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校园 优雅成长
2016-09-21杜焕云
杜焕云
“树课程”研发背景介绍
焦作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优美教育特色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共3万多平方米,已绿化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先后种植了百余种花草树木。一进校园,满目葱绿,随处可见一棵棵茁壮挺拔的树木。漫步在美丽优雅的校园里,细细地观赏,你会发现除了常见的杨树、柳树、松树、梧桐树之外,还有许多不常见的树种——皂荚树、杜仲树、楸树、朴树、流苏树、菩提树等,“树”成了焦作市实验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内72棵见证学校历史的参天古老的大树和682棵种类丰富、生机勃勃的小树,给学校带来了优美的环境。整个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树”通常是自然、绿色、生命、向上、坚定、坚强、希望的象征。为了充分利用树资源,挖掘树文化,发挥树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我们自主创新,大胆探索,研发了独具特色的《树课程》。旨在以“树”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辨别能力、绘画能力、设计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综合能力。
为了实施《树课程》,学校制订出一系列的实施方案。一是认班树:每班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到校园里选择一种树作为本班的班树;二是取班名:每班根据本班所认养的树,结合树的本名及班级风格确定本班的班名,如:槐荫故事班、皂角串串班、银杏白果班、参天白杨班、墨梅点点班等;三是写班名:将本班的班名制作好悬挂在教室前,撰写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和凳子上;四是研究班树: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制订出各学科《树课程》教学目标,每月上一次班树课,开展与班树有关的学习与研究。为了保证《树课程》的开展,我们还在课程计划上大胆创新。1~6年级各学科每学期安排2个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每学期末组织各班将各学科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评比总结,毕业时将树文化课程的研究资料进行汇编成册。
如何使《树课程》与学科、活动课程有机整合,学科教育与学生活动有机整合,我们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下面就以一节《树课程》的教学设计来展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梅花的生长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梅花的品质,从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梅花的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设计理念】
本设计将“认识梅花、感悟梅花的精神品质”作为教学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学思想。
1.将绘画引入课堂,借助画画,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2.将音乐引入课堂,借助音乐,抒发对梅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有关梅花的其他诗词。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与梅花相关的文章和举办梅花的诗词朗诵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梅花,感知外在美
课前准备:
1.仔细观察校园里梅园的
梅花,了解梅花的形状、颜色、香味、种类。
2.邀请美术老师指导孩子
们画一幅梅花图。
3.让学生为自己的图配上
一段文字,记录观察所得。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思维的触角,对于孩子来说,良好的观察能力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观察活动之前做了细致具体的指导,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使观察更仔细、认真。通过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对梅花的外在美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吟诵梅花,品悟内在美
1.配乐欣赏,激趣导入。
(1)展示几幅学生画的梅
花作品。
(2)欣赏古今画家不同画
风的梅花作品。
导语:刚才我们欣赏了千姿百态的梅花,感受到了艺术家对梅花的钟爱有加。自古以来,梅花就是文人墨客吟咏不绝的主题。在我们的校本课程《古诗词300首》中就有许多描写梅花的诗句,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2.课件出示多首古诗,学生吟诵。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早梅》
宋·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
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
依然新白抱新红。
3.试学一:
根据以上的诗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
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4.引导学生总结梅花这一千古以来人们反复赞颂的形象的特点。
(凌寒开放、坚贞不屈、美丽孤独,等等。)
5.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诵。
【设计意图: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对学生搜集和积累的古诗词进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读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教学时要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梅花精神的感悟。】
三、赏析梅花,感受语言美
过渡语: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不同诗人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也各具其趣。
1.课件出示毛泽东和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男生齐读毛泽东的词,女生齐读陆游的词。
2.试学二:
(1)两首咏梅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试着概括一下。
(2)请分别用一段话,说说两首咏梅词中梅的形象。
3.小组探究,展示结果,师点评。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上阕:梅花凌寒开放
下阙:梅花品格高洁
生:狂风怒号,白雪皑皑,悬崖万丈,数九寒天,是你,用那点点红花点燃了人们心头对春的希望。迎春黄了,桃花红了,山花烂漫,万紫千红。你呢?早已成了心痛的落红。可是,我却在你的脸上看到了世间最欣慰、最美丽的笑容。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上阕:梅花处境艰难
下阙:托梅言清高志
生:黄昏,驿外,断桥,风雨,那枝孤独的梅花默默绽放。伴随她的只有群芳的忌妒,她无意与她们争宠,但是在自己凋谢飘零、被碾成尘土时,也不忘“流清气满乾坤”。
4.导学。
(1)设疑激趣:两位不同时代的诗人都选梅作为咏叹的对象,而毛泽东又是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反其意用之。这就意味着两首词在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着相同,又有其各自的不同。请四人一组结合课前收集的历史背景,仔细品析。
(2)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教师随机讲析。
相同点:
ɑ.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b.都表现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c.都赞颂了梅花的高尚品
格。
d.两位作者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
ɑ.梅花的处境不同。
毛泽东所咏叹的梅花开在百丈寒冰堆积的悬崖上。
陆游所咏叹的梅花开在荒凉冷落的“驿外断桥边”。
b.梅花的形象不同。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何等的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陆游笔下的梅花却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
c.梅花的追求不同。
毛泽东的追求是以革命家的乐观精神,将自己融入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
陆游的追求是独善其身,却始终无法忘怀内心的伤痛。
d.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不一样。
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陆游的词感情基调低沉、孤傲。
小结: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对象,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诗人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有所不同,这也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标中多处提到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现都应该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通过对两首词的对比赏析,意在鼓励学生探究发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歌唱梅花,抒发爱梅情
活学一:
1.邀请音乐教师教学生学唱《红梅赞》《梅花》等歌颂梅花的歌曲。
2.尝试根据音乐,自己改编歌词或者编排一段展现梅花的树操。
【设计意图:学生在欣赏了梅花的外在美、品悟了梅花的内在美后,对梅花会产生深深的喜爱之情。通过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借助歌唱、舞蹈来抒发自己内心积蓄的情感。这样既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活跃了气氛,又增进了学生对梅花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活学二:
1.课后学生积极准备,参与歌颂梅花的诗词朗诵会。
2.阅读有关梅花的文章。
【设计意图:一节“树课程”只是学生对自己的班树认识过程的一次展示,学生对树的观察和了解是不会停止的。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继续通过各
种形式,加深对班树的研究和
探索。
一棵树将伴随孩子们六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观察树、欣赏树、浇灌树、养护树,阅读描写树的文章,讲关于树的故事,算一算树的生长,唱一唱自编的树歌,跳树操,做树叶画,研究树的生长习性。为了激发学生对树的认识和了解,展示学生每一年中关于树的观察和收获,我们每年的9月份都要进行《树课程》汇报与展示课比赛。每个班的各科教师(至少四科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班的班树,再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设计几分钟的教学环节,然后几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共同完成一节多学科整合的《树课程》的教学内容。《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犹如漫步在优雅的绿色环境里,在优美环境中学习的孩子们就像一棵棵小树一样优美地成长、成熟、成功,成就自己的优美人生。】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