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网络空间清朗
2016-09-20高霞黄珺
高霞 黄珺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也重塑着传媒生态。新闻网站作为主流舆论阵地,肩负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使命,但一些网站,却动起歪脑筋,打起擦边球,发布涉黄图片、搞虚假新闻等,使网络清朗空间充满雾霾,损害了新闻网站的纯洁性。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网站不但要当好把关人,更要做好建设者,通过制度建设,使“扫黄打非”法治化和常态化,让网络空间始终清朗。
[关键词]“扫黄打非”新闻网站 互联网 把关人 建设者
随着网络不断发展,我国主流网站在宣传正能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空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健康的东西。2014年年底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了十大案件,一半以上是跟网络有关。2015年4月初,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通报了“扫黄打非”净网2015专项行动第一批案件查处情况,包括网易云阅读栏目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案、百度手机客户端小说栏目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案、陌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案等3起案件。显而易见,互联网已成为“扫黄打非”主战场。
一、网络空间清朗是新闻网站安身立命之保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闻网站源头活水应该是百姓的口碑,服务好民生才能细水长流,在传递正能量中累积人气,而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大型网站理应为净化网络环境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然而,像新浪网这样的重要商业网站,竟也不能免于涉黄,足见“网络黄毒”的范围之大、渗透之深。从全国“扫黄打非”办每年通报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为什么涉黄信息、有害信息屡禁不止?
“无利不起早”,商业门户网站一直奉行“流量为王”的经营理念,一些网站为了追求点击率,以不同于官方媒体的价值取向,挖掘新闻里面的细枝末节,来博取眼球。一些以“养生”、“情感”、“健康”、“两性”、“女性”、“时尚”等为名开办的网站,变相的提供和传播色情信息,制黄传黄活动趋于隐蔽。这些网站自以为手段“高明”,实则“鼠目寸光”,忽略了商业门户网站的正业:为网民提供各种实用信息服务。
此外,随着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介平台的不断扩展,新闻网站的业务已经由传统的PC端,向移动端转移。一些网站,迫于线上监管部门的严厉打击,同时基于移动端信息的相对隐蔽性,把“黄”的内容,搬到了移动端。虽然移动端的传播没有网站的面广,但是其危害还是较大。最新通报的案例来看,其涉黄程度及危害不亚于传统涉黄新闻网站。对于此类苗头,应及早予以引导和处置。
纵观全球,没有一家新闻网站,是因为传播色情信息而长久存世的,而往往通过搞噱头,弄虚假新闻,一些大的新闻网站被民众所唾弃,最终告别历史舞台。而开展“扫黄打非”,实际上恰恰是为广大新闻媒体念一念“紧箍咒”,有则整改,没有则继续保持。“扫黄打非”是保持网络清朗的一种外力形式,能有利于新闻网站通过不断创新,激活内在生命力。
二、“扫黄打非”中网站应做到“无为”与“有为”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道家提倡“无为”,儒家提倡“有为”,各有道理。在互联网的“扫黄打非”工作中,新闻网站也应该做到“无为”和“有为”。所谓“无为”即不做一定的行为,这个包含二层涵义。一是自律,二是监督。自律强调的是,不去僭越行业底线和法律红线,监督强调的是自己不发布涉黄信息,也要提示同行不去为;“有为”指的是积极的去为某一特定行为,具体就“扫黄打非”而言,就是要主动的抵制这种不良行为。
就目前而言,涉及互联网规制的法律还没有形成系列,在缺乏成熟的制度约束与法律规范的背景下,一些网站靠着黄色信息的传播而起家,这种恶性发展,破坏了本来均衡发展的网络生态。一些没有较强行业自制力的新闻网站,就盲目跟风,逐步失了底线,打搞搞擦边球,钻法律的空子。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各网站严格自律,始终恪守“7条底线”,端正立场。始终奉守“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以提高新闻品质,网站品位,以优质的内容和服务来吸引用户,而不是走旁门左道。
“无为”的另一个涵义就是监督。自律是为了更好的约束自己,监督则是为了让同行“无为”,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作为新闻网站,除了做好自己的新闻业务,还负有监督职责。发现有网站传播色情信息或者搞虚假新闻,应该及时进行举报。不能因为某一小部分群体的无底线行为,影响了整个新闻网站群体的声誉。
