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绝伦神童诗
2016-09-21曾昭安
曾昭安
我国古代有许多精彩绝伦的神童诗,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很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艺苑的明珠,是我国文学遗产宝库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
明代8岁的小诗人刘溥的《咏沟水》诗云:
门前一沟水,日夜向东流。
借问归何处,沧溟是住头。
唐代的小诗人崔铉《咏架上鹰》云:
万里碧霄终一去,
不知谁是解绦人。
元代的小诗人耶律铸咏《日将出》云:
苍凉海底浴重光,
却与行人指南北。
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的唐代小诗人缪氏子在《赋新月》中也说:
时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团圆照满天。
读罢这些诗句,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这些“神童”的生活道路并不是用黄金铺成的,而是充满了荆棘,充满了坎坷,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使自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如五代时期的小诗人李昪,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孤苦伶仃,到处流浪。后来被徐温收为养子,改名徐知诰。他知道养子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随时都有被抛弃的可能,正像一盏灯随时都可以被风吹灭一样。于是借《咏灯》为题,把自己埋藏在心底的忧郁和愿望,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意思是说只要主人为他添油剔明,他就要燃烧自己,发出光辉,为主人鞠躬尽瘁。从此果然得到养父的爱怜和庇护,由刺史做到丞相。又由于他改革赋税,发展农桑,得到朝野的拥戴,成了南唐的开国君主。
任何诗歌艺术,都离不开生活的真实,离不开文化的基础。神童诗的艺术成就不可小觑。北宋7岁的小诗人王禹偁的《咏磨》诗云: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
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王禹偁家里以磨面为业,他从小跟石磨打交道,所以他能巧妙地把石磨心眼端正、容易转动的两个特点,跟自己眼前的身世和志趣结合起来,不卑不亢地表达了要求外援、改变现状的愿望。
北宋另一小诗人6岁蒋堂所写的《栀子花》云:
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杈。
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也是因为小蒋堂熟悉栀子花,掌握了栀子花的生态特点,所以他能从眼前的白玉般的花朵,预想出未来的黄金般的果实,既是描写栀子花的属性,又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寓情于景,浑然天成。
其他如清代的小诗人黄子云在其《题纸爆》一诗中说:
粉身碎骨非儿戏,
要向人间镇太平。
宋代的小诗人李氏女《咏破钱》说:
想得清光未破时,
买尽人间不平事。
黄子云、李氏女的诗分别表明纸爆的价值在于不惜自己“粉身碎骨”去镇压邪恶势力,换取太平的欢乐;而钱币的罪恶则在于利用自己的广大神通,去制造人间的冤狱和不平。都是语浅意深,由此及彼,情寄讽喻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名人小时候都是倍受人们赞誉的“神童”,他们才华横溢,英气袭人,所作的诗更是不同凡响。明洪武进士、永乐初任翰林学士解缙,幼时家境贫寒,缴纳不起租税。由于家贫他就写了篇文章递交知县望能免除租税,县官见解缙小小年纪,怀疑文章是别人代作的,便有意刁难他,要他以门前一棵刚刚栽下的小松树为题作一首诗,若真作得好,就免除他家的租税。解缙略加思索,便吟咏道:
小小青松未出栏,枝枝叶叶耐霜寒。
如今正好低头看,他日参天仰面难!
解缙在这首诗里,托物言志,借树抒怀,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县官听了极为赏识,于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明代名相、政治家张居正幼年时是大家公认的“神童”,13岁参加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他是考生中年龄最小的。在考试之前,他曾写了一首《题竹》诗,其中写道: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他把自己比作凤毛麟角,要就此直上青云。这展现了一种自信与抱负,当然也透露了那么一点自负与高傲。
唐代女诗人薛涛,自幼聪慧,才智过人。9岁那年,父亲带着她在庭院散步,指着一棵梧桐树说:
庭除一古桐,
耸干入云中。
薛涛随口答道:
枝迎南北鸟,
叶送往来风。
薛涛对得十分工整、贴切,她父亲很是赞赏。
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自幼聪慧,似有天才。他7岁作《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小小牧童,骑牛横笛,自由自在,真是诗情画意,令人艳羡。更为可贵的是,庭坚小小年纪,竟然已感受到官场名利的污浊,向往着田园风光和隐逸山林的无拘无束。
(编辑 常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