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治理、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
2016-09-21刘嫦郭颖颖李丽丹
刘嫦 郭颖颖 李丽丹
董事会治理、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
刘嫦郭颖颖李丽丹
本文以2007—201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系统考察了董事会治理和盈余管理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公司应计盈余管理显著弱化了企业的费用粘性;良好的董事会治理机制则有助于遏制管理层基于盈余管理目的的成本管理行为,进而提高了企业的费用粘性;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的费用粘性仅仅体现在国有企业中,且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基于自身的增长目标和政治目标通过操控费用支出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更为凸显;企业相对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盈利增长压力强化了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下的费用粘性。
董事会治理盈余管理费用粘性
一、引言
作为新兴加转轨发展阶段的中国,我国独特的转型经济环境与公司治理结构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西方发达国家迥异不同(张菊香,2007)。相对于西方国家出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安排(管理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及资本市场动机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的资本市场动机则更为明显。主要目的则在于规避证监会的强制性监管政策,如实现IPO、增发配股、扭亏为盈避免退市等。此外,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一定程度上还能满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要求。我国正进入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相关准则的修订与细化仍处于动态调整阶段,加之时下还遭遇宏观经济增长整体下滑、产能过剩、国企改革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发展屏障(黄群慧,2014),企业管理层是否会为达到其预期的发展目标或政治目标,进而以职业判断为托词,通过对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选择而实施应计盈余管理,从而歪曲企业正常的成本性态表现进而导致企业费用粘性的发生?此为本文关注的第一个问题。
相对于经营环境及机构者持股、银行债务等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规范、制约和监督内部控制人行动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相一致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及外部监管成本,为外部投资者提供更多对公司管理层进行评估的机会,进而遏制公司管理层不当经营行为(如管理层自利、合谋及违反法律法规等)。作为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董事会结构及其治理效率直接影响着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并最终决定着公司价值及股东利益。目前尽管有大量文献也已证实董事会治理之于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的提升作用,但董事会治理能否起到规范管理层的成本管理行为,进而遏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目前尚不明晰。为此,本文进一步将董事会治理和盈余管理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下,重点关注董事会治理是否能有效遏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缓解因盈余管理而导致的费用粘性现象。
二、文献回顾
长久以来盈余管理作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点话题倍受关注。盈余管理又通常体现为应计和真实的盈余管理。尽管国内目前关于真实的盈余管理研究进行地如火如荼,但应计盈余管理模式因其操控便捷(往往只需在年底通过会计手段操控即可)进而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并为管理层所青睐(林永坚等,2013)。Pourliau(1993)率先发现新任的CEO会在接任当年及以后年度通过适当地调减调增应计项目或摊销项目以诋毁前任,从而达到证实其经营能力及其对公司的贡献强于前任的目的。而后大量学者发现公司对应计项目的操纵来粉饰其盈利在公司IPO、增发配股(Guenther,1994)及在SOX法案颁布之前广泛存在(Cohen、Dey and Lys,2008)。国内部分学者则结合我国制度背景从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IPO前夕,管理层为使公司能成功上市且有一较高的股票溢价将进行大量的应计盈余管理(张宗益,2003;蔡春等,2013;)。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还发现企业在增发配股(SEO)中(章卫东,2010)及后期经营退市制度出台前(谢柳芳等,2013)也进行着大量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类似的,戴德明(2005)和陆正飞(2007)也一致发现当企业面临退市压力时,会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进一步扭亏为盈。此外,诸多学者还发现国有企业管理层为完成其经营业绩(薄仙慧,2009;李增福等,2011)、微利上市公司为保其盈利、企业面临预期税率下降为合理避税以提高净利润时都会使公司更倾向于实施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江伟等(2015)结合我国2007年的新会计准则探究企业应计的盈余管理会对企业成本粘性产生相应的影响,且上述影响受企业管理层不同的调节目的而存在差异。