在“扫黄打非”中,更多的是希望网站积极“有为”。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过滤淫秽色情信息,不断地研发应用防范有害信息传播的技术措施,为防范不良信息入侵装上“警报器”和“安全阀”。另一方面,加强对新闻网站从业人员的管控。要招聘新员工时,对其政治素养和道德品德进行考核,对于老员工,积极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素养测评,如有涉黄或者虚假新闻等新闻,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新闻网站的“无为”与“有为”,与“扫黄打非”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吻合的,“扫黄打非”维护的是公共空间的纯净性,而要想始终维持这样的网络生态,就要从源头上保持“清流”涌动。这就需要新闻网站严格自律,不为眼前所谓“利”而自掘坟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的准则是新闻网站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的。
三、“扫黄打非”应法治化、常态化
新闻网站作为主流舆论场的新闻把关人,在“扫黄打非”工作中,是先锋部队。就当前“扫黄打非”重点工作来看,互联网已然成为主战场。“扫黄打非”也主要以专项行动和联防协作工作为主要平台,最为公众记住的是“清源”、“净网”、“秋风”"、“护苗”四大专项行动。这些专项打击行动虽有效果,但持续力有限,往往是打击风头一过,淫秽色情信息便重新涌现。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实现此次净网行动使网络环境根本好转起来的目标,还需更多考量。
首先,要在持续性和强度上予以专门强化。一方面,“扫黄打非”不能流于表面,无论是涉黄信息还是擦边球,要施以有效的处罚,必要时停业整顿;另一方面,为避免专项治理活动“走过场”,要通过完善相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将“专项”行动中总结的经验,结合具体的实践,导入法治轨道与常态化渠道。
其次,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对色情、低俗的界定并不明确,容易存在争议,而目前打击网络色情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刑法等,因为网络的多变性,出现了一些现象,是现有的法律法规无法规制的情形,这显然不利于有效打击网络色情,也不利于网站、网民自我把关,所以亟需推进网络立法,制定判定色情、低俗等的明确标准,以及对应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以法治的方式和标准,开展网络净化与管理,既是网络净化得以常态化的根本保障,亦是形成网络净化与管理最大合力的根本之路。在法治的框架之下,哪些能传播,哪些突破了边界,才有了稳定和明晰的标准。给信息传播划上红线,便可避免钻空子、打擦边球等不法行为。在清晰的法律规则之下,也能激发每个网民对于净网行动的自我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这无论对主动监督,还是对自觉杜绝传播涉黄信息,都大有裨益。
四、“扫黄打非”还需制度保障
“扫黄打非”的目的是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给民众一个洁净的网络世界。而这与新闻网站的民生情怀,正能量传递不谋而合。没有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新闻网站必将陷于泥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条涉黄信息或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有时候是不可估量的,不能因为管理上疏忽,或者法律没有规制到,就视而不见。而新闻网站从业人员,每一次严苛的把关,都能避免多少有害信息进入公众视线,尤其是儿童和学生。
近年来,国家开展了较为严厉,涉及面较广的打击活动,各网站也积极响应,开展自查自纠,曾经泛滥一时的网络色情信息基本得到遏制,网络文化空间迅速变得清朗起来。对此,广大网民给予高度赞扬,国际社会对于我国的明智之举,也给予点赞。这说明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维护网络健康有序运行,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只是这项工程,需要每一家新闻网站、每一个网民去共同建设,而且是缺一不可。
立法是根本,制度是保证。在“扫黄打非”工作中,还需要建立良性的制度,来进行规制。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在网络信息甄别、网络身份管理、加强部门监管等领域,对网络信息保护提出了诸多规范要求。此外,还需要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就是将被查处的网站进入“扫黄打非”办黑名单,各个网络主体,如网站、论坛、网民等随时可以进行查询。同时,还需要完善现有的举报制度,扫黄办应该定期去暗访,搞突击活动,对于网民的举报,与公安机关联合起来,给违法违规者致命一击。
“扫黄打非”永远在路上,需要联合每个网络参与者的力量,置于有力而常态的法治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健康、清新的网络空间必将更好地惠及每个人。而作为网络媒体和广大网络新闻从业者,不但要当好把关人,更要勇做建设者,为国家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志军:《运动式治理悖论:常态治理的非常规化——基于网络“扫黄打非”运动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2期
[2]刘建华:《数字时代“扫黄打非”的落点与内化》,《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12期
[3] 徐敬宏、李义菲:《社交网络时代的“扫黄打非”:现状、问题与对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4]刘小标:《“扫黄打非”运动式治理的困境与出路》,《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5]张贺:《多管齐下 还网络清朗空间》,《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5日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