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途径初探

2016-09-22陈红梅李红红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提升途径就业能力高职学生

陈红梅?李红红

【摘 要】 文章诠释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高职院校应重新确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鼓励学生“双证”就业;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订单式培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诠释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术语,依托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拓展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众多诠释。比较典型的有,李军凯通过实证调查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道德力、求职力、从业力、分析力和胜任力五个因子予以表达。其中,道德力、求职力、从业力是内在的关键因子,而分析力和胜任力是外在的重要因子。”[1]江岩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是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综合作用,运用知识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多种能力来培养通用职业能力。”[2]

援引上述理论知识,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从而顺利求职、保持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取与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即通常意义上的求职应聘的能力;广义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但指大学生求职应聘的过程,还指大学生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终身学习的过程;不仅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还要与个人的发展相适应。[3]这是本文所不认同的,因为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无论是指代可雇佣性或者职业胜任力,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最核心的内容,而不应是求职应聘能力。也可以说,就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求职应聘能力是内容与形式,核心与外围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义中,无论在狭义还是广义层面,核心能力都是处于第一位的。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趋于弱化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专业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如今高职院校商业化严重,盲目追求招更多学生而没有把精力投放在培养人才上,为了节约成本,聘用过多外聘教师进行教学,这些老师在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上都无法达到高职教学的要求。多数高职院校理论课偏多,实训课偏少,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导致其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是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如今的扩招模式,导致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综合能力特别差,因此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远远高于高职学生,多数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变得茫然,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更有甚者伴随而来的是心理失衡和自卑情绪,从而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2、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弱化

据高职院校学生调查结果,高职学生基本上只有学生干部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其余众多学生都介于教室与宿舍两点一线之间生活。这种状态导致大学生社会自主能力的缺乏,不懂得如何做人,更不懂得如何做事,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社交礼仪都不懂。社会上的单位更看重的是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况且高职学生就业方向多为服务类行业,更需要较强的社会能力。每个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识能力、专业能力、责任感、沟通能力、应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只有综合素质强的高职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

3、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较弱

根据某高职院校8个专业686名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与困惑,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缺乏全面的认知和把握,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这表现为,学生特别被动,学校开啥课就只学啥,没有自己的学习专业方向,最后都成了万金油。学习跟风现象比较严重,跟风考四级英语、计算机、专升本,没有考虑自我的兴趣爱好,最终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将就业目标局限在行政、事业、大型国企等行业或者二线三线城市省会等大城市,由于没有过强的就业优势,造成难以承受过大的就业压力,有甚者可能被社会淘汰。

三、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从宏观和微观二个层面考查。在宏观层面,需要理清国家需求状况和学校培养模式;在微观层面,需要探讨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国家需求状况决定了学校培养模式,学校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三者之间是依次传递、单一向度的关系。

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相应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二个层面入手,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成了就业能力的基础环节,直接决定了就业能力的质量。校外课外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是塑造专业能力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职业生涯规划是完成职业认同和个性品德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就业能力的辅助环节。

1、高职院校应重新确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办学定位是指学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学校在一个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和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目前我国众多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盲目升格,办学定位不清晰和办学特色弱化的严重误区。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有1200所,其中600多所地方高校需要转型,应当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企业需要、按岗位来对接转型方向,应当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的方向转型。明确学校办学定位之后,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转型,进而落实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个方面。”[4]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起到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学校人才如何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保持学校招生和就业的统一性。在此基础上,学校对每一个专业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专业构建课程体系和有效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导向。[5]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由以往的理论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顾名思义是偏向应用的人才,与学术性人才对应,能够熟练掌握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将形成重大冲击和重要挑战。

2、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次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行动。[6]

相较于传统就业指导的片面性、应急性、短期性,职业生涯规划注重系统性、覆盖性和科学性。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觉知与承诺、认识自己、认识工作世界、决策、行动和再评估、成长六个步骤,是一个系统的闭合的科学环节。学生遵循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要求,有章可循,能够逐步清晰的认知自我和探索工作世界,开始科学地自我生涯探索。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并覆盖于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对毕业生的礼仪指导、面试讲解等,而是分阶段的。从大一开始,普及职业生涯的基本理念,使其理解生涯的方向,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7]帮助学生开始理性地开展学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探索自我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逐步科学有序地开展职业规划。

3、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 “双证”就业

“双证”通常意义上指毕业证书和对应的资格认证,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国家教育法规的要求,也是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考证,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有着质的飞跃。从某种意义来说,毕业生能否被用人单位录取,学生所考取证书的数量与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关于财经类的专业,会计电算化、投资理财、电子商务、商业英语、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专业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譬如会计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理财规划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师证等。这些证书都成为学生就业路上的法宝。

4、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校外课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开放性的活动。校外课外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校外课外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具有广泛的自由选择权,能够依据自我的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实践内容,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诸如讲座、沙龙、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一方面,和社会结合更为紧密,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活动中能够有效锻炼社会交往能力,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和交往环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践基地建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标准。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为重要的教学化解。实践基地建设包括三种形式:校内研究型实践基地的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型实践基地。其中,校外实习型实践基地的建设,这是最为主要的形式。实践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锻炼平台,才会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高职院校应加强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就是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定向培养学生,企业和学校共同挑选学生,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共同培养。培养结束后,企业会包就业。企业满足了用人需求,学校解决了就业问题。现如今就业压力大,这种“订单式”培养方式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岗位要求,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实践操作能力较弱,但通过‘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进步很快。”这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举措为解决国内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深受学生欢迎。

6、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发挥大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良好措施。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通过个人和组织的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不断成长,创造价值。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自主创业教育已经超越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同时将创业教育列入培训教育计划,建立高效培训基地,强化毕业生创业服务。为创业毕业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等服务。高职院校应该把自主创业作为就业的首要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2.64.

[2] 江岩.大学生就业力:概念、维度与测量[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45.

[3] 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M].博士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12.25.

[4] 李志义.审核评估范围结构及内涵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9.76.

[5] 薛文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师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对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8.90.

[6] 王革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7.

[7] 钟谷兰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2.

猜你喜欢

提升途径就业能力高职学生
浅析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提升新途径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