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博物馆里的书院
2016-09-20蒋李张睿
蒋李 张睿
核心提示:当代书院多角度、多媒体、全方位的大众公益教育形式,其力量远远超过陈列柜中静静放置的藏品。
想到书院,你会想到什么?祭孔、讲堂、读四书五经、在山清水秀地方修行……
实际上,当代书院早就超越了这种“雅集”格局。如今的书院,要么链接全世界,要么形成重量级圈子,从而达到影响社会议题、启蒙民智的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芾出生于70年代,近年来笔耕不辍,热衷于组织读书会。
他曾担任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第32期主持人,和嘉宾蒋方舟、阎连科妙语连珠。这家书院在他眼中,便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
当然,要想知道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的来龙去脉,最好的方式是和创始人王巍聊一聊。
王巍是资深金融人士,曾获得美国终身并购成就奖。2008年,王巍访美时发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那里金融博物馆访客数量大增。
美国金融历史很短,没有像样古董,但这家博物馆通过声、光、电手段,让人们迅速了解金融历史和次贷危机。
能不能在中国也开办一个金融博物馆呢?回国后,王巍不停调研考察,与朋友讨论细节。从2010年6月创建第一家天津金融博物馆至今,他已推动创建了5家金融博物馆。
金融启蒙和金融普惠,是他创办中国金融博物馆立意所在。博物馆重在“摆事实不讲道理”,但这种循序渐进的启蒙速度,毕竟不够“解渴”。而当代书院多角度、多媒体、全方位的大众公益教育形式,其力量远远超过陈列柜中静静放置的藏品。
为此,王巍与企业家老朋友们,一起发起组建了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让各种人输出观点、交流意见,推动社会进步。当金融博物馆落地时,吴晓灵、夏斌、陈志武、许小年、张维迎等中国经济圈叫得上名字的人加入顾问团队,这些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书院常客。
柳传志、马云、潘石屹、俞敏洪、黄怒波等企业家陆续参与活动,这些大佬本身拥趸无数,站上讲台闲话古今,自然广受欢迎。
“爱书、有影响力又有良好的价值观”,是分享嘉宾的选择标准。但对观众,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并不设防。无论你是何职位、年龄,都可以通过书院官方微博、微信免费报名听课。目前书院推荐书籍已超过1000本,每期平均报名人数超过3000人,由于现场只能容纳500名观众,很多人只能站着听。
今年6月底,书院第67期读书会迎来了一直坚持登顶珠峰梦想的夏伯渝。
夏伯渝是中国登山协会工作人员,他在1975年登珠峰时因帮助丢失睡袋的队友,把自己睡袋让给别人,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截肢。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自己登顶珠峰的梦想。因为2013年雪崩、2014年地震,夏伯渝没能成功登顶,今年是他连续第三年冲顶珠峰。67岁用着假肢的他,在海拔8500米上下,冒着生命危险走完全程。
当天,夏伯渝推荐了《厄运是我深刻不测的宝藏》、《冷暖50°:从股市K线到珠峰雪线》等书籍。但最令听众印象深刻的,还是他这本“活着的书”。
读书会对大佬们来说,与打高尔夫之类的Party似乎没多大区别,只是媒介换成书。但听众除了现场聆听大佬真言,还说不定能撞见潜在合作伙伴,只是没那么刻意、没那么功利。
逐利心态、商业气息太浓,确实是当代书院大忌。由于深知资本逐利性往往会影响书院公益性、学术性功能,这些企业家组建书院时,尽力让读书变得纯粹,至少不从普通观众身上获取财富。
如今,你去参加书院读书会,会发现会末现场将拍卖一瓶红酒。尽管红酒拍卖只是组织书院费用的一个零头,但公众参与的场面还是令人感动。一次,一位听众专程从深圳坐飞机赶来,站在过道里听了两个小时,拍下那瓶红酒,然后又赶飞机回去了。他说,我就是想支持一下读书会。
如今书院建立了理事会,二十几位企业家捐赠款项支持博物馆书院的发展,书院已经从北京走到上海、广州和武汉。
时至今日,很多朋友以报名参加金融课作为业余爱好,很多网友把定期收看金融课堂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博物馆书院,已经成为一个公众金融学堂。(支点杂志2016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