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出来的成长
2016-09-21王文霞
被评为“河南省名师”后的一天,焦作市教育电视台的记者要对我进行采访,要求将所获证书带到学校。当我拿出厚厚的一沓证书,办公室的年轻同事惊呼:“王老师,你竟然取得过这么多成绩!”我情不自禁地回答道:“这都是‘逼出来的!”说完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说的是实话。我是一个颇有惰性的人,总爱满足于现状。当初师范毕业,能做教师,比起初中时的其他同学我已经很知足了。工作中我认真、踏实,但从来没想过要追求卓越,自认为只要勤奋工作,对得起良心足矣。如果不是被“逼迫”,我不可能取得现在的这些成绩。
因相信,不放弃
那天夜里,我把备了一遍又一遍的教案扔到地上,赌气走到小房间里抹起了眼泪,委屈、抱怨、焦虑、烦躁、自责……说不清、道不明的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我痛快淋漓地宣泄了出来。
——选自王文霞《十年教育日记》
那是我2005年参加河南省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前的事情。那次我执教的是作文课《我学会了一项本领》,展示了“六步作文”教学模式中的指导课和讲评课。为了备好课,我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一次次试讲,几易其稿。要知道每试讲一次,我就要重新修改课件,因为课件中有展示学生本领的照片,每次试讲所用学生不同,照片都需要重新拍摄、更换。而且每试讲一次,我还要批改一个班50多本作文以备讲评。白天学校的工作照常做,晚上女儿睡下之后才能开始工作。批改作文,改动教案,一忙就忙到深夜。思路流畅时还好些,更多的时候是在某一环节卡壳,久久不能解决。那些日子,我经常工作到深夜。
再有三天就要参赛了,准备工作总算就绪。这时,我接到了时任焦作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王思明老师打来的电话,要我第二天送课下乡,就讲这一课。送课下乡的目的很明确,赛前热身。可是乡下没有多媒体,原先备好的课需作调整,一些必备的材料需制作教具。当天下午,乡里的学校送来了一个班学生写好的作文,看着那厚厚的一摞作文本,想到又要度过一个难熬的夜晚,我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上演了痛哭那一幕。可哭归哭,想到电话里王思明老师“我相信你能行”的话语,我强迫自己平复心情,继续工作。
付出总有回报,当拿到省一等奖的证书时我百感交集。在决定由我参加省优质课比赛前的一年中,王思明老师为了培养我,先后九次安排我送课下乡。每次讲的都是作文课,每次都要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备指导、讲评两节课并批改50多篇作文。除去寒暑假,我每个月都要送课下乡一次。每次执教的可都是公开课,有那么多老师在听课。对于我来说,每个月的那一周是最痛苦的。我想过放弃,可每次听到王老师说“我相信你能行”时,我又狠狠心把要说出口的话咽了回去。
过程是艰难的、痛苦的。现在回过头来审视那段时光,自己取得进步最快的就是那个时候。独立备课,面对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学生,及时处理好课堂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一次次磨炼中,在课后教研员的点评与悉心的指导下,我逐渐地成长起来。不再追求课堂的华丽,不再追求个人的表演,课上得朴实了、有趣味了,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了。现在想想,如果没有这一次次的逼迫,我想我仍然会在原地踏步,不会深入地钻研课标,不会认真地研究学情,不会借来光盘一遍遍观摩名师课堂,不会在课后及时地总结与反思。当然,也不会获得“焦作市名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育专家”的称号。感谢“逼”我成长的一节节公开课,感谢帮我成功的所有老师,感谢相信我是可以雕琢的璞玉并常常对我说“相信你能行”的王思明老师。
因信任,不懈怠
那天上午第四节是体育课,焦杨因腿疼没有去上课,我让她在办公室里休息。放学时,我牵着她的小手向操场走去。
那小手小小的、柔柔的,牵着的感觉真好,心中油然而生的念头是——做我的女儿好不好?心中激发起的强烈的母爱,使我的心变得温润、柔和。
牵着孩子的小手,我们轻轻地摆动臂膀,迈着相同的步伐,朝着目标前行。孩子好像被温暖了,仰着头看着我,那眼神中充满幸福,那眼神让我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回应微笑,稍稍用力晃动我们牵着的手,传递更多的温暖……
后来,焦杨妈妈告诉我,孩子回家说:“老师就像妈妈”。焦杨妈妈的目光中充满信任。
后来,焦杨妈妈逢人便说:“焦杨有两个妈妈,王老师是她的另一个妈妈。
——选自王文霞《十年教育日记》
每次读到这篇日记,我都会看到焦杨妈妈信任的目光。那眼睛由一双变成两双、三双、四双……有孩子的,有家长的,这无数信任的目光让我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逼迫”着我不敢懈怠,努力地工作。
除了搞好教学之外,我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关爱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单亲的孩子,我给予他们母亲般的关怀;淘气的孩子,我对他们严格要求;娇气的孩子,我创造机会磨炼他们的意志;学习吃力的孩子,我利用课余时间帮他们迎头赶上。在家长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在我的心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我用一颗敏锐的心观察着,从点滴小事中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在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中尽量给每一个学生留出一方天空,让他们各尽所能,各显其长。我创造性地做好班级管理,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我的孩子;在孩子们的眼中,我是他们的另一个“妈妈”。每每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我“妈妈”时,我都会幸福地答应,因为这样的呼唤中包含了太多的信任。
望着“焦作市十佳班主任”“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文明教师”的证书,我由衷地感谢焦杨妈妈,感谢所有与我牵手同行的学生及家长,是他们的信任无形中“逼迫”我努力地成长!
