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户籍歧视与其反生产行为关系研究
——基于东北三省的调研
2016-09-22王弘钰柳博洋
王弘钰,柳博洋,王 辉
(吉林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农民工户籍歧视与其反生产行为关系研究
——基于东北三省的调研
王弘钰,柳博洋,王辉
(吉林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反生产行为在农民工群体的务工过程中时有发生,本文基于深度访谈及743份调查问卷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农民工户籍歧视与农民工反生产行为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的户籍歧视不仅会直接导致反生产行为的产生,还会通过消极情绪间接产生影响;个体的归因风格在消极情绪引发反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即归因风格越趋向于外部归因,其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越强;归因风格越趋向于内部归因,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越弱。
户籍歧视;反生产行为;消极情绪;归因风格;农民工
一、引 言
目前我国有2.6亿农民工,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产业,并且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1]。他们在城市中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劳动力,在土地、人力资本和资金等方面支援了城市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经济与社会作用[2]83-86。与此同时,对于农民工自身来说,面对的却是与工作单位争议案件逐年增多、坠楼事件频发、近年来罢工事件的不断增长等。以上看似都是管理意外事件,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农民工对自己现状不满的反抗,而企业如何疏导员工减少反生产行为已是迫在眉睫[3]。导致农民工产生这些“行为溢出”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其中户籍歧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4]23。户籍歧视表现在许多方面,与城镇户口员工相比,农民工得到的是更微薄的工资、“二等居民”的身份以及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不公平待遇。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在待遇与福利上与城镇人口存在明显差距:在制造业中,我国城镇居民平均年收入3.24万元,而农民工年收入仅为2.45万元[5],工作内容上,农民工从事的一般是脏、累、差的工作,不仅经常被拖欠工资[6]3,往往还被城镇居民轻视、侮辱[7]。户籍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收入与社会地位,户籍歧视成为就业不公平的突出表现形式[8]54。
户籍歧视主要指的是务工者因为持有农村户籍,而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工作及晋升等环节上遭遇到用人单位不公正、不公平的对待[9]42。这种现象和行为在我国相当普遍,农民工因此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加剧了他们对用人单位和政府的不满和愤怒等情绪[10]27,并引发迟到早退、偷懒怠工、破坏、偷窃、罢工等行为,这种组织员工故意危害所在组织合法利益的行为称为反生产行为[11]145-163,它对企业、对社会的稳定和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会造成巨大影响[12]154-156。因此,对农民工户籍歧视与其反生产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有研究中已有学者关注户籍歧视对反生产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13]101-107,但目前鲜有学者探究户籍歧视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条件。本文试图通过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弥补以上理论缺口。具体而言,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消极情绪揭示户籍歧视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路径,识别出归因风格是消极情绪和反生产行为之间的调节变量。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户籍歧视与反生产行为
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早在1975年就得到学者的关注, Mangione & Quinn[14]114首次对其进行了定义:反生产行为指的是员工在工作岗位不作为以及种种偷懒行为,例如故意减少工作时间、在工作时间做私人事情、破坏单位公共物品和财产等,这些行为会对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产生损害。之后,Sackett & Devore(2001)[11]145-163、郭辉辉(2011)[4]31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反生产行为重新进行了界定。尽管多数学者对反生产行为做出不同的界定,结合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背景,采用Sackett & Devore(2001)[11]145-163的定义,即反生产行为是员工在工作场所故意做出的、可能对组织产生潜在或已经造成危害的消极行为,这种行为在客观上也可能为组织带来某些特殊利益,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更大。
有关反生产行为的前因变量研究中,就业歧视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关于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报道随处可见,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工作过程、晋升离职等各个环节上都面临用人单位的歧视和刁难,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遭遇的就业歧视,其根源在于我国历史遗留的二元户籍制度[15]97-100[16]134-138,所以这种歧视现象又被称为农民工的户籍歧视[17]13-15。