作为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董事会决策并监督着管理层的经营行为。现有文献基于董事会治理角度的视角,多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董事会领导结构及董事会会议强度等四个维度研究董事会治理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虽最新文献指出公司董事会监督治理功能的作用甚微,更多地起到咨询作用。但前述文献大多基于独立董事视角,而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董事会治理是富有成效的,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司盈余管理、过度投资等非理性行为,进而提升股东价值。Chtourou et al. (2001) 、王立彦和刘军霞(2003)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Dunn(1987)研究表明独立董事能有效的提高董事会治理效率,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有利于董事会更好地监控管理层的经营行为。随着我国监管部门对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督查力度的加大,我国企业独立董事的执行效果也得到了较大提升(陈运森等,2011;宁向东等,2012)。在此基础上,万寿义等(2011)以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为样本从管理层自利行为和董事会治理的角度研究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自利行为和销管费用粘性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有效的董事会治理可以大大降低销管费用粘性水平。
由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应计盈余管理相关文献早已证实应计盈余管理广泛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是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我国经济政策频繁多变的现实背景更给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江伟等,2015),而成本费用粘性存在的相关检验及其动因解释也成为时下管理会计领域的热点话题。但公司盈余管理,尤其是广泛存在的应计盈余管理,是否影响着公司收入及费用,进而改变公司正常的费用粘性程度?作为内部治理机制核心的董事会治理,现有文献已对董事会特征各个单方面验证了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但其综合的治理能力是否能改善盈余质量,限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影响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的关系目前还尚不清楚,而这正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依据费用粘性动因解释观点,企业业务量下降时,管理层需要维持当前的既定资源并承担未最大化利用产能的经营成本及削减既定资源带来的调整成本(解雇员工发生的遣散费及新雇员工的培训费)之间进行权衡。当管理层认为业务量的下降是暂时的或者调整既定资源的成本很高时,管理层的理性选择是维持当前的既定资源并承担未最大化利用产能的经营成本,由此便产生成本费用的“粘性”特征。然而,上述研究并没有虑及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行为对费用粘性的可能影响。
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IPO、增发配股及避免亏损等,存在着利用会计政策、方法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实施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以提高企业利润来达到其目的。加之成本费用属于企业内部经营决策的结果,因其相对于其他财务信息更具隐蔽性和可调控性而被管理层广为青睐。于是,当企业收入出现下降时,在面临严格的以利润为核心的业绩监管制度和严格地以净利润作为上市公司经营好坏地评判指标下,公司管理层既有动机又有能力采取削减成本费用开支或延迟其费用的确认,进行短期能提升公司业绩的盈余管理行为。曹晓雪等(2009)的研究初步表明,为获得好的考核业绩,企业竭尽所能控制当期的成本费用支出,争取做到以最少的支出换取最大的收益。刘嫦等(2014)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为避免收入下降带来的盈余下滑,公司管理层倾向于削减费用开支,进而使得我国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与公司费用粘性呈现负相关关系。于是,为避免公司收入下降而可能导致的收益巨幅下滑,公司管理层往往会采取削减公司资源规模、控制费用开支等盈余管理行为,这使得公司成本费用的下降速度高于销售收入的下降幅度,进而呈现一种反“粘性”状态。此外,当企业管理层为避免公司收入下滑太过迅速,进而影响其预期的发展目标或政治目标时,公司亦可能采取激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提前确认收入的实现或递延当期摊销的费用等,进而虚增本期营业收入。于是,在本期收入虚增、成本费用控制的双重影响下,公司的费用粘性程度将有所降低。
有效的董事会治理机制是解决代理问题的一剂良药(Jensen and Meckling,1976),也是减少市场摩擦、缓解信息不对称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之一(Myers and Majluf,1984)。因此,董事会治理已成为各国治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公司经营决策机构,是股东会的常设权力机构,决定着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公司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弥补亏损方案等重大事项。因此,无论是为解脱董事的受托责任,还是为公正有效地考核公司总经理的绩效,董事会均有责任和义务对管理层的日常决策进行监督和审核。于是,当公司管理层出于特殊环境趋势的特定目的而采取激进的会计收入确认方法、大肆削减操控性可变成本等来实现公司绩效目标或其他特定目的时,有效的董事会治理机制能够监督和纠正管理层的违规行为,使企业的收入确认和成本费用开支决策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一定程度上能遏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降低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负向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有待检验假设:
为实现公司收入下滑时的盈余目标,公司盈余管理幅度与费用粘性负相关。良好的董事会治理机制有助于遏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弱化盈余管理对企业费用粘性的负向影响。
表1 董事会治理指数的载荷系数
四、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的衡量
国内目前具体衡量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模型及其替代变量层出不穷。但鉴于Dechow(1995)、Guay et al.(1996)研究指出,修正的Jones模型是衡量应计盈余管理最佳的模型。本文使用修正的Jones 模型来衡量应计盈余管理,公式如下:
表4 盈余管理及董事会治理对费用粘性的回归结果
表5 董事会治理、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的回归结果
模型(1)中,tAt是第t年的应计利润,tAt=NIt-CFOt(NIt是t年的净利润,CFOt是t年经营现金净流量);△Salest是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去t-1年主营业务收入;△RECt是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减去t-1年应收账款净额;PPEt是t年的固定资产净额。使用上述公式划分行业和年度进行OLS回归,取残差DA,作为企业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即为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
(二)公司董事会治理水平的衡量
参考张学勇和廖理(2010)等做法本文选取与董事会治理息息相关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次数、监事会次数及专业委员会个数等5个具体指标,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取第一大主成分得分为公司董事会治理水平(CCGI)。表1是公司董事会治理指数的载荷系数,系数的符号与理论预测符号基本吻合。此外,我们还按照整个样本董事会治理水平的年度中值把公司董事会治理水平分为较好董事会治理(High_CCGI)和较差董事会治理(Low_CCGI)两组。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设计
为研究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本文参考Anderson et al.(2003)的方法来识别费用粘性,其具体的模型为:
模型(2)中,ExpenseI,t代表第i家公司第t期的销售和管理费用之和(简称销管费用),Salesi,t代表第i家公司t期获得的销售收入,Deci,t是哑变量,当t期销售收入低于t-1期销售收入时取1,当t期销售收入高于t-1期销售收入时取0。由于虚拟变量Deci,t在销售收入增加时其值为0,这样对数线性模型在销售收入增加时含有虚拟变量的部分为0,从而β1度量了销管费用对销售收入增加的变化情况。如果传统的成本形态模型是有效的,即成本费用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同比例增减,则有β2=0。但如果销管费用存在粘性,则应有β1>(β1+β2),可以进一步推断β2<0 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并且β2越小,销管费用的粘性程度越大。
表6 产权性质、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的回归结果
表7 盈利增长压力、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的回归结果
为检验公司为迎合收益目标的有意识的盈余管理行为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我们借鉴了王明虎和席彦群(2011)、万寿义和王红军(2011)等做法。由模型(2)可知,费用粘性程度主要体现为系数β2的大小。如果费用粘性行为中包含公司盈余管理等在内的各种因素,则其主要体现在系数β3上,即β2=f(DAi,t,Controli,t)=k0+ k1×(DAi,t+∑Controli,t)。我们将上式带入模型(2),进而得到如下的检验模型(3):
模型(3)中,DAi,t为公司盈余操纵的代理变量。如果公司确实存在着削减公司资源规模、控制费用开支等有意识的盈余管理进而降低公司费用粘性的行为,则预期系数β3显著大于0,反之则显著小于0。此外,如果交叉项Deci,t×Ln(Salesi,t/ Salesi,t-1)×CCGIi,t系数β4显著为正,则表明公司的董事会治理水平越高,将还原费用粘性的真实状态。更进一步地,本文还将内部治理水平中值将内部治理水平划分为高低两组,以验证董事会治理水平的高低对管理层基于有意识的成本盈余管理行为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此外,还控制了可能影响费用粘性的其他变量:(1)自由现金流量变量,采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股利和利息的现金支付)/总资产比重予以衡量;(2)资本密集度变量(Rasset),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销售收入比重作为资本密集度的代理变量来予以控制;(3)管理层自利动机变量,采取通用的第一类代理冲突衡量指标“总资产周转率(tAt)”衡量管理层自利动机大小。
为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所有控制变量均经年度行业中值调整。上述模型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公司和年份。αi和ηt为公司固定效应和时间效应,εi,t为残差项。
