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我一直都在

2016-09-20陈思思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红烛方阵乞丐

陈思思

天灰沉沉的,厚厚的云层直逼地面。

白花充满了整个街道,12月13日,是南京,中国,永远的痛。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只觉心中压抑,偶尔迎面走来一个人,胸前别着白花,面色凝重,那白花白得刺眼,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鸡鸣寺前,突然发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有一个孩子方阵,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每人手中擎着一支红烛,那红烛正流着泪——红宝石般的泪。

这时,一个大妈神秘兮兮地靠近我,怀里抱着个包,四处张望着,似乎在躲着什么。

“小姑娘,买根红蜡烛吧,才20块一根,多便宜,买一根悼念悼念这些人,顺便给自己祈祈福,多好!”大妈神采飞扬,笑容满面地对我说着。

那笑容,真刺眼。

我冷冷地笑了一下,拿出了20块钱,买了一根红烛。看着那位身穿黑色风衣的大妈,我只觉得,她的背影……好……好渺小……

天飘起了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我的肩上就落满了雪。

我点燃蜡烛,它流下了红色的泪。蜡烛,你也在为这位大妈感到悲哀吗?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默哀……

无意中,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老乞丐坐在台阶上,神情戚然。

我走上前,把蜡烛递给他:“给你取取暖吧!”老乞丐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胸前也别着一朵小白花。

老人看了我一眼,默默地接过蜡烛。他越过孩子方阵,拂去碑前台阶上的雪,将蜡烛轻轻地放在台阶上,鞠了三躬。

我忽然觉得这位老爷爷的背影是那么高大。

“地下更黑,更冷。”老爷爷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背上他满是补丁的蛇皮口袋,晃晃悠悠地走了。

我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

当遇到那位大妈时,我不禁在心底大喊:“民族精神,你还在吗?”

但望着这位老爷爷的背影和远处的孩子方阵,我释然了。

入夜,雪渐渐变小,整个南京城都笼上了一层白。

风呼呼地吼着,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

“在,我一直都在!”

点评:鲁迅说:“唯有民魂是最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本文剪辑的最大机智也正体现于此。作者没有将镜头对准政要,大国狮吼;而将镜头对准了草根,以小见大。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民族雄浑的呐喊:“在,我一直都在!”

本文剪辑的功力闪现于三个方面:

1.事很“紧”。作者抓拍了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方阵、卖烛牟利的大妈、“己冷,更感亡灵冷”的老乞丐等三个镜头,做到了“三一律”: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12月13日,地点集中在一个场景——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国家公祭。

2.情很“炽”。三个镜头,各蘸浓情:孩子的“泪”中噙满“哀悼”与“缅怀”,大妈的“笑”中尽显“忘却”与“漠然”,老乞丐的“话”中饱含“铭记”与“追怀”。镜头二和镜头三在对比中直面现实,镜头三和镜头一在传承中照亮未来。

3.理很“切”。本文昭示的“理”是“哀逝者,警国人”。作者为什么要确立这一深邃主旨呢?因为作者从老乞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对“逝者”之“哀”;从孩子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哀之”是为了“鉴之”,更是为了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从大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警钟鸣响。

“剪”需要眼光,“辑”需要匠心。我们坚信:只要你慧眼独具,机杼自出,你剪辑出的生活将更加洗练,别样精彩。

猜你喜欢

红烛方阵乞丐
医护方阵
三十六个军官问题与欧拉方阵
蓝姐:红烛不只是用来照明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小奶狗方阵”
没钱
红烛
现代乞丐
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