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担当新使命引领新常态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活力新区

2016-09-20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新区活力海洋

6月3日,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设立满两周年。两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干出了新区速度,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增长12%,总量超过山东省内5个地级市,人均GDP突破2.4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8亿元、增长12.8%,总量超过山东省内6个地级市;固定资产投资1715亿元,增长15.8%。调出了新区质量,三次产业比优化为2.3∶48.3∶49.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青岛市的40%、占全区GDP比重达到46%;万元GDP能耗下降3.8%,绿化覆盖率近50%,投资近百亿元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创出了新区标准,自主推进35项重大改革,争取国家、省政策试点27项,一批标志性改革入选全国和省市典型案例,一个海洋特色鲜明的活力新区正在崛起。

一、创新激发活力

坚持把先行先试作为新区的最大优势,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以“四化”为重点,提升驱动力,激发新活力。

(一)权责边界清晰化

新区大统筹、大服务,强化对全域资源、战略布局、重大项目的统筹,强化为功能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功能区大开发、大发展,赋予审批权、人事权、财政权三大自主权,下放173项经济管理权限。

(二)营商环境便利化

准入环节,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区级非行政许可事项。建设环节,推行“一地多用”、规划“审批制变公告制”、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施工弹性许可。发展环节,推出产业发展十大政策、新房新政十一条等政策举措。监管环节,开展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试点。

(三)社会治理法治化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立多元化参与、网格化巡查、信息化手段、社会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法治化保障“六化”工作机制。创新安全生产模式,构建安全生产法治体系,建立安全生产法庭和检察室。创新综合执法模式,建立半军事化管理的巡察队伍,做到“一支队伍管全部”。

(四)科技创新系统化

聚焦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探索科技与产业双向互动发展的新路径,新引进中船重工海工装备研究院、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等一批高端科研院所。搭建国际海洋人才港、国际海洋信息港、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促进人才、技术、信息等海洋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创新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探索推行“持股孵化”、人才股权及分红激励试点。

二、开放释放活力

坚持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把开放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释放发展活力。

(一)一带一路提升开放高度

以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区为目标,重点办好三大国际性活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是李克强总理倡导设立的“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永久性会址落户新区,今年7月份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青岛国际啤酒节,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一场“海上啤酒节”,今年主题是“智慧啤酒节”,8月份举办第26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依托惠普大数据项目,年内举办全球大数据应用峰会。

(二)国际园区拓展开放深度

按照“提升中德、突破中韩、搭建东亚、联通港口、拓展多元”的开放思路,打造国际合作高端平台。青岛开发区向机器人、工业4.0等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着力打造国家级开发区“升级版”。中德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中德生态园,引进了西门子、中欧基因工程等一批高端项目,被动屋、空客直升机项目在两国总理见证下签约。灵山湾影视文化区以影视、科技、旅游“三大引擎”领航发展,打造东方好莱坞。规划建设中韩贸易合作区,突破项目、贸易、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打造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平台。整合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争创综合保税区。

(三)国际大港延伸开放广度

新区拥有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两个国际深水大港,通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我们坚持以港兴区战略,把港口建成国际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前湾保税港区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国首个汽车口岸电商平台、首个大型B2B跨境电商平台落户;董家口致力打造第四代港口,全国停靠的36艘40万吨矿船有28艘在董家口停靠,成为世界最大的矿石码头。

三、特色彰显活力

重点打造特色产业、特色小镇、特色品牌、特色文化“四张名片”,彰显新区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一)特色产业

突出“蓝”,着力培育6个省市级海洋特色园区,形成港口物流、船舶和海工装备、海洋生物等海洋优势产业集群。瞄准“高”,发展壮大高新技术、智能制造、影视文化等高端产业,荣获国家海洋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等10多块国家级牌子。着眼“新”,坚持创新、创业、创意、创客“四创”协同,深入实施“互联网+”“海洋+”等行动计划。

(二)特色小镇

突出“四特”,特色定位、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格;坚持“三主”推进模式,新区主导、镇街主力、企业主体;实施“四个一工程”,做好“一改”“一街”“一园”“一迁”;按照“政府+市场”投资模式,国企投资1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0多亿元。

(三)特色品牌

开展“品牌创建年”活动,建设“品牌新区”。全区累计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9件、省市著名商标130件。青岛工业“五朵金花”中,澳柯玛是新区本土孕育的品牌,海尔、海信、双星都在新区设有工业园区。正在评选新区自己的“五朵金花”,以品牌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四)特色文化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企业达3000余家,上年实现主营收入900亿元。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东方影都入驻影视公司近40家,张艺谋执导影片《长城》完成拍摄,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2》《哥斯拉》即将开拍。拥有贝壳博物馆等博物馆10余处,正在建设影视博物馆、啤酒文化博物馆。

四、项目注入活力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新区发展的生命线,两年引进建设产业项目1000余个,其中签约注册500多个,开工340多个,竣工投产160多个。

(一)项目高大上

突出抓好30个百亿级大项目,东方影都、惠普大数据、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等项目加快建设,释放龙头带动作用。集中推进30个高端教育医疗养老项目,海军军官大学、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等项目落户。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支撑,实施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1000多个,总投资540亿元;新建市政道路46条,平均每月新建2条道路;青连铁路、轨道交通13号线、地铁1号线等重大交通工程加快建设。

(二)招商精准实

创新招商体制,组建投资促进办和国内、国际两个专业招商局,实现招商资源“一张图”。成功举办北京招商推介会,一次签约52个项目,总投资3000多亿元。2015年实际到账外资、进出口总额均超过山东省内15个地级市,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达到67个。

(三)融资多元化

积极推行PPP、组合融资、等新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组建首期3亿元、三年达到15亿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带动社会投资100亿元。设立400亿元的城市发展基金、200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30亿元的科教文卫发展基金。加快引进金融财富机构,全区金融机构累计达到185家。

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家发改委等各方的指导支持下,认真学习兄弟新区的经验做法,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一个主题、两项使命、五大定位”,尚实干、勇作为、敢担当,努力推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产业迈上高端水平,担当服务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排头兵。

猜你喜欢

新区活力海洋
活力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