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书院的期许
——文礼书院印象记

2016-09-21杨军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读经书院教育

本刊记者_杨军

千年书院的期许
——文礼书院印象记

本刊记者_杨军

决定做文礼书院的选题,起源于一篇微信热传的作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是文礼书院学生侯信佑在15岁写下的。她今年18岁。在作文中,她写道:这篇文章写给自己,已立志的自己。

在文礼书院网站卷首上写着:文礼书院之使命,培育担当天下大任之文化大才。何谓大才?有机构对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据网易教育)。何谓顶尖人才,或许近乎苛责,但现行教育体制对人才的束缚已成公认的事实。

读经教育近20年,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极速发展的20年。面对教育困境,各种思想百家争鸣;但对自五四以后断裂近百年的传统文化以及强势的西方文化输入,如何在教育上融和会通,却少有人用力。而这正是现代新儒家提出的三大志业之一:开出学统。开出学统,不仅意味着从小学到大学这个经典教育体系的恢复,而其发用还在于继承道统和完成政统。

对王财贵,这就是文礼书院,一个期许坐镇千年的书院。

泰顺有个竹里

若没有文礼书院,恐怕中国不会有几人知道浙江泰顺有个竹里乡。

三月乍暖还寒,记者一行就赶往温州,睡着大巴到了泰顺。在汽车站,蔡孟曹和净小芳两位老师接着,告诉我们,从这里到竹里还有20分钟车程。我们已过了十多条隧道,他们将带我们穿过最后一条,2500米。

这个距离不短,也不长。记者这才意识到,这个东南沿海小镇离那个繁华的温州如此遥远。穿过那条隧道,竟依稀让人有些误入桃花源的错觉。但进到乡镇,又是别样景致,只见远处丘峦重叠、云雾缭绕,四下绿树成荫,农田环绕,屋舍错落有致。还有一番传统中国乡村的清明景象。

三月的乡村自然、娴静。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扩张,如今这样的地方已很少见。即使在竹里,大多青壮年也早外出务工,平日少见热闹。

倒是书院的到来,为这里平添了几分喜气。刚进乡镇时,就老远瞧见当地政府宣传书院的横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现今如此招摇又寂寥地挂在这里,让人不免亲切又唏嘘。

因为书院建设尚在筹划,乡政府还特地空出原来的文化礼堂供书院师生暂居。礼堂旁边,还有原来老乡校的遗址。人口减少,撤点并校,乡里学校早已迁往临镇。

竹里畲乡,3000多人口,一半是畲族。每年三月三“乌饭节”也在礼堂和学校广场举行。乌饭节,传说是纪念畲族英雄雷万兴,实则根源自汉地上巳节。只是汉地的上巳,如今已并入清明,逐渐被人遗忘。

上巳祓禊、踏青,在《论语》和《兰亭集序》里都有记载。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这回事。

中国乡村,曾是中国教育最核心的文化系统、教育系统。过去的乡绅和后来的乡村教师,不仅为人师表,也身承礼仪、教养和风俗的文明示范。书院到来,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

在书院采访的三天,记者和一些乡民聊天,对于书院假期开办的读经学堂,大部分村民都表示感兴趣。在书院旁边的居民楼上,每天上午都能听见有孩子在咿咿呀呀念《大学》。

询问小卖部邻居,说是书院厨师的孩子,因为患唐氏综合症,现在尝试以读经教他说话。好玩的小卖部店主,受了感染,最近也开始有空翻翻《学庸论语》。

但对大部分村民而言,送不送孩子进书院,学费和未来仍是主要担心的问题。

蔡孟曹老师告诉记者,对于这个滋养书院文化的乡村,书院还有着更大的设想。

书院之重任

2015年3月1日,经过七年寻址,暂居北京三年的文礼书院终于入驻竹里乡。而这一刻,王财贵教授至少已等了近20年。

这20年,他从台湾到大陆推广儿童读经,几经波折,影响遍及各地。“小朋友,跟我念”的六字箴言在教育界更是家喻户晓,引发激烈争议。但是,随着孩子成长,读经教育的延续问题日益凸显。

