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对上几首山歌,、互相唱和,跳着彼此熟悉的舞蹈,整个街道热闹非凡,气氛十分和谐。即使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歌舞乐器方面:众所周知,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人有男女对唱山歌的习惯,互相唱和。一个在山的那头,另一个在山的这头。唱歌人之间互不认识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对上山歌便是歌友,还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情郎和情妹妹。苗族乐器有管乐乐器,其中包括:芦笙、姊妹箫、唢呐等,唢呐是苗族人红白喜事必有的乐器,不同场合吹出的乐曲不同;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但是在现在村落里已经很少出现,因为会乐器的老人基本都不在人间了,这一技能也很少有年轻人把它传承下来;打击乐器:铜鼓、木鼓和皮鼓,木鼓与唢呐结合,奏出动人的乐曲。唢呐、木鼓、铜鼓这三种乐器是我们村落用得最多的乐器。[4]

(四)建筑:苗族建筑以吊脚楼为主,主要以木头和砖瓦构成。一般分为二层,第一层用于睡觉、做饭用,第二层则是用来堆放家里的杂物和农产品。吊脚楼的修建体现了苗族人惊人的智慧,并且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苗族的风俗习惯

(一)祭祖方面:在大寒节那天,晚辈为死去的亲人打扫他们的坟墓,将他们的坟墓打扫得非常干净,把坟墓上的草也拔干净。在除夕夜逝去人的晚辈会在他们坟前为他们点灯,意思是希望他们即使没有子子孙孙的陪伴也不会黑暗和孤单。[5]在除夕夜一家人吃团年饭之前,一家之主会先在堂屋祭祖,用一个大碗盛一碗水然后在里面加入除夕夜所做的菜还会加一些酒,在烧完纸钱之后会在堂屋行礼然后把大碗里的东西全部倒出去,意思就是逝去的先人们也该开饭了,即使他们已经不在世也要和子孙们一起团年。过年后,初一早上就去祭奠死去的亲人,给他们坟墓上挂上漂亮的灯笼(专用挂在坟上),然后会点香和烧死人专用的纸钱,希望他们能用这钱买他们想要的东西,哪怕在天堂也要过上好日子。

(二)婚嫁方面:苗族结婚较为出名的就是“婚礼四部曲”-婚礼前、迎亲、婚礼、哭嫁。一是婚前,较为传统的苗族男女在处对象时基本采取“就近原则”的恋爱观,选择自己村落或是邻居村落的男子或姑娘作为自己的对象,经过村里人介绍,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后,他们的父母会给他们选择一个吉日结婚。[6]在结婚前一段时间是不能见面的俗称“婚前不见面”,如今现代社会中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等这一系列行为在村落里面绝对是禁止的,这一规定神圣不可侵犯。但是随着思想越来越开放,现在的青年男女婚恋观有了一定的变化。

