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力内涵分析及其概念厘定

2016-09-22赵倩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概念道德能力

赵倩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南京 210029)

道德力内涵分析及其概念厘定

赵倩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南京210029)

从道德力的思想渊源出发,结合学界对道德力概念作出的现代诠释,试图从力学视角对道德力内涵及其概念进行新的分析和厘定,并对一直混淆的道德与道德能力等概念作出较为清晰的阐释。

道德力;道德;道德能力

“道德力”的问题,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广为关注并积极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学者们更多的关注道德力的实践应用,而学理层面进行阐述却不多见。尤其就道德力是什么的问题显然成为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对其做科学的论证、透视与阐明,黑格尔也说:“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1]48这会像赋予美丽的女鬼一次重生的机会,带来的将是新的生命力。

从道德力的总体架构上看,道德力的概念无疑是支撑这一总体框架的基础,是揭示道德力的本质内涵的逻辑起点,因此,道德力是我们在“道德力”研究过程所要回答的核心概念。本文试图从道德力的思想渊源出发,明确道德力的概念,并对道德力的本质和特征作出学理层面的初步探究。

一、道德力的概念综述

(一)道德力的思想渊源

道德中国伦理思想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内容丰富的中国伦理思想中,虽然没有“道德力”这一表述,但却不可能没有中国伦理学的烙印,其思想渊源较为明显地表现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如《大学》中最根本的一句“自天子以至蔗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表明“修身”是根本,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能力。《论语》中也讲到“博文约礼”,是讲“知书达理”的能力,其中的“约”就凸显了道德他律与自律,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无行”,就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孔子说:“政者,正也。”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为政者的自身道德修养。孔子还指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通过道德教化来培养民众的道德品质,就会使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在西方思想史中,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提出了“tugend bedeutet eine moralische starke des willens”,即“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2]405,他在制定其德性论的时候,指出在德语中德性(Tugend)来自taugen有能力,这实际上已隐含着“道德力”的概念。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还特别指出:“德性并不是责任,人们也没有责任去具有德性。如果这样,自身就要犯重言错误,就是主张有责任区具有责任。不过德性却在发号施令,它的戒律中伴随着道德强制。由于这强制式不可抗拒,所以须有一种坚强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坚强程度,要由它克服人们爱好所产生的阻碍的能力的大小来评价。恶邪、诸种胡作非为,就是人们与之搏斗的魔鬼。坚强作为一种道德力量,是人们的最大的,真正的光荣战功。”[3]3-4可以说康德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对道德力内涵进行了揭示,并且还指出了力量强度的评价标准。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道德哲学试图讲述和说明我们的道德能力,还这样解释道:“我们在判断事物是否正义并说明其理由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能力。而且,我们通常有一种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些判断的欲望,并希望别人也有类似的欲望。显然,这种道德能力是极其复杂的。”[4]45而且他认为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这种能力的,在论述道德能力特征及原则的时候,他写道:“描述我们的道德能力的特征应当被看作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描述我们的道德能力的原则应当被看作是有一个复杂的结构的,他们所涉及的概念需要给以严格的研究。”[4]46-47正义论中所谓的道德能力主要是指获得正义感的能力。因而,对道德能力的内涵揭示,更多的是要从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等相似的概念或从属概念的认识中去寻找。

从上述对中外伦理学史上关于道德力的思想渊源的简要整理和论述中,可以发现道德力的思想自古有之,而且其内涵意义深远,这为我们进一步正确把握和认识“道德力”这一概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道德力的现代诠释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不管是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道德力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来被理解和认识,在伦理学中,虽然偶尔有人提及道德力、道德能力、道德力量等,但真正明确指出道德力这一概念并加以论述的极其少见。然而仅有的论述和我们所要研究界定的概念又距离甚大,或者说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就现代我国伦理学界的学者对道德力这一概念所做的论述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纵观我国当前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学者们主要从道德力何以产生、道德力的本质和内涵、道德力的构成内容以及道德力的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对道德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从道德力何以产生的角度,有的学者认为人的道德需要是产生道德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需要并不是道德产生的充分条件,道德力的建立和执行是人们依据客观条件自觉地认识和努力创造的结果[5]34。也有学者这样阐述过道德力是道德法则对人们的理性存在产生的效力,这种效力表现在:人们的理性存在有限,虽然不会像服从自然法则那样遵守道德法则,但是只要人自觉其为理性的存在,就会不顾感性自然的束缚而依定言命令行事[6]48。还有学者这样理解道德能力,认为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然后做出正确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认识各种道德现象的能力[7]87。

