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学视角解读诗经

2016-09-22刘博

人间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类学视角

刘博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明的国家,葛兰言的著作恰是关注到了中国文明的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本土人类学者逐渐涌现出来,他们将在西方学习的理论方法运用到中国的实地调查中,由于本土人类学者大多采用西方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使得中国缺少本土的人类学理论方法,而葛兰言的理论与方法大多来自对中国上古社会的理解,因此对他的重新发现无疑为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正是葛兰言诸多中国研究作品之一。

关键词:人类学;视角;解读诗经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91-01

葛兰言的观点不管是在西方学术界还是在中国学术界都甚少有人研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因为葛兰言的学生们志不在成为社会学家;另一方面是他的研究方法不同于中国新旧派别的汉学研究,著作翻译成中文后就遭遇到了像丁文江这样的中国学者的猛烈抨击,使得与中国学者的联系更加疏远了。在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才对葛兰言的著作有所关注,如王铭铭一直在中国人类学学科内部强调葛兰言的学术价值;张亚辉则将葛兰言关于中国人宗教的分析纳入其对“萨满式文明”的讨论,他认为葛兰言是法国年鉴学派从涂尔干模式转向结构主义的枢纽性人物;赵炳祥感叹葛兰言的研究长期被淹没没有受到重视。如今本土人类学家不是套用西方的理论方法就是一味的专注于田野工作,这样就造成了本土人类学很少有自己的理论,重新研究葛兰言对于本土人类学理论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分为导论、《诗经》中的情歌、古代的节庆、结论四个部分。首先在书中的导论部分,葛兰言表明中国古代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是可以被了解的,可以通过对经典文献《诗经》的解读来证明这些宗教习俗和信仰的来源。葛兰言选择《诗经》中的情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诗歌中所具有的价值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高秩序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葛兰言对其所选择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断定出这些文献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这些文献所具有的确切价值。

葛兰言在书的“《诗经》中的情歌”部分告诉我们应如何阅读《诗经》中的诗歌,他认为阅读诗歌原文,了解诗文的本意最重要,不需要特别关注注释家们对诗歌所做的象征性的寓意,当然《诗经》中的文字古老难懂,不依靠注释家的帮助是不行的,把注释当作一种辅助工具就可以了。要了解注释家为什么这么评价,才能真正的理解诗歌的本意。

为了使这些诗歌能够互相理解,葛兰言将它们分成三个主题:田园主题、乡村爱情、山川歌谣。田园主题描写的主要有植物的生长、动物的交配、天气、收获、渔猎、会餐等,这些主题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可见诗歌就是通过借助自然界的比喻来表达情感的。并且通过对历法和诗歌的比较研究发现,这些歌谣的诗艺是和季节性习俗密切相关的。乡村爱情描写的主题主要有聚会、邀请、远足、谈话、离别等。注释家们认为这些诗歌都是从宫廷中流传出来的,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诗经》是我国现存书籍中年代最早的,在汉代时期《诗经》即被认为是“五经”之首,一直被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来学习,看成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山川歌谣主要描写的主题有男女在河边荡舟、渡河,在丛林、山川、山谷、高地上游玩、漫步、歌舞等。通过对这部分歌谣的解读,可以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和在一定的地点,一定有大规模乡村集会的习俗,这些集会都是在河岸或山川草木繁茂的场合举行。

在“古代的节庆”这部分叙述中作者分析了四个地方的古代节庆,两个是上古形式的节庆郑国和陈国;两个是由封建时代的祭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鲁国和王室的庆典。鲁国、王室的节庆已经变成了官方形式,郑国、陈国依然保持着民间的形式。葛兰言通过对这四种节庆的比较,来证明这些官方仪式都是从民间节庆中演变来的。

葛兰言认为“圣地”在古代节庆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诗经》中的诗歌描绘出了上古时代的人们对节庆的地点:山川、河流的依赖性,后来在官方庆典中将这些地点固定下来,成为专门祭祀仪式、崇拜的场所。在古代社会,君王们将自己的德行比喻成山川,使得王室祭祀的山川就只能王室成员才能参加,将“圣地”作为他们权力统治的基本单位。山川本身并没有什么,而是因为在这里举行节庆,从而赋予山川神圣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断的循环促进地方共同体的团结,使圣地具有神圣性。

在结论部分葛兰言总结到“在中国人的思维中,那些制约着世界进程的原则都起源于社会的结构,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起源于这种结构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是由古代节庆的行为提供的。”中国古代人民正是依靠着这种节庆的活动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及延续。

人类学所研究的即是那些诗人所避而不谈的、琐碎的事情,能真正表现当时大众的生活状态的内容,既要研究经典文献又要摒弃其中那些让学者们加上了象征性寓意的内容。可见葛兰言的学术著作延续了18世纪古典人类学的研究脉络。著名汉学人类学家莫里斯·弗里德曼认为葛兰言为中国人类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葛兰言以整体中国的理论视角,呈现出中国人宗教发展模式为自下而上——从“平民”到“精英”的宗教信仰发展模式。王铭铭也在关于“朝圣”研究的文章中,提到葛兰言论述的“上下等级关系”模式,帝国时代的封禅和郊祀是从乡村民俗传统的宫廷化过程中生成的。二者都认同葛兰言对古代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性。

我认为,葛兰言致力于研究中国文明,虽然他来中国做田野的时间比较短但并未对其研究兴趣产生影响。从研究方法来看葛蘭言通过《诗经》重构了古代中国乡村的生活状态,后文又对封建时期形成的各种节庆进行介绍,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立的形式并且通过论述“圣地”对于古代乡民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在“圣地”中产生的节庆是与社会密切相连的。葛兰言提出的男女交换的思想启发了列维-斯特劳斯形成了他的两性交换理论,可见葛兰言并非是一位无社会学理论的汉学家。因此重视葛兰言著作的研究对解释中国文明以及创造出本土的人类学理论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葛兰言.赵炳祥,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吴银玲.葛兰言《中国人的宗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覃慧宁.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学术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06.

[4]吴银玲.葛兰言的“圣地”概念[J].西北民族研究.2012

[5]杨堃.葛兰言研究导论[J].社会科学季刊.第1卷(3),(4);第2卷(1).并出有单行本.现收录于王铭铭.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人类学述评选集[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王铭铭.葛兰言何故少有追随者?[J].民族学刊.2010.01-0005-07.

猜你喜欢

人类学视角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以人类学的视角看儿童时空观的培养
视角、对话与真情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少数民族文本的文学人类学诠释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