农民工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但却在劳动力市场中不断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歧视[8],这不仅伤害了他们的感情,更在经济上造成他们生活的贫困化。这种越来越严重的贫穷感很容易使人选择使用暴力进行反抗[15]97-100。根据因果推理理论,当个体感觉到不公平、不公正的评判结果,特别是员工在组织中感受到歧视和差别对待,他们会将这种不满通过发泄、报复组织等来表达,例如员工在工作时抱怨组织、消极怠工、破坏组织财物甚至罢工等。本研究在对农民工访谈过程中,当他们被问及是否会因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和政策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表现时,大部分农民工的回答是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比如工作积极性降低、故意偷懒、迟到早退、浪费工作材料等。综上所述,无论从文献分析结果还是从实地访谈内容中都体现出农民工所遭受的户籍歧视对其反生产行为有直接促进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农民工的户籍歧视对反生产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二)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
消极情绪是指当人们处于不愉快情况或者心情低落时的主观体验,包括耻辱、愤怒和恐惧等[18]1063-1070。我国在职工作人员的消极情绪的来源包括与同事相处的不融洽、对直接上级感到不满、工作单位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合理、对工作关系和工作环境感到不满意、对工作报酬不满意等[19]40-47。对于农民工来说,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设定薪酬时往往针对其身份而作出歧视性的规定。这些不公平的规定在农民工的整个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关系之中比比皆是,直接促使农民工不满情绪的产生。这种由于身份不同而造成的户籍歧视成为农民工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之一。
另外,许多学者的研究也佐证了以上观点。伊扎德(1977)[20]11通过研究发现,个体自身对事件的期望、比较、判断、评价及归因等心理认知因素能够直接影响个体情绪。农民工群体在工作中所期望的公平对待,往往在与其他城镇职工比较时而遭到打击,就会发现因身份不同产生的差距并感觉受到歧视,进而会产生不公平感和愤怒等不满情绪[10]26[16]134-138。本文认为,日益严重的户籍歧视将会大大增加农民工的负面情绪和不满意感,所以提出以下假设:
H2:农民工的户籍歧视对消极情绪具有正向影响。
在以往研究中,多数学者主要关注了挫败、愤怒两种消极情绪对负面行为的影响,研究内容相对局限,只有少量研究涉及到相对宽泛的情绪领域,同时发现不同情绪反应会影响到反生产行为的产生。所以,员工在劳动场所的行为不仅受自我意识和理智的影响,还会因情绪状态而改变[21]97-125,如高频率的旷工、跳槽等反生产行为与员工的消极情绪显著相关[22]279-307。Dollard(1939)[23]3的“挫折—攻击”理论也表明,当个体面对不满、沮丧和失败等挫折感时,更加容易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这些挫折感是个体消极情绪的重要表现,当农民工感受到类似情绪,他们表现出反生产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4]65。
许多学者已经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了多项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消极情绪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反生产行为,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反生产行为的出现[24]635 [25]177-184。具体而言,Berkowitz(1989)[26]59早期的研究发现多种消极情绪都与个体的攻击行为呈现出正相关;愤怒情绪对攻击行为有比较好的预测作用[27]37。 因此本文认为,农民工的消极情绪也会影响其反生产行为,并提出以下假设:
H3:农民工的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工的户籍歧视不仅会直接影响其反生产行为,而且农民工户籍歧视会引发他们的负面情绪,消极情绪又进一步会引起反生产行为的产生。本研究对农民工访谈时也了解到,农民工遭受到歧视时普遍会有不满情绪,只是这种不满情绪的程度会因人而异。有人虽然感到不满和生气,但他们会选择默默忍受;而有的农民工会感到愤怒,甚至想做或做过报复组织的行为。但大多数人的这种不满情绪会导致他们偷懒、减少工作时间等,故意影响正常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即消极情绪在户籍歧视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4: 农民工的消极情绪在户籍歧视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图1 户籍歧视、消极情绪与反生产行为理论模型
(三)归因风格对消极情绪与反生产行为的调节作用
员工的行为往往受其情绪的影响[28]1,当个体产生不良情绪则会更加倾向于作出反生产行为。但不同的人同样产生负面情绪时所做的行为往往并不一致,这与个体对不满情绪来源的归因风格有关[4]65。相关研究表明,个体普遍会在青少年时期逐渐形成具有独特个人特征的归因风格,并且这种内在特质和思考方式往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29]242。归因风格常常因人而异,但一般可分为两种,即外部归因与内部归因[30]43,当个体越倾向将负面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组织或环境时,个体更容易产生迟到、早退或者破坏公司财物等行为[12]154-156。
在本研究的深度访谈过程中,当农民工被问及由于用人单位的差别对待而感受到失落、不满、愤怒等不良情绪,是否会对自己的行为带来影响,以及带来何种影响时,多数农民工的回答是他们将会采取偷懒、拖延怠工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同时,他们在访谈中也表示,如果是由于自己个人、家庭等其他私人因素而导致心生不满时,在工作过程中却基本不会表现出来,对待工作和组织将会一如既往。即农民工将不满情绪来源归为外部环境时会产生反生产行为,而归为自身原因时则不会产生以上破坏行为。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个人归因风格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基于以往理论研究与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归因风格会在农民工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并提出相关假设:
H5:当归因风格越趋向于为外部归因时,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越强烈。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文对34名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男性25人,女性9人。另外利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在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的各个城市共计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问卷897份,回收率89.7%,其中有效问卷7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4.3%。本次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于建筑业、销售类、电网和学校等行业农民工。其中,男性农民工所占比例为57.7%,女性为42.3%;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农民工主要集中于中专或高中,占比为45.2%,但仍然有31.4%的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水平,而大专及以上的人数稀少;在务工地分布上,多数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市区进行工作,占比为46.5%,而进入县城与外地工作的农民工相对减少,还有更少的农民工选择在城镇工作。
(二)测量工具
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吉林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进行的预调查来检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共下发预调查问卷60份,回收57份,得到42份有效问卷。然后,运用SPSS19.0以及AMOS 6.0对回收问卷进行了信度、因子分析等相关检验,删除了七个题项,然后对删减后的问卷重新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终形成了本次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
(1)反生产行为问卷
借鉴 Robinson & Bennett(2000)[31]349修订的19题项量表来测量反生产行为,该量表包含两个维度,经过预测试后删除一个题项,最终量表由18个题项构成,反生产行为的Cronbach’s α 值为0.914。
(2)户籍歧视问卷
由于户籍歧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歧视表现,目前还未有成熟的、可以直接测量的量表,所以借鉴了刘霞等(2008)[32]395-401编制的《流动儿童歧视知觉问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预调查等最终形成可用量表,共包含15个题项,其Cronbach’sα值为0.846。
(3)消极情绪问卷
消极情绪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变量,具体指的是人的挫折感、不满、愤怒以及焦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尽管消极情绪的测量工具有多种,但基于本研究对象为我国特殊的农民工群体,与西方背景有所差异,所以采用我国学者张洁(2005)[33]167修订的9题项消极情绪量表,消极情绪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801。
(4)归因风格问卷
本文采用的是Peterson & Seligman等人(1982)[34]347开发的归因风格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ASQ),此问卷共有12个情境,其中包括6个积极情境、6个消极情境,在预调查及微调后最终形成27题项的量表,归因风格的Cronbach’sα值为0.754。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变量的效度分析
关于效度分析,本研究对结构效度进行检验,方法是进行因子分析。具体各变量的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的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结果
从表中可知,各变量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且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户籍歧视、消极情绪、反生产行为与归因风格量表的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消极情绪的因子荷重值有几项虽然小于0.5,这可能是由于题项是情景性问答且农民工文化程度有限,他们难以作答而导致的。另外其他所有因子荷重值都大于0.5,符合效度分析的要求标准。
(二)相关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其中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从表中可知,户籍歧视与消极情绪两变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453,P<0.01);户籍歧视与反生产行为两变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r=0.521,P<0.01);消极情绪与反生产行为两变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r=0.376,P<0.01)。
(三)研究假设的检验
(1)直接关系的检验。分别以户籍歧视与消极情绪为自变量,将反生产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表3的结果;以户籍歧视为自变量,消极情绪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自变量、中介变量分别对因变量的回归结果
a.因变量:反生产行为。
表4 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
a.因变量:消极情绪。
从上述回归分析可知,户籍歧视与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都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β=0.634,Sig.=0.000;β=0.478,Sig.=0.000);户籍歧视对消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34,Sig.=0.000)。因此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得到验证。