五、检验结果与回归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12年度财务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并依据如下步骤进行样本筛选:(1)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2)剔除经营活动异常的公司(如St、*St等公司);(3)剔除主要变量缺失的公司;经过上述数据处理,我们共获得样本共计8680个。此外,为避免异常值的干扰,本文对主要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WINSOR处理。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计量软件为Stata12.0。
(二)描述性统计
表2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2007—2012年间收入变动率的均值为0.1367,中位数为0.1228,可见2007—2012年样本公司具有很高的成长性。销管费用变动率的中位数为0.1474,费用呈增长趋势。应计盈余管理DA的均值为0.0345,中位值为-0.0151,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较为普遍。从CCGI指标来看,极大值为5.5620,极小值为-1.6734,说明我国不同的上市公司样本中,其董事会治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三)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表3报告的回归结果是验证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存在性,由表可得,Deci,t×Ln(Salesi,t/ Salesi,t-1)的系数在管理费用(AC)和销管费用(tC)组中的系数分别为-0.271 和-0.193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则证明在销售收入下降的时,同期的管理费用和销管费用要少下降27.1% 和19.3%,即费用粘性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广泛存在。而销售费用不呈现粘性特征的可能解释在于公司的营销部门相对灵活,且当收入下降时,管理层处于自己薪酬稳定的考虑会挤压相对容易降低的成本诸如销售人员的工资及相关销售费用等。
在表3的基础上,剔除销售费用,在模型中纳入盈余管理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企业应计盈余管理(DA)与费用粘性的交乘项Deci,t×Ln(Salesi,t/ Salesi,t-1) ×DA的系数在管理费用和销管费用组中分别为0.147和0.131,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进而证实了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确实负向影响了费用粘性。即公司为了达到预期的收益目标或政治目标,存在着利用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操纵费用,进而使得公司费用粘性显著下降,呈现出反粘性的特征。我们进一步将董事会治理CCGI变量纳入模型中,结果发现Deci,t×Ln(Salesi,t/ Salesi,t-1)×CCGI的系数在管理费用和销管费用组中分别为-0.274(5%显著水平)和-0.217(10%显著水平),结果表明,公司的董事会治理水平越高,将还原企业真实的费用粘性的状态。
为进一步探究董事会治理对应计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关系的交互影响,将董事会治理及盈余管理的相关变量同时引入模型中,结果如表5所示,由回归结果易得,在董事会治理程度高的样本组中,应计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不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Deci,t×Ln(Salesi,t/ Salesi,t-1) ×DA的系数在管理费用及销管费用的样本组中均不显著),而在低董事会治理程度的样本组中,Deci,t×Ln(Salesi,t/ Salesi,t-1) ×DA的系数在AC和tC组中分别为0.152(5%的水平上显著)和0.125(10%的水平上显著),进而证实了本文的假设,董事会治理能有效遏制管理层基于盈余管理目的的成本管理行为,削弱了应计盈余管理的幅度,进而提高公司费用粘性。
(四)拓展性检验
1.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影响机制的检验:基于产权性质视角
由于国有企业薪酬管制的长期存在,寻找替代的薪酬机制将成为国企管理层的普遍选择(陈冬华等,2005)。因此,管理层通过在职消费等途径在获得私人收益的同时也强化了企业的费用粘性。因此,预期相对于民营企业,费用粘性更多地表现在国有企业中。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企业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企业管理层为满足自身增长目标,将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操控。尤其是基于我国特有的“政治锦标赛”下,国有企业的薪酬及晋升机会更多地与企业经营业绩相挂钩,因此,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为达到其预期的政治目标,在收入下降时为保其盈利的费用操纵行为将更为明显,因此,预期国有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操控费用致使的反粘性也将更为突出。由表6的回归结果得,Deci,t×Ln(Salesi,t/ Salesi,t-1)的系数只在AC和tC的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为负(系数分别为-0.418和-0.32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在民营企业中不显著。由表6AC组中Deci,t×Ln(Salesi,t/ Salesi,t-1) ×DA的系数可得,其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样本中的系数分别为0.209(5%的显著性水平)和0.128 (10%的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通过操控费用来满足其预期的收入目标进而实现其政治目标的行为更为明显,导致其费用存现出明显的“反粘性”特征。
2.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影响机制的检验:基于盈利压力视角