二是迎亲与婚礼,结婚的前二天,村落里面所有的邻居就全部聚在一块,大家各司其职高效率的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新郎是结婚日子头一天去新娘家提亲,在新娘家办喜酒,新郎这里会出现所谓“过礼”(当地语)的人-即是男方这边的邻居和好友(只限男性)会和新郎一起去新娘家在第二天把新娘接过来的时候,帮助新郎搬新娘父母为其准备的嫁妆;“接亲”的人(当地语)-即是新郎家会选二对自己的长辈(不能要离过婚的人去,不然会觉得不吉利)去接新娘意思就是新娘是有地位的,不是自己跑过来而是在男方的邀请下来的。当新郎这边的人到了新娘家的时候,新娘是不能出来看的,必须呆在自己的房间,新娘当天也是不能吃饭的(晚上客差不多走的时候可以吃一些),新郎这边的人晚上就在新娘家住一晚,第二天凌晨3-5点左右,新娘子就起床梳头穿上男方家买的衣服,意思就是从此你就是男方家的人了。[7]然后还会放鞭炮,“接亲”的人会给她一个红包。大概在8-9点左右就“发亲”(当地语)-即是装好新娘子家的嫁妆出发去男方家,发亲的时候会将新娘子家的大门关上(因为未结婚的女孩子是不能看的),在屋里新娘子给自己的父母下跪,叫一声爸妈,意思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女儿今天要离开你们了,父母就会给自己女儿红包,这时新娘会因为不舍大哭,这就是所谓的“哭嫁”。这些做完以后,将大门打开,新娘子就背对着大门出去不能回头,习俗是因为回头以后,自己的孩子会长得像舅舅。新郎就在外面等新娘,这时新娘的父亲就会给新郎一件反着的衣服穿上,意思是从今天起,你们翻身了,要改变了。然后就将新娘的嫁妆和礼金全部拿走和新郎这边的人就到新郎家来(所以当地的人都叫女儿强盗或者抢劫犯),这一天就在新郎家办酒,刚到这边时候,就有一个爱生儿子的人把新娘子牵到自己的新房(意思是新娘子以后爱生儿子),不久后,新郎和新娘子就给从新娘家带来的一套被条给新郎的父母,新娘改可叫爸妈,然后就会给一个大红包,在第二天早上,新郎的妹妹给嫂子端洗脸水,然后就会给妹妹一个红包,第二天早上新娘子会和自己的婆婆一起做饭,然后叫上所以邻居一起吃,叫做所谓的“新媳妇饭”(当地语),以此来感谢邻居的出力和配合。下午左右,夫妻二人就回到新娘子家里,叫做所谓的“回门”(当地语),父母又会给被条之类的东西。如今我们村落婚礼依旧时这样进行,几乎没有受到现代婚礼的影响。

哭嫁是苗族婚礼中较为有特色的一面,可能非苗族人都会认为,结婚是一件喜事为什么还会哭,应该高兴才对。新娘哭嫁一般从婚礼的前几天就开始,邻居和亲朋好友来看她时也会哭,表示对其道谢。婚礼前一天和到男方家那一天哭嫁会达到高潮。哭嫁的原因主要是新娘对父母亲人养育之恩的表达以及将要离开他们表示不舍;还有就是哭出新娘子即将适应另外一个家庭时的不习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担忧等。

(三)丧葬方面: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师,在当地将巫师称为“道师先生”,丧葬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是阴阳二界的传达者,办丧事的人家把巫师请到家里来,为死者进行种种迷信活动。苗族对青少年善死者,一般多轻葬,速葬,不讲究葬礼。对于寿终正寝则特别讲究,形式非常复杂,一般从老人去世到出殡期间会持续一个星期左右甚至更长时间。在我们村落如果有老人去世不会去殡仪馆举行葬礼,而是在自己家里办丧事,更不会有火葬这一说法,这是苗族人十分忌讳的,而是会选择一个当地较为出名的风水先生选一块地进行土葬。其中有在临终前对老人的孝敬,轮流照顾老人;老人去世后首先会放鞭炮意思就是让邻居知道这一消息,然后会选择一个木板将尸体停在上面并且会请剃头匠将老人的头发剃掉,女的则不会,过上30分钟左右将老人的寿衣换上;再就是当老人的子孙都到齐以后,将老人放进棺材里面;办理丧事,会让亲朋好友参加葬礼;葬礼第二天早上8点左右出殡;在之前风水先生看好的地将老人埋葬;最后就是引魂复山。出殡前又要由巫师主持悲壮的出殡仪式,将老人的棺材停在堂屋门口,巫师读由所有子孙写给逝去老人的“报恩忏”,里面写的内容是老人一辈子的辛苦以及子孙们对老人逝去的悲痛,在读报恩忏期间所有子孙都会哭泣,然后将棺材打开,清扫棺内脏物。清棺毕,由巫师用芭茅草扫腔驱邪。入殓时,纵孝子孝妇慟哭后出屋,巫师回屋净宅。在出殡时,要由巫师念开路词,舞刀驱赶途中“饿鬼”不让他们抢尸。

