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车驾乘人员交通事故伤害机理与安全防护
2016-09-22魏爱国何松柏
郑 智,魏爱国,何松柏,姚 黎,刘 诚
(1.军事交通学院 汽车指挥系,天津 300161; 2.成都军区联勤部 军事交通运输部,成都 600015)
军车驾乘人员交通事故伤害机理与安全防护
郑智1,魏爱国1,何松柏1,姚黎2,刘诚2
(1.军事交通学院 汽车指挥系,天津 300161; 2.成都军区联勤部 军事交通运输部,成都 600015)
车辆交通事故发生时如何保护驾乘人员、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防止人体损伤是军用车辆交通安全防护研究的重点。从医学损伤角度研究军用车辆驾乘人员交通事故伤害部位及伤害机理,从车辆安全管理以及交通安全防护技术层面提出加强军用车辆驾乘人员交通安全防护对策,对提升军用车辆驾乘人员交通安全防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军用车辆;驾乘人员;交通事故伤害;安全防护
车辆交通事故是造成平时军队人员损伤的重要原因,亦是造成战时人员非战斗伤亡的重要因素。为减少车辆交通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防止驾乘人员伤害,应充分了解驾乘人员交通事故伤害机理,主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扎实做好预防工作,切实提升军用车辆驾乘人员安全防护水平。
近年来全军发生的车辆交通事故统计显示,各类事故占总事故形态起数比例分别为:碰撞运行车辆占69.48%,刮撞行人占20.00%,撞静止车辆占3.16%,撞固定物占2.11%,坠车占1.05%,滚翻占1.05%,其他占3.15%。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军发生的车辆交通事故主要还是以碰撞事故为主。碰撞力学研究表明,车辆碰撞事故由一次碰撞和二次碰撞两个不同过程连续构成,事故中驾乘人员伤害主要由二次碰撞造成。车辆交通事故发生时的碰撞形态不同,驾乘人员事故伤害部位也不尽相同,需要对碰撞情况下驾乘人员伤害部位及损伤机理进行分析。
1 军用车辆交通事故驾乘人员伤害部位
结合近年来军用车辆交通事故发生情况,选取驾驶员和乘员各250例,并以其身体损伤情况为样本,分析驾驶员和乘员身体各部位损伤情况,统计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表中“所占比例”为损伤部位发生次数/样本损伤发生总次数。
表1 车辆交通事故驾驶员各部位损伤情况
表2 车辆交通事故乘员各部位损伤情况
2 军用车辆交通事故驾乘人员伤害机理
2.1军用车辆交通事故驾驶员伤害机理
由表1可知,车辆交通事故中,驾驶员全身并发性损伤次数较多,下肢中的股骨、足部,上肢中的桡/尺骨、手,以及胸部/肋骨、骨盆等部位受伤率较高。
(1)下肢交通伤伤害机理。车辆交通事故中,受剧烈碰撞影响,驾驶员下肢受伤程度要高于其他位置乘客。①股骨骨折。股骨骨折一般由弯曲载荷引起,当膝部嵌入软性仪表盘,作用于膝部的力会形成股骨的弯曲力矩。虽然股骨是人体最坚强的骨干,但在遭受强大的暴力如翻车挤压、高速撞击时,极易移位甚至断裂。②下肢软组织损伤。当肢体在切面方向受压并平行推移(如被车轮压迫并在地面移动),往往使较坚韧的皮肤与疏松的皮下组织分离,此时供应皮肤的血管均已断裂,容易形成皮肤撕脱伤、扭伤、挫伤、辗压伤、撞击伤等。③下肢骨折。受高速撞击、暴力挤压或间接杠杆受力作用,容易引发下肢骨折。骨折后出血较多,易伴有休克甚至引发脂肪栓塞综合症而危及生命。④足部损伤。受挤压、冲击影响致足部损伤,发生率很高、十分常见,然而足部构造精细、功能复杂,受损后容易导致严重变形,并形成永久性功能损害或残疾[1]。
(3)上肢交通伤伤害机理。上肢交通伤是车辆交通事故常见伤害。①桡/尺骨骨折。包括尺骨近端骨折和尺桡骨骨干双骨折,多发于事故中重物撞击或车轮压砸所致。②肱骨骨折。多因重物撞击、压砸,以及摔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所致。③锁骨骨折。多发于侧方摔倒,手掌或肩部着地,暴力传导至锁骨发生斜形骨折;直接撞击常由胸上方撞击锁骨,导致粉碎性骨折[2]。④手外伤。多发于重物撞击、锋利物切割或手掌着地所致,损伤包括骨折、关节脱位、韧带断裂、切割伤、锯伤等。⑤血管损伤。血管损伤常伴随诸多脏器损伤,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多发于碰撞暴力造成的机械伤、抛起跌落重创、挤压及切割致伤。
