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融资问题研究
2016-09-20胡云霞
胡云霞,刘 琼
(铜陵学院金融学系,安徽铜陵,244000)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融资问题研究
胡云霞,刘琼
(铜陵学院金融学系,安徽铜陵,244000)
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发展节约型社会、调整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迅猛发展,区域优势显现的同时,表现出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限、融资渠道不畅、政策资金支持有限及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相关部门在完善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应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重点支持区域优势产业,凸显集群效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省;融资;现状
一、文献综述
功能良好的金融运行机制可以通过识别并向最有机会在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成功的企业家提供融资而促进技术创新。Solomon Tadesse认为,良好的金融体系通过融资支持、有效激励和风险分担等机制,促进了技术创新行为的长期化、稳定化和持续化。[1]而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对发达国家赶超、产业升级与转型、确保产业安全的关键。[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金融政策和大量长期稳定资金的支持。[3]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适应其产业发展特点的融资制度的支持,不能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也将难以实现。郑婧渊通过分析金融对高科技产业的作用和地位,认为金融支持手段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4]马军伟研究得出,金融结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效率影响显著为正,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提升。[5]孙伍琴从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角度,发现我国金融整体上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不断得到加强,金融发展促进技术持续的产出效率全面提高。[6]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势头较强劲,增速明显
如表1所示,2014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378.9亿元,增长22.5%,其中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均超过2千亿元,分别为2323.6亿元和2163.2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也超过了千亿元,高端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数均超过了700家。单个产业增速明显,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增长迅猛,增幅达40.8%,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发展较强劲、增速较快的势头。
表1 2014年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各产业产值表
(二)产业分布较集中,区域优势显现
2014年末,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2745户,产值合计8378.9亿元,全省超过一半的新兴产业企业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和铜陵,产业产值占比累计接近70%,产业分布较集中,各地优势产业凸显,如表2所示。合肥市以其省会城市地位及技术和资源优势,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同时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上优势明显,2014年合肥市电子信息业共实现产值1387.77亿元,占全省同类产业的59.72%,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累计超过150亿元,产业发展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芜湖市依托合芜蚌及皖江示范区两大国家级战略平台,以奇瑞汽车和“三只松鼠”为代表,在新能源汽车和现代服务业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铜陵市拥有全省首家获批的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链,2014年铜陵市新材料产业产值550亿元,对全省同类产业贡献率为31.89%。蚌埠和亳州的生物产业在全省领先,产值累计占全省该产业的四成。另外,马鞍山的铁基新材料、合芜马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都正在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产业。
表2 2014年安徽省各市战略新兴企业及产值分布表
(三)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而技术的研发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安徽省受经济发展和投融资体制的限制,存在研发投入不足、与其他发达省份差距较大等问题。2012年安徽R&D经费投入为208.98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仅为2.9%,相当于广东省的19.39%,是山东省的23.08%。R&D占GDP比重为1.21%,虽然在中部六省中居于首位(中部其他五省R&D占GDP的比重分别为:湖北、湖南、山西、河南、江西分别为1.18%,1.03%,0.88%,0.8%,0.71%),但仍低于同期全国1.25%的平均水平,而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同期均超过了1.7%。
表3 各地区规模以上企业R&D及发明专利统计表(2012)
研发投入有限及创新机制不健全,导致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不足。表3数据显示,2012年安徽省有效发明专利数为9215件,占全国总数的3.32%,仅为广东省的11.07%。技术市场成交额为86.16亿元,占全国总成交额的1.34%,而沿海城市中除浙江外,均超过了300亿元,中部省份湖北省也接近200亿元,山东省为140.02亿元。
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现状
1.政策性资金支持环境逐步优化,财政支持方式不断升级。2010~2014年,安徽省先期安排财政资金45亿元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中,2010年省财政一次性安排20亿元拨付给17个省辖市,每个市获得1亿元,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基金;省级留用3亿元,用于参股省级设立的风投、创投基金。省财政每年还安排5亿元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直接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支持方式由2010年主要采用直接补助,升级为后来的贷款贴息、投资补助、股权投资、风险补偿、奖励等方式。2013年开始,为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除中央财政下拨3亿元集聚试点资金之外,安徽省落实相关配套资金,使集聚发展试点资金总规模达到12.64亿元,并采取股权及项目融资方式带动社会资本830亿元。根据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方案,自2015年起每年安排20~3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产业化、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及新工艺示范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等。同时,在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中安排一定额度,支持基地所在市政府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基地公共服务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为基地建设制定系统性融资规划,合理提高综合授信额度,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基地建设。
2.融资体系逐步完善。安徽省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民间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设立了27家创投类基金。已有420家企业挂牌托管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通过与60多家私募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帮企业利用私募债、股权质押及投资等渠道融资。同时,安徽省还在全国首个探索“银行、政府、担保”风险共担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模式,实现全省各县市区全覆盖。2014年底,以县级法人为主体的83家农商行改制在全国率先完成,基本能满足县域经济融资等需求。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融资风险高,融资渠道较窄。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周期长、规模大,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拓展、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需要大量、长期、连续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目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新技术的研发面临较高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没有先进的技术可参考和引进,加大了其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研发出来后,是否能很好地推广,在市场中被广泛接受也是未知数。如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在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牌照优先及政府采购等方面都有政策推动,但市场认可度仍不高。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24664万辆,仅占上半年同期汽车总销量的千分之三。安徽省虽然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上万辆,居全国首位,但与预期的计划仍有很大差距。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规模偏小,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短期偿债能力较弱,这些都加大了其融资风险,限制了其资金的获得。
2.政策性资金支持不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世界各国为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政策层面和经费层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1.63%,而美国、日本、德国这一领域的比例分别为16.89%、10.50%、6.87%。[7]