(四)拜年方面:苗族拜年方面差不多也就是和其他一样礼尚往来的道理,但是可能彼此送的东西不一样,送一些当地比较有特色的土特产,例如:自己制作的糍粑,自己在山上采的蘑菇等等。现在逐渐都会送一些很实惠的禮物,大米、油、牛奶等。甚至还有一些思想比较前沿的人之间互相都不送礼,而是亲戚朋友互相做一次东轮流请客吃饭。

(五)饮食习惯方面: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喜欢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族普遍喜欢吃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烟熏腊肉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把猪杀过以后将其抹上腌制盐,然后用绳子将其穿起来挂在火炉上面,这样的肉味道十分可口并且很容易储存。村落里的人还会自制豆豉、干菜等。

三、苗族文化如今面临的问题

(一)苗族语言:苗族语言既是苗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就是这样一种重要因素,在广大苗族地区,包括彭水苗族自治区也发生了严重的流失和变异,致使以语言为载体的其他苗族文化也随之消失。例如:在我们村落,60岁以上的讲苗族语言比较正宗,而60岁以下特别是40岁以下的在讲苗语当中“汉语化”较突出,至于80、90后却是完全不会。在语言上呈现了一个年龄的分界线,这种苗族语言“汉语化”的变异是苗族文化根基丧失的前兆。

(二)苗族建筑:建筑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而我们村落的吊脚楼差不多只剩下几户,基本都已经变成了砖房,并且会修建吊脚楼的木匠基本都已经过世,加上设计吊脚楼难度大,导致这一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再加上当地政府退耕还林政策,鼓励村民将以前的木房拆掉,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村民经不起金钱的诱惑都纷纷将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拆掉。因此,苗族建筑并无特色可言。

(三)苗族民风民俗:苗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以及苗族中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节日苗年。但人间2016年2月人间2016年2月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其对苗族民风民俗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现在已经很难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和欢乐。如今苗族的一些传统节日也正逐渐在弱势,减少,苗乡人基本不会举行属于自己的节日,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那么将带来的是民风民俗的丧失,民间文化的丢失,对我们苗乡人来讲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四)苗族服饰: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通过外出学习、工作和内地服饰的进入,导致现在很少看到苗族人穿苗族服饰,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参加重大庆典活动时才穿。

(五)苗族歌舞乐器:苗族歌舞艺术是苗族民间文化的精华。苗族歌舞乐器是苗族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发展年轻人要么在校读书,要么外出打工。使得这种苗族歌舞乐器在苗族地区也在逐步失传,这是令人心痛的。而且由于恋爱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以致情歌失去依托的生活载体而逐步消失,婚娶丧歌也因操办程序的逐步简化而丧失章节。同时,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过世,这些歌舞之作的传承也受到了威胁。唢呐、木鼓等这些乐器基本无人会。总之,苗族歌舞乐器等艺术文化的渐渐失传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六)婚礼和丧葬习俗:程序较为繁琐,村里的居民十分迷信,缺乏科学意识,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与外界联系较少,自身素质较为低下。青壮年即使走进大城市也很难融入,最终成为边缘群体。

四、结论

作为一个苗族姑娘,我十分荣幸将我们苗族文化与大家分享,谈到我们的独特建筑、精美的服饰、能歌善舞的苗妹和阿哥等,内心都是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之情,我深爱着自己的民族。但是如今生活的村庄再也不是我熟悉的吊脚楼,再也不会回家和对面山的阿哥对唱山歌。眼看着自己民族文化的消失,让我们每个苗乡人感到十分痛心。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希望我们能够采取措施,去保护苗族文化,不再让我们的文化面临消逝的危险。保护苗族文化,也是维护五十六个民族完整的体现,這样,五十六朵花才会更加完美的绽放。

参考文献:

[1]唐晴晖. 湘西苗族文化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陈昱成. 中国苗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3]李然. 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何圣伦. 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许江红. “非遗”视野下的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4.

[6]鲁米香. 老刘寨苗族家族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2.

[7]石宗仁. 苗族文化的传承机制[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59-63.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苗族问题
补妆
论彩礼问题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新工艺在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