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2)

2016-09-20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戏水桂林山水题意

陆游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列宁也说:“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由此看来,躬身实践,何其重要!(更换引言,准确扣合观点,言简意赅。)没有千里之遥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后者则使我们畅游文学世界,体味另一番别致风情,对个人的思想提高尤为重要。然而,较于上述两种方式,社会生活实践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在此,允许我再加一恨:四恨语文学习没有了生活的墨雅书香。(修正引言,科学严谨;巧妙联想延伸,为我所用。)

品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夜,是以明境清心。朱熹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源头活水应该就是生活这本大书吧!语文素养就在我们赏秋叶片片飞红、观花蝶嗡嗡鸣叫之时不自觉得以熏陶与提升。我曾畅游湘江,伫立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深切体悟到毛泽东当年的由衷赞叹;我也曾亲赏桂林山水,清心悦目,方知“甲天下”的美誉当之无愧。(用我的亲身经历,证明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品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是谁在沙洲之中“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谁在赤壁之岸高歌大江东去?苏轼味出了人情冷暖,于黄州种地酿酒,纵酒醒复醉,写下了撼人心魄的千古词句。记得学习孟郊的《游子吟》,老师让我们住校生回家陪母亲住一宿,好好感受一下母爱。晚上,母亲戴着老花镜为我缝补衣服,翌日临走时她又一直把我送到村口……我哽咽了!“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不用老师讲解,我已经深深领悟了。(增补“我”的经历和感受,切合题意,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符合命题要求。)

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洞悟生活哲理,饱饮智慧琼浆。游览金丝大峡谷,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我仿佛一下子置身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之中,受益匪浅;戏水游泳池中,那看似泛着凉气的池水是那样的温温怡人,我一下子明白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深意。好多课堂上讲不透道不明的道理,以身相试,便豁然开朗——社会生活实践,真乃知识的源泉!(更换成此一段,结构上,与上两段形成并列;内容上,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进一步论证生活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尽管益处颇多,却不免受到种种限制;而对生活的实践、体味,才更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使人明人生之境,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恨,察生活哲理,终成一幅冲天大气象。(修改后表述更准确,句式更整齐。)

评点:

这篇文章经过大刀阔斧地修改完善,较之原文有了很大的提升。升格后的文章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一是紧紧结合“我”的生活经历,切合题意,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文章主题部分增添了畅游湘江、亲赏桂林山水、感受母爱、游览金丝峡、戏水游泳池等经历,用自己的切身感受阐发事理,不仅丰富了内容,更紧扣题目的要求,不偏不倚,切中题意。

二是表意更加明白、准确,中心更加突出。更换庄子的名言、修正补充张爱玲的话以及对原文倒数第三段的置换,使文章表意更加明确、科学,也使行文紧紧围绕“语文素养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话题展开,内容更集中,说理更充分,更透彻。总分:58分

猜你喜欢

戏水桂林山水题意
戏水享清凉
真凉快
幽谷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张顺琦作品
桂林山歌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溯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