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
2016-09-20张曼
张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建设等。逐渐提升文化自觉、加大文化交流、注重文化创新,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动力。
文化自觉 不忘本来
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指出:“弗失固有之血脉。”“固有之血脉”,就是指我国数千年优秀文化中的优良基因和特色。
在文化多元化和思想多样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最根本的内核与核心价值观,这些精神是長期发展起来的,贯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的始终。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秀和独特的方面,当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文化自觉是在对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基础之上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极的评价与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此,“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规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和定位,是文化自觉的前提。
文化交流 融合外来
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能否交流,有无共性,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的“共存论”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和主张。
如果能将亨廷顿和米勒的观点看作同一命题的合题,这会对我国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宝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即要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避免用极端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来对待外国文化。
毛泽东对待西方文化的主张是“要在破除迷信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即在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时,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要客观、谨慎地审视,虚心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弃其糟粕。
习近平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文化创新 着眼将来
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从创新中汲取养分,不断推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这是实现文化与时俱进,实现文化和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文化创新逐渐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方便、更加广泛,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几个方面:
——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确保我们的文化安全。
——文化创新要具有世界眼光,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精神文化领域之中。
——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和优良基因。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突破,根据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需求,灵活地转变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特有的基因和个性,从而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逐渐提升文化自觉、加大文化交流、注重文化创新,既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雄心壮志,又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本组文章摘编自《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论坛》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