(2)中介效应的检验。依据Baron& Kenny(1986)[35]1173的研究,中介效应的检验应满足四个条件:①自变量的变化可以显著地解释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变化;②中介变量的变化能够显著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化;③当中介变量加入回归分析中后,如果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变为零或不显著时,说明中介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作用是完全中介作用;④如果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只是减弱,但结果仍然很显著,这时说明中介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起到的是部分中介作用。
户籍歧视、消极情绪与反生产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整理之后,如表5所示:
表5 中介作用的回归结果
(3)调节效应的检验。以消极情绪为自变量,反生产行为作为因变量,归因风格为调节变量,进行两次回归分析(表6)。从回归结果来看,不仅消极情绪与归因风格对反生产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农民工反生产行为也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证明假设5成立,即归因风格的变化会改变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作用程度。
表6 调节作用的验证结果
数据结果显示,对农民工的歧视越严重,农民工做出反生产的行为的概率就越高,他们就越可能会危害组织的利益。组织对农民工的户籍歧视是决定农民工的反生产行为高低的重要因素。户籍歧视对农民工消极情绪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户籍歧视越严重,则农民工的消极负面情绪越多[36]47-51。农民工在工作中存在愤怒情绪时,他们很可能会采取一些攻击行为来发泄这种愤怒,但不同性格和归因倾向的人往往表现程度有所差异。有的人习惯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或他人,就容易产生过激的反生产行为,相反,若遇到问题首先反省自己的人常常不会产生危害他人或组织利益的行为。
五、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户籍歧视通过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户籍歧视的存在导致农民工在工作中产生焦虑、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并会引发消极怠工以及破坏组织正常运作秩序的不良行为。在此过程中,不同个体对事情发展的归因倾向起到了显著的调节,当个体的归因风格越趋向于外部归因时,农民工所感受到的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越强;归因风格越趋向于内部归因,消极情绪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越弱。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削弱针对农民工的户籍歧视程度、减少工作场所中的反生产行为、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在企业中的幸福感。
(一)推行社会公平体制以提高农民工对户籍歧视的认知
尽管农民工在劳动场所遭受到极为普遍和严重的户籍歧视,但访谈中却发现农民工对这一现象已经呈现出默许的状态,甚至有些农民工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他们认为自己拿着农村户口进入城市打工,其教育背景、文化素质以及社会身份都与城市人存在差距,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待遇差一些、有些不公平也是正常现象。事实上,农民工的这些认知来自于社会氛围的不公正以及他们自身思想意识狭隘,老一代农民工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国家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文化宣传教育等方式从精神层次上改变农民工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对户籍歧视的认识,鼓励农民工维护自己的权益以促进社会的公平。
(二)建立相关保障制度增强农民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在目前一线工人出现“用工荒”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应该更加慎重地对待农民工。首先,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尽量避免对农民工的歧视,重视农民工的情绪变化,对他们加以抚慰和鼓励,减少农民工的反生产行为、防止农民工危害组织的利益。其次,企业可以将农民工作为内部人才培养,对其进行培训来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并建立晋升机制,增强农民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农民工的主人翁意识,减少他们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工作中的行为。
(三)农民工自身应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与老一代明显不同,但仍受限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而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来改变现状、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作为农民工自身来说,一方面应主动学习相关技能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谈判力度;另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杜绝用暴力和破坏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应该用理智与知识来武装自己,在企业中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应得的权利。
[1] 王昕,冯晓瑞.农民工城市建设主力军[N].西安日报,2013-06-06(004).
[2] 田书芹,王东强,牟芷.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力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 王永强.富士康管理再遇“反生产行为”[N].中国经营报,2013-05-13(C04).