从道德力的本质和内涵的角度,有的学者则认为人的道德能力是人们履行其所确认的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能力;是人们特有的一种超乎自身功利外的能力[8]12;是是非对错、独立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是自我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活动的一种能力[9]。也有学者认为道德力是纯粹实践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它的本质是一种纯粹实践理性,这种理性克服了有限理性存在,克服了那些由爱好、欲望、一切非理性冲动而来的动机。它的内涵在于它是产生其自身善良的意志而并不是去产生完成其他意图的工具,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能够给予意志以影响的能力[6]48。还有学者认为道德能力是道德意识功能的一种表现力,其处理的是存在于人脑中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10]200。

从道德的构成内容出发,有的学者认为道德能力一般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几种。“道德能力虽然依赖于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内容而存在,但却又不等同于形式和内容,正如知识丰富并不等同于智能发展水平高一样。同时,还应该看到,品德的形式内容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道德的能力”[10]200。

从道德力的表现形式的角度来分析道德力,有学者认为在道德力的趋势下,人们可以不顾难险,摒弃诽谤,无私无畏地去担当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并强调道德力附有一种巨大的力量,能够排除外来的干扰,清洗利己的意图,保持自身所创制的道德规范的纯洁和严肃[6]48。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学者指出道德表现为价值、行为模式、情感、理念,同时也表现为一种能力,认为处理事务的能力其实也是一种道德能力[9]。也有学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中描述人力资源包括一定的德力,德力在这里主要是指道德素质及其作用力。笔者认为这种德力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源是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需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在生产实践中主要是指人所发挥出来的智力和体力,而只有在这种道德的作用力下,人们的智力、体力和全部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收到最好的劳动效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存在形式[11]33-34。还有学者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指出道德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特殊能力,科学的伦理道德就其功能应用到生产领域,“必然会因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和人际间和谐协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有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2]140。

总之,以上观点均不无道理,都是从某一个维度对道德力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刻的阐述,但是,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德力这一概念,还更应该从力学的角度来定义它。古希腊晚期的斯多葛派曾把整个哲学比喻为田地,物理学也就是自然哲学,是田里的土壤;伦理学是田里长成的果实。从物理学的角度对道德力来进行考察,“道德力”是从道德的一个从属概念转变而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概念更成熟和完善,从而赋予道德力新的生命力,使其躯壳和灵魂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对道德力概念的一种新界定

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试图从物理学的角度对道德力的概念进行分析,虽然力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是要给道德力一个准确又完善的定义确非易事。力首先应该是一个物理学上的范畴,分析力这一概念,应该首先从物理学层面入手。

在物理学中“力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当物体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后,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就称为力”。很显然,物理学家所提出的力的概念是狭义的解释,力还应该有广义上的理解。根据汉典网显示,力的基本字义有5种。(1)指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如力气、力量。可引申为身体器官的效能,如目力、脑力。还可引申为一切事物的效能,如电力、药力、浮力、说服力、生产力。(2)指一切事物的效能,如视力、生产力、控制力。(3)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如力学、作用力、保守力。(4)指用极大的力量,如尽力、力挫、力挽狂澜。(5)指姓。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理解,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不管是广义的理解还是狭义的理解力都表示为一种效能,只是狭义上来看这种效能单指物体对物体的一种能产生加速度或者能产生形变的效能。从广义上的理解,可以注意到,力既然可以表示一切事物的效能,那么力也必然应该包括道德力;从狭义的理解来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那么引申理解的话“道德力”可以解释成道德和其作用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道德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在面临道德问题时做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并付诸于实践时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效能。还应该指出的是,“对道德能力的正确说明,肯定要涉及一些原则和理论解释,而且这些原则和解释往往要超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和标准的;它最后还可能需要用相当复杂的数学手段”[4]46-47。

