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临床与CT分型对照研究
2016-09-21弥兴
弥兴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临床与CT分型对照研究
弥兴
目的:探讨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影像学分型与中医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5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以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分别进行CT影像学检查,并进行分型。结果:气滞血瘀型椎间盘突出的CT分型主要为外侧型突出型,硬膜囊以及神经根压迫移位。风寒湿滞型椎间盘突出的主要CT分型为中央型突出型,硬膜以及神经根压迫不明显。肝肾亏虚型椎间盘突出的主要CT分型为纤维环膨出,多伴发骨质增生。风寒湿滞型椎间盘突出的CT分型基本无差别。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临床分型与CT影像学分型存在相关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分型;CT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在腰腿痛临床患者中所占比例为25%~40%。由于腰椎间盘的各个部分,特别是髓核,存在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外力作用之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开,髓核组织突出后压迫脊神经根,从而产生的腰部疼痛等症状[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与治疗中,CT影像学扫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次临床研究通过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分型与CT分型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患者120例,均于2013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门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21~81岁,平均(32.5± 6.8)岁,CT扫描图像为腰5骶1(L5/S1)、腰4~5(L4/ 5)、腰3~4(L3/4)椎间盘共360组,对影像表现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腰痛、腿酸痛、腰部活动受限、下肢麻木、单侧或者双侧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28例,L4/5椎间盘突出61例、L3/4椎间盘突出31例。
1.2CT测量方法测量设备选择为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体位选择为仰卧位,受限在侧位定位扫描,每个椎间间隙平行扫描为4层。扫描范围为L3~S1。球罐旋转时间设定为每圈0.5秒,扫描探测器窗口设定为1.5mm×16mm。扫描参数设定为电压140kV。工作电流360mA,层厚设定为5mm。层间隔设定为5mm、窗宽设定为250~300Hu,床位设定为30Hu,显示模式为骨窗与软组织窗。
1.3分型标准中医临床分型标准选择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以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辨证分型,将证型分为血瘀型、寒湿型、湿热型、肝肾亏虚型。CT分型诊断标准以《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中的椎间盘分型与诊断要求进行分型[3],分为中央型突出型、外侧型突出型、旁中央型突出型、纤维环膨出型。
2 结果
2.1中医临床分型构成比患者椎间盘病变位置与临床分型,腰椎间盘证型分型构成比分比为血瘀型(35.83%)、寒湿型(26.67%)、肝肾亏虚型(19.17%)、湿热型(18.33%)。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椎间盘病变位置与临床分型的关系[例(%)]
2.2临床分型与CT分型的关系比较①气滞血瘀型患者43例均存在明显的外伤,CT表现分型为中央型突出12例,11例旁中央型突出,20例外侧型突出。其中5例纤维环膨出,9例椎间孔变窄,5例小关节增生错位。气滞血瘀型椎间盘突出的主要CT分型为外侧型突出型。②风寒湿滞型患者32例,CT表现分型为17例中央型突出,8例旁中央型突出,7例外侧型突出。其中24例椎体骨质增生,21例椎间隙狭窄,18例小关节增生肥大。风寒湿滞型椎间盘突出的主要CT分型为中央型突出型。③肝肾亏虚型患者23例,CT表现分型为7例中央型突出,8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外侧型突出。其中22例纤维环膨出,12例椎体骨质增生,11例椎间隙狭窄,13例小关节增生肥大。肝肾亏虚型椎间盘突出的主要CT分型为纤维环膨出型。④湿热痰滞型患者22例,CT表现分型为7例中央型突出,7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外侧型突出。其中6例纤维环膨出,6例髓核钙化,3例椎间孔变窄,3例小关节增生稳定丢失。湿热痰滞型椎间盘突出的CT分型基本无差别。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腿麻木以及疼痛、腰部活动功能受限以及行走困难。在20岁之后由于人的腰椎间盘会开始逐渐退化,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会从青年持续到老年,在青年到老年的人群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4]。在祖国医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腰腿痛”的范畴,而在临床治疗中也存在典型的辨证分型,属于骨外科的常见疾病。在临床诊断中CT影像学扫描技术已经取代椎管造影术以及X射线平片扫描,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方法[5]。本次临床研究选择的临床分型标准为94年版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舌苔表现以及脉象分为四个类型,分别为气滞血瘀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以及肝肾亏虚型。
气滞血瘀型患者大多是外伤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的青壮年患者,疼痛有明确的位置,首先为腰部,之后呈放射状扩散到下肢。表明外伤为致病的根本因素,外伤引发了经脉破损,气血离开了经脉的固有通路,淤血散布到脊椎中,气滞血瘀而阻滞经络,使其运行不能通畅[6]。而这一机制对应的现代医学理论就是腰椎的力学结构无法平衡,稳定性较差。CT扫描可以发现这一类型的患者椎间盘向两侧突出,程度较为严重,硬膜囊与神经根可能受到压迫并改变位置。
风寒湿滞型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的外伤,而大多为慢性劳损所致,病程较长。在中医病理中属于寒气较胜,阴气强盛而阳气虚弱,表现为腰椎以及腿部受冷则疼痛较为严重,转侧较为困难,静卧在床也无法缓解疼痛,在阴雨天以及受寒后病症加重,肢体温度较低,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濡缓或沉紧[7]。CT影像学图像中椎间盘大多表现为中央型,而硬膜与神经根压迫情况则较为轻微。
湿热痰滞型患者多数也不存在明显的外伤,主要的表现为平时脾胃虚弱,存在明显的腰痛,腿脚无力,疼痛的位置大多感觉到热,在阴雨天或者遇到热气后疼痛绝,在活动之后痛感可以缓解,不喜较热的环境且容易口渴,小便时间较短且颜色发红[8]。CT影像学分型中各个类型均有,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多伴随髓核钙化、椎间孔变窄、小关节增生、纤维环膨出等。
肝肾亏虚型患者的年龄较大,由于肾气亏损,容易外感入邪,在外伤后也容易发病。在重理论中肝肾之气尤为重要,能够影响到脊椎与肌肉筋脉的强度、筋骨耐力、抵御外邪能力等。所以肝肾亏虚型患者大多存在腰酸痛、腿脚无力的症状,在劳累之后症状加剧,而静卧则可以有效缓解病痛[9]。阳虚的患者面色发白,手脚的温度较低,不愿说话且底气不足,腰部与腿部发凉,可能伴随有早泄、阳痿、妇女带下清稀等。CT影像学图像中的主要特点为椎间盘环膨出,多数患者存在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小关节增生等情况。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医临床分型在CT影像学的表现中存在较为典型的特征,与CT临床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依据CT分型结合中医辨证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1]岳寿伟,袁璐,吴宗耀,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症状体征调查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5):284-28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3]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07-210.
[4]孙正明,凌鸣,常彦海,等.北方五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危险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1):2488-2491.
[5]刘吉良.X线结合CT扫描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5):69-69.
[6]杨爱国,高建成,王东,等.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12):1-2,3.
[7]张晓东.中医特色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7):149-151.
[8]罗换新,赵学文,王长安,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与MRI参数的对应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3):237-239.
[9]王凌云.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6):17-18.
A
1004-2725(2016)07-0506-03
745200甘肃 庆阳,宁县中医医院CT室
作者:弥兴,E-mail:gansumixing6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