(4)骨盆交通伤伤害机理。骨盆骨折多为骨盆被撞击、砸压或辗轧等直接暴力所致,常见于重型运输车翻车挤压、机动车撞击、人员甩落等。①低能量损伤骨折。包括跌伤和肌肉附着点的撕脱骨折。撕脱骨折常发生在髂前上、下棘和坐骨结节,因肌肉突然收缩引起,如膝关节被暴力挤入仪表盘和座椅后背间致伤[3]。②高能量损伤骨折。可单独发生,也会并发严重的肌肉软组织、血管和神经损伤。直前方或略斜方的转向盘、门柱暴力撞击使髋骨外旋;侧方的车门暴击使骨盆环向内挤压,引起盆腔容积减少的骨折。
2.2军用车辆交通事故中乘员伤害机理
由表2可知,车辆交通事故中,乘员全身并发性损伤比驾驶员少,乘员骨盆、股骨、面部、胸部、颅骨、颈椎等部位受伤率较高。由于骨盆、股骨、胸部伤害机理已于前面分析过,此处不再赘述。
(1)颌面部交通伤伤害机理。事故中颌面部受伤率较高,对眼、耳、口、鼻功能和容貌的破坏及伴随的社会心理障碍远重于身体其他部位损伤。①口腔颌面部损伤。表现为局部软组织挫伤、撕裂伤和骨折,颌面部骨折以多发性骨折为主。②耳部损伤。包括外耳交通伤和中耳交通伤。外耳显露于头部,容易遭受外界多种暴力直接创伤,有耳廓挫伤、耳廓撕裂伤、外耳道创伤,听力损失较轻;中耳交通伤常伴随耳痛、耳鸣、耳聋,偶伴短暂眩晕症状,伤后可能耳聋。③鼻部损伤。包括鼻部软组织伤、鼻骨骨折、鼻窦骨折、鼻中隔伤等,是头部创伤的常见伤情。④眼部损伤。由车内外尖锐物体扎伤引起眼球穿孔;猛烈撞击造成眼球挫伤,晶状体脱位、眼球破裂甚至眼球脱臼,同时引发视神经挫伤。
(2)颅脑交通伤伤害机理。颅脑交通伤致伤过程复杂,伤员往往遭受颅脑多次、多部位受伤。①脑挫裂伤。车辆翻覆,头颅快速旋转、摆动,导致颅内脑组织遭受牵拉和扭转致伤,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②脑干损伤。头顶撞击车辆顶部,引起脑干下部损伤。③颅骨骨折。颅骨遭受外力撞击,发生局部凹陷变形,甚至颅骨外板折裂穿透[4]。④颅底骨折。由颅骨骨折延伸至颅底所致,常撕裂硬脑膜,并累及副鼻窦、岩骨,导致脑脊液漏、血漏和气颅,引起继发性颅内感染。⑤急性硬膜下血肿。受高速撞击,引起脑组织相对于固定的硬膜结构移位,导致脑皮质血管撕裂,引起脑挫裂伤和脑水肿。
(3)颈椎交通伤伤害机理。碰撞暴力作用于乘员颈椎使其过屈、过伸、侧屈或旋转剪切,造成颈椎损伤,易导致脊髓损伤、四肢瘫痪。特别注意的是,正在高速行驶的车辆突然刹车,或停止时突然开动,或因来自后方车辆的突然撞击,由于靠背较矮,头部没有依靠,乘客因惯性作用,头部继续向前或向后摆动,使颈部产生过屈及过伸运动造成联合损伤,这类损伤X光线照射常无异常症状,应引起重视。
3 提升军用车辆驾乘人员交通安全防护能力的对策
3.1提高军用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效能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和提高舒适度,改善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满意度高。
(1)提高驾乘人员安全防护综合素质。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当前军用车辆未普及安全气囊,但均装备有安全带。驾乘人员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充分主动利用好安全带装置,强化人身安全保护。②提高心理素质。运用情境模拟和实践训练方式,加强心理行为、认知能力和抗压能力锻炼,尽量克服行车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③提高驾驶技能水平。熟练的驾驶操作技能是驾驶员顺利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是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保证。④采取正确坐姿。人体卷曲姿态是车辆碰撞中人员自我保护的最佳姿态,可明显降低头部、胸部和脊椎的受力或减速度值,降低碰撞过程中的人体“潜水”造成的伤害。
