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2016-09-21冯红高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8期
关键词:古诗文文字教学方式

冯红高

【摘 要】

学好语文不仅是对学习其他学科文字理解的基础,更是以后工作生活,社会交流的凭借,古语告诉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对于语文学习的日积月累,更是个人气质修养重要体现。初中阶段是建立个人完整认知、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同的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而现有的语文教学方式无论是在应试教学的传统大纲切入点上,还是平时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对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教学反馈成果上值得推敲的环节。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方法

学习语文,初中阶段是文字理解能力培养的固本培元阶段。所以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文字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弱休戚相关,教师在完善教学模式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学生能力素质的真正提高。针对语文教学之中出现的积累性遗留问题,可以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也更应该在教学目的上做些与时俱进的新思维与旧观点的论证,讲教学有效性,是不能脱离教学的真正目的来片面追求高效的。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许多初中院校还停留在墨守成规、死记硬背题目答案的小圈里,这样的教学方式表面上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上来看很有成效,但实则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对文字认知、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更在萌芽时期就断送了部分学生写出标新立异的好文章的未来。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甚至要求学生在解答阅读题的时候,一字不差,这岂不是本末倒置,禁锢思想,直接导致了学生以后学习的能力长期停留于初级水平。

这样的教学方式诚然是不可取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幼年学习文章的时候,便有过“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的言辞,可见任何时期都存在着新思想与旧观念的碰撞,那篇文章的私塾先生也有这样的论断:“你们长大了自然会懂得你们所背诵的诗文的涵义。”这何曾不是对于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讨论反思?把今天就能懂得的道理放在长大以后去懂得,教学有效性不可谓不低[1]。

如今,是新时代,现代人不能在文化传承上停滞不前,更不能在教育思想上延习百年以前的封建传统诟病。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学以致用。背诵不失为一个学习的好方法,但如果只有背诵,那么人便成了背诵机器,鹦鹉学舌一般的机械化习惯性动作,再无其他。如果说教学目的仅仅是养成下意识背诵的好习惯,却没有塑造培养出学生思想的主心骨,那么这样的目的有有什么有效性教学可言?因此,教学目的应当直截了当,深入明确——能力。

二、注重相关能力培养,促进有效性

语文能力,涵盖了太多的方面,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古诗文掌握量泛泛。逐一去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也不是一个有效的、可行性强的方法。所以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方面开展教育工作,阅读、写作的速度快慢决定了学习效率,而对古诗文、名家名篇的掌握程度决定了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背诵是知识储备的过程,阅读题的答案可以算在知识储备范畴,但学习效率低下,如果理论思维能力足够强,那么背诵答案就毫无意义。多去阅读好的文章配合老师的提问,会有效培养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传统写作教学上,很多教师喜欢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式、手法公式化,但这是一种效率低下并且没有拔高率的教学方式,我们不妨在讲解名家文章的时候着重讲讲写作手法运用的好处。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维,其教学有效性远远强于“写作公式”[2]。

引章据典是文章的亮点,更是议论文中观点阐述的佐证,阅读量是培养此项能力的关键,大量的阅读也在写作能力提高的同时带动了阅读速度,以及文字理解的能力和效率,这样的语文教学在于把握重点,各方面能力实则找好突破点一通百通。相关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的便是学生的语文总体成绩,语言类学科本身就重在积累这样的能力水平,积累需要过程,但如此教学方式一劳永逸。

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强化

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情况有所不同,在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是个别学生的薄弱环节,掌握学生对知识了解的实时动态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参照。

通过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互通有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以在师生互相交流的同时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教学侧重点,以指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案[3]。

课堂上,教师授课以后的提问是检查教育成果的良好契机,不但能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现场纠正学生回答中的欠缺,更能在此过程中让其他同学也去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妥当,文字认知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针对问题的强化才会使教学更加快捷有效。

【结 语】

条条大路通罗马,关于教学有效性的讨论远不止于此,只有切合实际的方法才是最管用的。在语文教学方面,教育者首先要明辨它与其他学科的本质性区别,语文学科的诸多概念里面也不乏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但即便是这样,它与其他科学学科也是不同的,因为语言类学科就没有绝对的概念。只有多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去想这么做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式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多做这这些探讨,才会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碧金.关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5(31)

【2】谢晓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1)

【3】王晓田.关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教育界,2015(14)

猜你喜欢

古诗文文字教学方式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梦中的文字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