这次到书院采访,和一些学生聊起早期的同学,因为读完经别无进路而回归体制学校和社会的占了大部分。尤其是发现他们回归社会后,因为没有解经阶段,对经典缺乏应用能力,还不免惋惜。

传统经典教育,从小学至大学,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官学,最典型即私塾和书院。

古代私塾遍及乡村,书院也常建于乡野山林,一个初衷即是应对官学(公办学校)的废坏。兴办书院,一方面是为科举储备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辟地研究学问,启迪民智。宋代儒学中兴,书院林立,同时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以至明清两代南方宗族自治强盛、乡贤发达,是为根源。

而对王财贵,他面临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读经教育推广近20年,也是中国经济极速发展的20年。面对应试教育、教育产业化困境,各种思想百家争鸣;但对自五四以后断裂近百年的传统文化及强势西方文化输入,以及和社会改革的关系,如何在教育上融和会通,却少有人用力。

大陆重建书院,有赖于二十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加之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书院前后复兴了近万所。有名副其实的传统书院修缮作文博,也有挂书院牌子的学堂或学术机构。但要白手起家,在乡野深山建一所会通中西文化的书院,文礼书院可能还是第一个。

实际上,复兴书院,早在1994年,差不多和王财贵在台湾办读经学堂同时,作为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的蒋庆也开始做尝试。此即贵州的阳明精舍。这是一所完全依古人理想讲道论学的书院,地址正在当年王阳明悟道的山上。

思索多年,王财贵仔细对比了这几种现代书院模式,都和理想差距太远。他还记得有次去阳明精舍拜访蒋庆,只见蒋庆一人独住,异常冷清。由于经费缺乏,这样的书院只能成为私人讲学论道的场所。

“因为要依照古代书院理想,一个书院最主要的灵魂就是山长,院长。这个院长本身不仅有学问而且有道。他有一个讲学宗旨,在书院这个地方接引四方学者,他要培养下一代读书人。”王财贵对记者说。

在他的设想中,一所现代书院应该是足以担当文化复兴之重任,同时容纳几千人的道场。

而这正是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诸先生一系现代新儒家提出的文化复兴三大志业之一:开出学统。开出学统,意味学问代代相传。而让人不安的是,现在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能传承学问的新一代人。

开出学统,不仅意味着从小学到大学这个经典教育体系的恢复,而其发用还在于继承道统和完成政统。正如北宋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文礼书院网站卷首上写着:培育担当天下大任之文化大才。何谓大才,早已习惯现代化职业化教育的今天,人们可能已很难理解。有机构对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据网易教育)。顶尖人才,或许近乎苛责,但现行教育体制对人才的束缚已成公认的事实。

从儿童读经开始培养读书种子,在王财贵的规划里,十年读经(3-13岁)、十年解经(13-23岁)、十年访学论道(23-33岁)的路径早已成型,但是,要真正落实到具体的道场却非藉一人之力可为。

一块坐镇千年的地

最后找到泰顺竹里乡也许是冥冥中的必然。

蔡孟曹刚过不惑之年。2004年,他因感体制教育之弊,从学校辞职,在著名的深圳梧桐山办了一所名为“梧桐书院”的私塾。那时,他对书院私塾之分还完全没概念。

深圳梧桐山在读经界出了名,直到近年来还一直是媒体跟踪挖苦的对象。

经历系列读经争论风波后,蔡孟曹曾有一段时间疑虑。他准备做十年读经,但孩子读完经怎么办?他想,这只能交给社会思考。2008年,遇到王财贵教授,一次晤谈,王教授说,十年读经之后还有十年解经。随后,王财贵和盘托出了自己创办书院的设想。“要找一块坐镇千年的地,能够不被世俗繁华干扰的地方。”这所书院,正是为十年读经的孩子做学问的延续。一句话给他点醒了方向。