通过上述对力概念的一般分析和对道德力概念的论述,可以发现,道德力概念在逻辑上是完全成立的,不仅成立而且还一直为人们使用。但是只有少数的学者对道德力的概念进行分析和阐释,仅有的论述更多的是把道德力作为道德的一个从属概念,并没有厘清道德力和其他一些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只有厘清道德力和道德、道德能力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特征,揭示其本质和内涵。

三、道德力区别于道德、道德能力的分析

在以上的道德力内涵分析及其概念的界定过程中,还有一个迫切需要弄清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道德、道德力、道德能力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弄清楚这几个概念才能在道德力内涵的分析及其概念的界定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道德力区别于道德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道德力的发生和发展来看,道德力形成于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过程中,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过程只是道德力形成的一个基础,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正如康德所说,“德性的力量也正在于排除来自爱好和欲望的障碍,以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克尽自己的职守。所以德性的力量,不过是一种准备条件,把责任的‘应该'转变成‘现实'的力量。”[3]6道德力依附于道德而存在,道德力更强调道德的实践作用,而道德又是道德力的母体,道德是一个主体概念。脱离了道德便不可能有道德力的概念,所以不能脱离道德的范畴而对道德力进行阐释。虽然道德是道德力的母体,但是有了“道德”不一定能形成“道德力”,在道德的实践过程中分道德认知过程、道德判断过程、道德选择过程和道德行为过程。其次,道德力作为一种有着特殊性质的力来看,道德力首先是一种力,力是一个矢量单位,道德力既然属于力当然也是一个矢量单位,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道德力的大小所指的当然是道德的力量的轻重;而道德力的方向所指的是力的效果,也就是说道德在实践过程中带来的效果是推动还是阻碍,推动的效果相当于正方向的力,反之阻碍的效果便是反方向的力。也就是说,笔者认为的“道德力”在伦理学理论体系和日常话语中是一个中性词,道德力可以分为善的道德力和恶的道德力。善的道德力也就是起促进推动作用的正向道德力,恶的道德力也就是起阻碍作用的反向道德力。

还应该指出的是,道德能力是道德力的一个从属概念。在惯常理论话语和习惯性思维中,大多都把道德力作为一种正向力来界定,更确切和严谨地说道德能力应该是一种正道德力。首先,从道德的概念来看,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不能脱离道德主体而独立存在,那么当然道德力也不可能脱离人。其次,从能力的一般意义来看,多指人完成一定活动的一种才能,一种本领,正如有学者指出道德能力是人认识各种道德现象,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已经做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和做出正确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7]87。最后还必须明确的是,道德能力是从个体道德层面来研究的一种正向的道德力,而道德力不仅仅包含个体道德层面,当然还应该包括社会道德层面的道德力。

通过以上道德力区别于道德、道德能力的梳理,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德力是在道德认知过程和道德判断过程基础上形成于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一种效果力,其中从个体层面分析得到的正向道德力称为道德能力(见图1)。

图1 道德能力理解示意图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48.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M]//康德全集:第6卷.柏林:柏林科学院版,1902:405.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4.

[4]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5.

[5]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34.

[6]张德湘.“道德力”理论初探[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 (6):48.

[7]蔡志亮.道德能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7.

[8]陆晓禾.论经济发展与人的道德能力[J].社会科学,1994 (12):27-30.

[9]姜维,李陈锋.道德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陆士桢教授谈高校德育工作[N].光明日报,2005-04-06(05).

[10]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00.

[11]田秀云.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的伦理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1(2):33-34.

[12]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0.

(编辑:张雪梅)

An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s and Meaning of Moral Force

(Dean's Office,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s of moral force and referring to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s put forth by academics,the present paper is a new attempt to analyze and determine the contents and meaning of moral fo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chanics so as to provide a clearer interpretation for such concepts as moral and moral capacity.

moral force;moral;moral capacity

B 82-02

A

1671-4806(2016)03-0109-04

2016-03-01

赵倩(1986—),女,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伦理学。

猜你喜欢

概念道德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幾樣概念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