[4] 郭辉辉.员工反生产行为与组织不公正:归因风格的调节作用[D].河南大学,2011.
[5] 李雨谦.学者称户籍歧视阻碍农民工城镇化[EB/OL].[2013-06-11].http://economy.caixin.com/2013-06-11/100540311.html
[6] 位旭方.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1.
[7] 鲁仁.谁在歧视农民工[N].清远日报,2005-09-24(A3).
[8] 刘爱民.经济开发和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D].复旦大学,2010.
[9]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户籍歧视视角[D].中共中央党校,2011.
[10] 刘玮.农民工歧视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甘肃农业,2005(1).
[11] Sackett P R,Devore C J.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s at work[C]. In: N. Anderson,DS Ones,HK Sinangil & C. Viswesvaran.(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ersonnel psychology. London: Sage,2001 (1).
[12] 王琛,陈维政.工作场所反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及管理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20).
[13] 张季媛,王文宇.我国工作场所中负面行为调查及分析[J].财贸研究,2008(6).
[14] Mangione,T. W.,Quinn,R. P.. Job satisfaction,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and drug use at work[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5,60(1).
[15] 毕霞,魏丛东.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思考[J].前沿,2005(1).
[16] 石莹,黄镇国.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与户籍歧视[J].东岳论丛,2011(10).
[17] 毛海强.我国就业歧视现象简析[J].北京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18] Watson,D,Clark,LA,Tellegen,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 The PANAS scales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 (6).
[19] 温馨,肖剑科.管理者与一般员工的消极情绪对比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0(2).
[20] Izard. Human emotions[M]. New York: Plenum Press,1977.
[21] Ashforth,B. E.,& Humphrey,R. H.. Emotion in the workplace: A reappraisal[J]. Human relations,1995,48(2).
[22] Brief,A. P.,& Weiss,H. 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ffect in the workplac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1).
[23] Dollard,J.,Miller,N. E.,Doob,L. W.,Mowrer,O. H.,& Sears,R. R.. 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M].1939.
[24] Spector,P. E.. Relationships of organizational frustration with reported behavioral reactions of employe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5,60(5).
[25] Chen,P. Y.,& Spector,P. E.. Relationships of work stressors with aggression,withdrawal,theft and substance use: An exploratory study[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2,65(3).
[26] Berkowitz,L..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examination and reformulat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9,106(1).
[27] 张蔚.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8] Spector P E,Fox S.. “A Model of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C]. In S. Fox & P.E. Spector (Eds.). Counterproductive Workplace Behavior: Investigations of Actors and Targets. Washington,DC: APA,2002.
[29] Seligman,M. E.,Abramson,L. Y.,Semmel,A.,& Von Baeyer,C.. Depressive attributional style[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79,88(3).
[30] 王春莉.大学生自我差异_归因风格和行为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1] Bennett,R. J.,& Robinson,S. L..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workplace devi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85(3).
[32] 刘霞.环境因素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及群体态度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
[33] 张洁.知识型员工消极情绪来源及管理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5.
[34] Peterson,C.,& Seligman,M. E.. Causal explanation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Psychological review,1984,91(3).
[35] Baron R M,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
[36] 张等文,陈佳.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的权利贫困及其救济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责任编辑:秦卫波]
Relationship Study Between Discrimination Toward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ortheastern Provinces
WANG Hong-yu,LIU Bo-yang, WANG Hui
(Business School,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Numer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discrimina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s(CWB).This paper made 743 questionnaires,and reveale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discriminations toward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CWB through negative emotions by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migrant workers’ attribution style has a regulatory function between negative emotions and CWB,that is the closer attributional style tend to external attribution,the impact of negative sentiment to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is stronger.
Discriminations Towards Household Registration;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s;Negative Emotions;Attribution Style;Migrant Workers
2016-03-2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2JZD028);吉林大学劳动关系专项研究课题(2015LD001)。
王弘钰(196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博洋(198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辉(1988-),女,山东滨州人,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F323.6
A
1001-6201(2016)05-0105-07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