“我可以抽身出来,为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随后,他将深圳的学堂交由弟弟打理,开始跟随先生走南闯北。“那时力所能及的事可能就是拿包。”蔡孟曹跟记者开玩笑道。也因此,他还得了个“包工”“包工头”(有时大概还要帮同行拿包的人拿包)的绰号。

包工头最大的使命还是在全国各地找地。“那几年,只要出远门,一定是为了找地。”

“这个东西没具象,也不能做一个模型。我们甚至不知道天地间有没有这么一块地。我们只知道是一块绝妙之地。”蔡孟曹对记者说。也有人向他们推荐,甚至还有已经建好的现成书院,但先生都不心契,一定要做一番儒家在这个时代真正应承担的事功。

“该开发的都开发完了,没开发的路都找不见。当时很多人都说,不要找了,难。但先生一直坚信,一定有这样一块地。”经常找地,都要随身带着柴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蔡孟曹还记得有次在某处山上看地,十来个人,半路车抛锚,最后只好徒步,走到最后,只剩他和先生两人,不由相视而笑。

从最开始盲目寻找,到最后利用谷歌地图检索地形,正是在这种漫长的寻找过程中,书院基址的细节渐渐成型。既要开阔,又在群山环抱之中。开阔,所以藏风,环抱,所以聚气。这是传统风水学的原理。

“有些地方开阔,风景秀丽,但山势陡峭,惊险。有些地方聚气,又太小,建寺庙道观可以,个人清修可以,但是要容纳几千人讲学论道不容易。”说这番话时,我们正坐在书院暂驻地二楼一个小房间。从窗户望去,正对书院基址西南面的双驼峰。

找地7年,蔡孟曹粗略算过,他们前前后后一共看过81块地,这是最后一块。八十一,是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劫数。他们走过了中国华中华南地区所有省份。

来之前,看去年网上书院开学报道,当天下雨,临到典礼时停了,山上现出彩虹。似乎正应了《太上感应篇》那句话:人发善愿,天必从之。

此心聊与此山盟

第二天随蔡老师上山,临行时告诉王财贵教授,不意他兴致勃勃,定要陪同。蔡孟曹就笑,他不知已看了多少回,每次只要有人去,他就一定跟去。

这一年来,对书院的规划图,他几乎每天还会在脑子里过上数遍。

在更细节的规划里,围绕书院方圆20公里,以后都将做成生态旅游区乃至文化小镇。按照规划,书院除了在中轴建设北院、南院、孔庙,还将建设东方文化研究中心、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中草药基地、礼仪研究中心、酿酒坊甚至豆腐乳作坊等。此外,还有文礼国际读经学校、文礼学堂等。前者即将于今年四月正式开学招生。后者作为员工子弟学校,此后也逐步向本地学生开放。

山水奇观,人文胜地,两相映照。参学者可以览胜,览胜者可以参学。这山上还将遍布自然农法实验区、苗圃、花圃。甚至还有更细节的想法,即雇当地农民参与自然农法种植,以此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这就是文章开头蔡孟曹说的对乡村建设更大的想法。

王财贵说,做书院他更想做的是一种典范。对传统文化教育,现在一直有两种不同提法,一是国学教育,一是读经教育。两者的本质在于,前者复兴正是依赖于后者。无论艺术、国粹还是中医等,最终都归本于经典。学问有体有用,本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

蔡孟曹:据书院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为草创中的文礼书院秘书长。

上山当天,我们正好遇到即将在这里建中医馆的张医师。医师师从古中医派李可先生。正如中医传承乏人一般,这可能是目前许多传统文化复兴面临的最大困难。古者医理通易理,实则和教育本身也相通。2015年8月号,本刊做《医教中国》,即采访了四川双流的传统文化研习中心。现在中医复兴的一大流派火神派正是出自儒门槐轩学派。