(2)建立军用车辆安全防护长效机制。①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部队实际出发,制订运输车运输人员安全乘坐规范,完善车辆驾驶技术规程,进一步提升预防车辆交通事故的科学性和有效性。②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实施不间断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严格落实车辆派遣、出场检查、安全监控监管等制度,积极开展人员安全警示教育、心理疏导和安全模拟训练,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推进军车安全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
(3)推动车辆安全管理业务工作。①配齐配全训练设施。为司训机构和汽车部队配套驾驶适性检测设备、心理行为训练场所、车辆交通事故仿真系统,确保参加新训和年度审验的驾驶员充分得到驾驶适性检测及心理行为训练。②加快车辆检测线升级改造。加速检测车更新换代并完善配套车场检测设施,形成由固定检测线、流动检测车和车场检测点组成的三级检测网络,降低车辆故障率。③用好车辆动态监控指挥系统。抓好以车辆动态监控系统为核心的车辆管控信息化建设,做到车辆运行实时监控,提高军车违法抄告和处置的时效性有效性。
3.2提升军用车辆交通安全防护技术性能
(1)优化军用车辆车身结构。优化车身结构的目的是把碰撞的不良后果减轻到最低程度,尤其是降低一次碰撞对驾乘人员的颈部及胸部造成的损伤。正面碰撞、侧部碰撞和追尾碰撞时,车身各相应部位吸能效果不同,在车辆安全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量软化各部分空间。同时,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完善军车车身结构设计[5],优化驾驶工作区域,改进轮胎、悬架、车身和坐椅坐垫等弹性元件减震效果,提高驾乘人员乘坐及操作舒适度。
(2)改善军用车辆制动性能。良好的车辆制动性能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证,可降低碰撞发生时驾乘人员损伤程度。诸多先进的制动安全技术,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制动力辅助系统(BAS)、电子差速锁(EDS)、自动制动差速器(ABD)[6]等,都可选用以改善军车制动性能;同时调整优化轮胎侧偏性能、轴荷分配、转向轮定位参数以及悬架导向机构参数等,加装驱动防滑系统(ASR)、电子稳定装置(ESP),确保车辆行驶稳定,最大限度降低车辆交通事故发生。
(3)加装军用车辆安全带系统。科学设计安全带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人员安全风险,减轻事故伤害。①加设织带预拉紧器和锁紧装置。确保在低强度碰撞而安全气囊未打开的情况下保护乘员头部,且减少乘员与车体间相对运动,同时有效防止碰撞时人员“潜水”造成的伤害。②加设限荷器。碰撞强度较大时,安全带作用在人身上的力足以致伤。在卷收器或锁扣等部位增加限荷器,可防止织带拉力过大对人体造成的伤害。③加设高度调节器。调节安全带固定点高度,使佩带者获得较为舒服的肩带佩带位置,优化约束性能,改善安全带佩带舒适性。
(4)完善军用车辆安全气囊系统。安全气囊与安全带配合使用可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目前部队装备的军车配备安全气囊较少,在下一代军车定型时,建议运用最新的安全气囊技术,在军车上适度装配驾驶员侧气囊(转向盘气囊)、前排乘员安全气囊(仪表板气囊)、侧撞安全气囊以及其他安全气囊,最大程度提高军车驾乘人员安全防护性能。
(5)采用转向系防伤机构。车辆碰撞时,转向盘、转向管柱是使驾驶员受伤的主要元件。现代先进汽车在转向系内设计并安装有能防止或减轻驾驶员受伤的机构[7],主要原理是在车辆碰撞时,转向系有关零部件产生塑性、弹性变形,以致相互分开且不传递运动和力,或利用零部件之间摩擦实现吸收冲击能量,以减轻驾驶员伤害程度,这些技术或装置可吸收采纳到军用车辆转向系统设计中。
(6)设计军用运输车安全辅助装置。普通军用运输车输送兵员,无人员约束装置、无固定座位,缺少安全保障,行车隐患多,在道路条件差或远距离、高强度输送时,易造成乘员的剧烈晃动、疲劳、碰撞和刮蹭,甚至可能被甩出车外,出现严重事故。可设计军用运输车安全辅助装置,将车厢两侧边板设计为上下可折叠的折叠坐椅结构,配合三点式安全带,为乘员提供安全约束。使用时将坐椅折叠放下,不使用时收拢于车厢边板上,不影响物资运输及车辆整车性能。
4 结 语