因希望,不满足
“老师,您长大想做什么?”这是俊俊问我的话。
那天,俊俊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老师,我家有一本菜谱,我带给您看看吧?”
菜谱?不大感兴趣。我笑着告诉俊俊:“不用了,谢谢你!”
“老师,您不想炒出很好吃的菜吗?您不想当厨师吗?您长大想做什么?”俊俊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呵呵,我长大想做什么?我还没长大吗?我的职业还需要改变吗?我问他:“我做老师不好吗?”
“好是好,但是你不想做厨师吗?你如果能炒出很好吃的菜多好呀!”俊俊一脸真诚地说。
我为什么一定要炒出很好吃的菜?我为什么一定要做厨师?我不能炒出很好吃的菜就不能做好老师吗?我哑然失笑。
哦!我恍然大悟:他是希望我能接受他推荐的书,希望我能像他的妈妈一样做出一手好菜。嗨!我辜负了孩子的一片心意。
“嗯,当厨师?不错的建议!能把你的书借给我看看吗?”
“好!我明天一定给您带来!”俊俊笑着离开了。
望着他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在孩子的心中,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无所不能。我虽然做不到,但是如果能广泛涉猎,获取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体验,我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作为老师,我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啊!
——选自王文霞《十年教育日记》
为了成为俊俊同学心目中的“完美”老师,我逼着自己阅读更多的书籍。读教育专著,读教学杂志,读文学作品,读人物传记,读历史、地理,读自然、科学,读孩子们爱看的儿童小说、绘本故事……有时是厚厚的一本书,有时是豆腐块般的短文,有时是高深的哲理性文章,有时是浅显易懂的儿童歌谣。我希望读书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希望读书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感知、感悟,被感染、感召。如果学生在听完我的课后,能怀着强烈的愿望想去读一读我顺便提到的那本书,我一定会很开心的。
为了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完美”老师,我这个懒散的人逼着自己丰富阅历,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我总要提醒自己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多品味,用心做好每件事,用心体会每个过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当我列举出更多的例子令学生心服口服时,我告诉他们,因为我用心观察了;指导学生写作时,当我的下水文令学生啧啧称赞时,我告诉他们,因为我用心感受了;当我把自己厚厚的一摞教育日记本展示给学生看时,面对他们的惊叹,我自豪地说:“因为我用心积累了。”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有了书本知识以外的更多积淀,教育教学也因此具有了说服力和感召力。
为了成为所有学生心目中的“完美”老师,我很乐意地“逼”着自己保持一颗童心。闲暇时我会看看孩子们爱看的电视节目,玩电脑时我会玩玩孩子们爱玩的电子游戏。课间时,只要不忙碌,我总会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聊天,偶尔露两手本领,适时插播自己的见闻。共同的话题使得我和学生的关系始终亲密,在“亲其师,信其道”的融融氛围中,我陪着他们快乐成长。
感谢这些年来“逼”我成长的领导、老师、学生、家长!是他们的“逼迫”将我的惰性逼走,虽然我依旧平凡,但我不再平庸。感谢他们将我的勇气、智慧、潜力、自信“逼”出,虽然有过痛苦,但收获更多的是快乐与幸福。在“逼迫”中,追求卓越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今后的日子,我会携手和我结缘的孩子们继续大步前行,积极地面对困难,乐观地面对生活,活出人生的意义,活出人生的精彩!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