蔡孟曹和张医师五年前一见如故。那时,张医师怀抱壮志,正要做医学馆。不料被蔡老师说动,最后也办起了私塾兼医学馆。带着孩子一边读经,一边学习中医、种草药,这两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听说王教授讲儿童嗅觉和味觉开发,这正好是中医长项。

风水之说,看似玄,实则本一阴阳之理。《黄帝内经》言:天赋气,地赋行。人禀天地中气而生,传统中国人讲究阴阳和合,实则讲养生,讲礼。现代城市建筑多怪形、高楼、超大小区,工业区生活区混乱,诸多疾病由此而生。后来和学生聊起在北京书院读书那段经历,至今对噪音、雾霾记忆深刻。

这也是王财贵坚持要将书院建到乡村荒野,避地繁华的原因之一。王教授说,做书院是做典范。书院回归乡村,不止是传承,更重要是对时代的观照。礼失求诸野;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可能还包含这层意思。

刚到泰顺时,过了隧道不久,蔡孟曹将车停下,指着远处一座尖山对记者说,那山背后就是书院的地了。彼时云雾缭绕,那山却分明立在那里,像极了甲骨文的“山”字。这座山正是书院基址正南面的山。

第二天再上山看山,不管之前多疲惫或多思虑,见了这山水,也全消了。古人讲山水养人浩然之气,诚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未来书院规划中,书院北院的山峰即取名仁山,山下湖泊,即名智水。一个美好的期许。

学生们还记得书院入驻典礼那天,同学向先生行跪拜礼后,主礼人请先生复坐,先生没有坐,而是跪坐着讲了半个小时话。先生希望他今后尽可能把时间省下来,多陪伴同学,尽他的一点本分。

文礼书院课程规划

甲、解经:就其所已熟诵之中文二十万字,逐字逐句,皆能默写,然后自行参考古来三至五种名家注解,自行解读,养成高度之中文能力与高度之中华文化识见。外文十万字,逐字逐句,皆能默写,然后自行从单字到单句,到整段整篇,一一解读之,从大量解读中领悟文法,养成高度之外文阅读能力,并对外族文化有根源上的领会。——完成此项作业约须二至三年。

乙、各种专学概览:涉览中外人文与科技各类专学,如中西方哲学、史学、文学、美学、科学、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艺术等之概论、导读及其历史。纵观天下学问之大略,以开拓胸襟。——此项作业约须一至二年。

丙、国学及西学名著研读:以中文读国学,以外文读西学。国学部分,参考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其中包括重要之群经、诸子、二十五史,及思想家文学家之合集专集,约两百部,选择其中一百部。西学部分,参考美国芝加哥大学贺钦斯校长所列之经典系列,依各人喜好,选择三十至五十部。每部皆作深入研读,笔记讨论,并写成心得报告。其他名著及一般杂书,亦鼓励多所涉猎,以广厚其学识,卓越其才华。——此项作业约须三至五年。

丁、新儒家论著研读:全面系统研读当代新儒家所有著作,主要包括:熊十力先生全集,马一浮先生全集,梁潄溟先生全集,唐君毅先生全集,徐复观先生全集,牟宗三先生全集,钱穆先生全集。——此项作业约须二至三年。

戊、贯通古今融会中西以成学:以数年博涉之基础,就个人性向及喜好,选一种或二种专学作广度及深度之研读,并向世界相关名家请益,培养思考与论难、消化与批判之能力,练习作出有本有源有创见有贡献之论述。——此项作业约须五至十年。

其它学习:

才艺:必习书法、古琴、养生医学。另可自选其它一至二种。皆延名师教授。

体育:必习中国内外家拳术、剑术、弓道,印度瑜珈。皆延名师教授。

礼仪:居家常礼及社交礼仪之研习。

习劳:除生活自理外,并参与环境维护及农作养殖等劳动。

猜你喜欢

读经书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朵云书院黄岩店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白鹿洞书院记
生查子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