2013年安徽省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为30.1亿元,其中企业自筹占91%、政府资金占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8]政府投入明显不足。虽然早在2010年,安徽省设立了专业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支持,但资金量相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是远远不足的,而且主要侧重于大型企业,如要求引进或新建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不低于3亿元,自主培育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等,对亟需资金支持、融资渠道受限的中小企业扶持不足。此外,资金支持多集中在研发和投资等供给侧,对市场的启动、优惠价格等需求侧的扶持相对较弱。
3.间接信贷融资不足,直接融资受限。间接信贷融资方面,受制于我国银行系统成立的特殊背景,我国银行体系偏好风险低、规模大、现金流相对稳定的传统行业,对高风险、规模相对较小的新兴行业和科技创新行业支持不足。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金融机构各行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四个行业累计占比超过六成,而信息传输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资金支持累计占比仅为8.6%。加之不同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及对资金的需求有差异,要求有灵活和多样的对金融支持模式与之对应,而现阶段我国传统金融体制在专业化、创新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和滞后。直接融资方面,主板市场门槛高,创业板、中小板市场有限,机构投资者不成熟,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没有建立,新兴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没有特殊的激励政策,债权融资方式在实践中受到诸多限制等,[9]都加大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支持的难度。
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对策分析
(一)创新融资模式,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知识产权是新兴产业企业的核心财富,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可联合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新型质押贷款。如成都市知识产权局早在2009年就设立了金额为4000万元的成都知识产权质押中小企业融资专项担保基金,成都市商业银行按1∶3的比例放大提供1.2亿人民币的贷款授信额度,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上海市2013年更是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0.2亿元,大大缓解了新兴科技企业资金不足的难题。
安徽省在2013年1月出台了《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把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纳入资产管理体系,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但在实际操作和贷款实现上与其他发达省份还有很大差距。此外,为降低风险,银行可通过抱团的形式进行合作贷款。同时,要建立健全担保机构、权威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等金融中介组织,以降低各类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风险和顾虑。
(二)完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很多发达国家,依赖其完善的资本市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极大的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是美国新能源企业融资的主要地点,它为包括美国本土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新能源企业提供超过3.1万亿美元的融资支持。[7]我国《“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指出,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壮大中小企业板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板市场,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作为重要的新兴技术企业,资本市场应对其降低上市门槛,加速符合条件的新兴企业的上市进程,探索其在不同层次市场间的阶梯性转换机制。完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放宽高技术含量新兴产业企业的企业债和公司债的发行条件,建立与新兴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便利,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退出平台。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市场的培育与开发
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也是后发国家培育动态比较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安徽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资金投入要与财政收入挂钩,确保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同时,结合本区域新兴产业特点,加大对优势产业和有潜力的特色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注重对市场环节的开发和引导,对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处于初期阶段的新兴产业,增加对相应基础设施的投资,培养低碳消费理念,加大对消费端的直接补贴和优惠,创造有效需求,以需求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注重政府在市场上的示范效应,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应用。如在新能源汽车上,日本政府2010年宣布政府用车必须全部改用“低公害车”。我国在2014年7月也公布了《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明确中央机关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机关,2014年到2016年,其新购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所占比例要保持在30%以上。安徽省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省份,应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发挥政府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民间资金
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省政府可在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基础上,配套相应的指导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其他基金和民间资本投向中小型新兴企业,缓解企业融资压力。通过参股和风险补偿的形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对处于发展初期新兴产业的投资,在税收优惠的基础上给予一定亏损额的补助,以降低投资风险。同时,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安徽省政府可通过为有潜力的新兴产业提供担保,利率补助等形式,鼓励其通过网络平台募集资金。
(五)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凸显集群效应
不同地区和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自然资源禀赋等条件各异,安徽省政府可结合省内各地市的不同特点,借鉴苏州纳米新材料、泰州中国医药城等成功经验,分区域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重点,并以此形成集聚效应。依托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及安凯汽车等竞争力强的企业,借助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优质科研资源,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的推动下,重点发展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铜陵有色、精诚铜业、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等企业为核心,通过铜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投资铜陵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合肥的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蚌埠和亳州的生物产业,芜湖LED光电产业与物流产业、马鞍山铁基新材料产业等都是各地有优势的新兴产业,政策和资金都应有针对性地倾斜,重点扶持,推进集群发展。
[1]Solomon Tadesse.Financial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Evidence[J].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2002(11):429-454.
[2] 曾繁华,王飞.技术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跃迁机理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51-55.
[3] 王兰军.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3):48-50.
[4] 郑婧渊.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5):101-103.
[5] 孙伍琴,朱顺林.金融发展促进近似创新的效率研究[J].统计研究,2008(3):46-50.
[6] 马军伟.我国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率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4(5):153-155.
[7] 胡海峰.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经验及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3(22):55-59.
[8] 王会强,于飞,李林.政府财政对新兴产业支持的运行机制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6):54-57.
[9] 汪文祥.完善我国站旅行箱投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2(2):41-43.
F275.5
A
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与路径”(2013SQRW074ZD)
胡云霞(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