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喝不出招商软环境
2016-09-20郑旭
郑旭
前不久,网络上流传出一则举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山区领导干部的帖文,称“区长专用‘坐骑伪造挪用车牌,喝高档茅台酒”。而后有媒体就此就行了调查核实。当地区委宣传部回应称,给领导开车的司机因挪用车辆号牌已接受交警队处罚,区委书记、区长等领导同志喝茅台酒是为了招商引资请客商。
不知从何时起,“无酒不成席”“好酒永远留给最尊贵的客人”等待客之道,开始成为一些地方在进行公务接待活动、宴请招商引资对象时必不可少的劝酒词。在个别领导干部看来,来者都是帮助地方发展经济的,既不能轻视也不能怠慢,否则难留“金凤凰”。
于是“喝酒”就成了一些地方留住客商、宣传自我的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式,而且酒水越高档、饮得越多、敬得越到位,甚至于喝到最后可以与客商认祖归宗、拜把子交兄弟的程度,这场酒才算完胜。
莫以为凭一场酒就期许客商把项目落在本地。为了给自己一颗定心丸,有的地方在来者考察完后,领导干部还要提醒下属一定要为客商将名烟名酒打包、特产豪礼备足、最优最惠政策相许、专人专车送出辖区以外,和本次招商引资相关的公务接待活动才算完成了闭环。
然而,此举并非都能达到引资落地的实效,相反还会招来“伪投资”和“假客商”。
两年前笔者在中部某省份采访时,一位县委书记向笔者抱怨称,此前他曾见过有几位自称是某国际酒店投资集团亚太地区项目部的外地“客商”,称想在该县投资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其中就包括一栋五星级酒店。领导班子一研究这是一个请都请不来的好项目啊?于是好吃好喝好招待,甚至不惜违背国家土地政策和财政政策为“客商”供应土地、回流税款。结果呢?吃也吃了喝也喝了,“客商”只是象征性地在一片农田上挖了几米深的“地基”后,卷款走人了,留下一大批为其施工的农民工兄弟天天跑到政府门前讨要工钱。
笔者认为,双鸭山举报事件引起舆论哗然,除了“茅台”因系高档名酒而吸引眼球外,还缘于为什么喝茅台酒而给出的解释本身已经冲破了制度红线:早在2014年8月,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黑龙江省就实行了最严厉的“禁酒令”,虽然对招商引资、外事接待等留了个口子,但也明确规定,可按标准提供省内地产酒,绝不允许提供高档酒。
笔者看来,作为东北三省为数不少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双鸭山市要冲破经济发展瓶颈需要通过有效调整结构来完成城市转型,这当中招商引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当地领导似乎对一个问题没有清晰明确的作答思路,那就是招商引资怎么“招”如何“引”。
事实证明,真正想落地的客商们并不在乎地方政府桌上的酒,而是酒场之外,当地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投资软环境。
茅台酒喝不出招商引资软环境,软环境的创建需要一座转型当中的城市不断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唯有这样,才能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