为进一步溯清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最为本质的影响,即企业相对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盈利增长压力。本文设置利润总额年度行业的均值,将低于利润总额低于年度行业均值的样本组定义为企业具有增长压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在面临收入下降时期,为满足其预期的增长目标,将更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进而导致其费用呈现“反粘性”的特征。如表7所示,Deci,t×Ln(Salesi,t/ Salesi,t-1) ×DA的系数只在Low-Profit组中显著为正(AC和tC组中其系数分别为0.144 和0.13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结果表明,具有盈利增长压力的企业为保其盈利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进行了更多的盈余操控行为进而歪曲了企业真实的费用支出导致费用呈现反粘性的特征。
(五)稳健性检验
本文还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
1.进一步采取了拓展的Jones模型和行业模式来衡量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研究结论稳健。
2.在考察董事会治理对盈余管理与费用粘性影响时,进一步在分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引入交叉变量的方式,结果不变。
3.按分组变量的均值或中值(年度均值或中值)分组的结果与前述结论一致。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2007—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研究公司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和董事会治理机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费用粘性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广泛存在且主要体现在管理费用上,由于我国相对弱化滞后的治理环境,加之时下经济中低速增长引致的增长压力导致公司管理层具有强烈的动机进行成本管理(应计盈余管理),进而降低了企业的费用粘性;(2)随着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董事会治理发挥了突出作用,缓解了管理层的上述盈余管理动机从而调增了企业费用粘性,还原了企业真实的成本状态;(3)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的费用粘性仅仅体现在国有企业中,且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基于自身的增长目标和政治目标通过操控费用支出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更为突出;(4)企业相对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盈利增长压力是致使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调节费用粘性的关键所在。
本文的政策启示主要有:第一,在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考核和人事任命制度下,以利润为基础的考核体系以及建立在该体系基础上的国有企业管理任命制度已经对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进一步扭曲了企业费用粘性的真实特征。因此,尽快完善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制是我国微观企业改革(尤其是时下进行的国企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本文发现董事会治理有助于降低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强化我国企业董事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董事会治理功能也是我国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进而有效遏制管理层选择性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菊香. 基于动机视角的盈余管理文献综述.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
2.刘浩,唐松,楼俊. 独立董事:监督还是咨询?—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信贷融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12(1)
3.孙铮,刘浩. 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经济研究.2004(12)
4.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 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3(1)
5.Cohen, D, A., Dey, A., Lys, t, Z.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3): 757-787.
6.章卫东. 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10(1)
7.谢柳芳,朱荣,何苦. 退市制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分析.审计研究.2013(1)
8.江伟,胡玉明,吕喆. 应计盈余管理影响企业的成本粘性吗.南开管理评论.2015(2)
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研究”(12XJJA79000211)、新疆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项目(专项委托)“兵团现代财政制度构建研究”(XJEDU020114B01)以及新疆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多元化与财务柔性”(XJGRI 2015046)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