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发展新动能谱写改革新篇章

2016-09-20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湘江新区机制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湖南湘江新区。湘江新区成立以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紧扣“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全力推进新区改革发展建设。

湖南湘江新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包括岳麓区全境,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涵盖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3个国家级园区和宁乡高新区、岳麓工业集中区2个省级园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490平方公里。

一、新区建设进展情况

2015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3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工业增加值855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1762.7亿元,增长2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90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5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217.32亿元,增长7%。2016年以来,突出“抓统筹、兴产业、提品质、强保障”四大重点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全省、全市的平均增速高出4.2和2.7个百分点;1—5月,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6.1%;固定资产投资401亿元,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增长15.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17亿元,增长16.5%;财政总收入96亿元(其中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财政总收入38.69亿元),增长9%。

(一)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一是规划体系基本构建。《湖南湘江新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获省政府正式批复,《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获市批准实施,《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完成编制,《湖南湘江新区“十三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加紧推进,“2+5”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二是体制机制逐步理顺。新区机构获中央编办正式批复,省委、省政府明确新区“五统一”管理体制。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三定”方案正式获批,配齐配强了新区领导班子和部局(中心)主要负责人。三是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探索出台容错担责机制实施办法,建立相应的调查核实机制和抗扰机制。出台重点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出了行政管理、产业发展、土地制度等“十大改革”。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企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改革推进顺利。

(二)产业发展来势喜人

一是重大招商实现突破。今年来签约重大项目160个,合作投资总额8125亿元。2016年5月28日成功举办“加强产融学合作,推进湖南‘十三五’发展座谈会”,与52家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签署合作项目57个,合作金额7008亿元。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积极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综合施策。工程机械、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去产能速度加快,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在高新区规模工业中占比下降至41%等。三是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制定《湖南湘江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打造长沙高新区创业中心、梅溪湖创新中心、58众创等32家创客空间。

(三)城乡品质不断提升

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打造山清水秀、舒适高雅的美丽新区。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率先在全国按照“反规划”理念编制实施发展建设规划,实现“环境优先、多规合一”。重点规划建设“长沙西中心”,优化提升重点片区控规和湘江西岸等城市关键节点景观设计。二是完善功能配套。推进以金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地铁等互联互通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西二环交通改善,岳宁大道等骨干路网建设加速推进;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试点。三是改善人居环境。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五年实施方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行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认真落实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湘江西岸堤防整治和景观亮化美化等项目建设,统筹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

(四)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立足新区发展阶段性特征,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着力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新的良好发展环境。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6月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湖南湘江新区加快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拥有国家级新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区叠加”平台优势的湖南湘江新区再添“政策红利”。二是统融格局加快构建。建立全域性的会议机制、调度机制、协调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关于推进统筹融合发展“十统十融”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新区与各区县、园区“统筹引领、支持服务、共建共享”的发展共识。三是政务服务不断优化。全面推进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打造最高效、最便捷、最优质的办事服务环境;省政府授权新区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并授予新区管委会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

二、新区下步工作思路

湖南湘江新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建设再提速、改革再攻坚、发展再升级,努力打造两型社会标杆、高端品质新城、现代产业高地。到2020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7%,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全省4个百分点。

(一)“双创”驱动,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充分发挥新区科教与人才资源汇集的优势,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R&D(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率达到60%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0亿元以上,建成10家以上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是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重点打造由麓谷创新谷、岳麓山大学城、岳麓工业集中区组成的“创新三角”,构建“生产集群—创新平台—城市服务与创新服务”三个层面的创新功能支撑体系。二是扶优做强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中联、三一等企业集团和创新联盟。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加快转型,释放产业升级新活力

围绕产业集约化、集聚化、集成化,按照“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引导增量”的要求,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扩大有效需求与提升有效供给两端发力,构建以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新区企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基本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创新创意、食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5个千亿产业集群,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智能电网、新材料、生物医药4个500亿元产业集群。一是培育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持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二是打造辐射中西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建设医疗健康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创新创意产业中心、文化产业中心、旅游度假中心。三是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国际服务平台、海关特殊监管平台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三)“两型”引领,增创绿色生态新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2020年,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43吨标煤、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64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80%。一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包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改善生态景观品质。二是建设低碳节能示范新区,包括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和鼓励绿色消费。三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四)统筹协调,构筑融合发展新格局

突出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主题,积极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新区范围内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共享成果的生动局面,为新区科学发展增进成长动力。一是产城融合做大做美长沙,包括高水准建设“品质新城”、差异化打造“美丽乡村”和精细化打造城乡结合部。二是区域统筹做强做实新区,包括统筹城乡规划、促进产业联动、理顺管理体制和加强工作调度。三是改革发力做优做特新城,包括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和绿色生态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湘江新区机制
湘江魂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湘江渡
美丽岳麓,我的家
皮革机制
湘江等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