提升军用车辆驾乘人员安全防护水平,降低驾乘人员交通事故伤害,既是部队安全建设常抓不懈的重点课题,更是涉及人员性命攸关的重大难题。从医学损伤角度分析军用车辆驾乘人员交通事故伤害部位,研究碰撞暴力情况下驾乘人员损伤特点及伤害机理,从车辆安全管理与交通安全防护技术两个角度提出军用车辆驾乘人员交通安全防护对策,对于提高军用车辆交通安全防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陈海斌,王正国.汽车碰撞事故中下肢的损伤容限与机制[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0(1):253-259.
[2]王正国.现代交通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506- 629.
[3]王正国.道路交通伤亡[J].空军医学杂志,2013(2):61- 62.
[4]赵辉,尹志勇,陈蓉,等.乘用车致行人头部损伤程度调查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197-201.
[5]颜声远.武器装备人机工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54-186.
[6]魏帮顶.现代汽车安全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6-184.
[7]刘晶郁,李晓霞.汽车安全与法规[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35-116.
(编辑:凌春霞)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Mechanism and Safety Protection for Military Vehicle Driver and Passenger
ZHENG Zhi1, WEI Aiguo1, HE Songbai1, YAO Li2, LIU Cheng2
(1.Automobile Command Department,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2.Military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Joint Logistics Department of Chengdu Military Region, Chengdu 600015, China)
Protecting driver and passenger in traffic accident and preventing body injury is the emphasis of military vehicle traffic safety protec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injured parts and mechanism of military vehicle driver and passenger from the angle of medical damage,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n strengthening traffic safety protection for military vehicle driver and passenger from vehicle safety management and traffic safety protection technique,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raffic safety protection level of military vehicle driver and passenger.
military vehicle; driver and passenger;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safety protection
2015- 07-15;
2015-11- 06.
郑智(1987—),男,硕士,讲师.
10.16807/j.cnki.12-1372/e.2016.02.015
U491.31
A
1674-2192(2016)02- 0060-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