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低碳发展模式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2016-09-20甘睿淼陈志恒

关键词:能源生态经济

甘睿淼,陈志恒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欧洲低碳发展模式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甘睿淼,陈志恒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选择。英、德、丹麦和瑞典四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以及提高全民低碳意识是今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可再生能源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生态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全球温室气体(GHG)在未来40年排放量要减半,这意味着发达国家要减少炭排放量的70%~95%。早在21世纪初,英国政府就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创新与人们观念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1月30日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政府在巴黎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成为促进低碳发展和绿色增长的执行者和创新者。中国政府承若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尤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英国、德国、丹麦和瑞典四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可持续发展的可借鉴之路。

二、欧洲低碳经济模式

(一)英国低碳经济模式

英国已建立具体完备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在《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中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其主要措施为提高能源效率、能源部门“去碳”、建立强有力的价格和税收机制与国际协作研发去碳高新技术等。2008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设立了一部具有法律约束的目标法案,该目标法案计划到2050年,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降低80%。它还建立了一个制度框架内中间碳预算和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市场规则、中央协调和“千花”行动三个核心转型举措(见表1),政府和公民在这三个转型措施中均占主导地位(千花为公民的社会活动方式,即日益增长主人地位的公民参与治理英国基层能源系统的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过城镇渡的运动)。为了保证低碳政策的顺利推广,英国政府推出了气候变化税。根据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来征税,对使用可再生能源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仅此一项,其效果相当于每年减排250多万吨碳。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CCC)建议政府在未来十几年内,分2008年~2012年、2013年~2017年和2018年~2022年三个阶段实施碳排放预算,分别减少3.02、2.71和2.54亿吨。碳排放降低水平分别为1990年的23%、29%和35%。2009年公布的《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提出了国内能源的供应战略与低碳行动指南。在行动指南中对巴士运营商实行低碳优惠政策,公司和地方政府联合申请国家财政补贴,抵扣低碳运营与传统柴油运营之间差价的优惠政策。2010年英国政府资助5200万英镑开发低碳汽车技术创新项目。2011年给可再生供暖系统技术提供12%补贴,对使用绿色供热系统的家庭补贴20年,这些法案也正是英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标志。通过这一系列法律体系保障、政策引导、财税调控措施和低碳技术研发,英国形成了以政府、大型能源公司和公民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奠定了英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

表1 英国市场规则、中央协调和“千花”行动制度框架具体措施

(二)德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政府通过立法执行机制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明确指出低碳技术是德国经济的稳定剂和催化剂,是德国未来经济振兴的关键。为了实现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德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至少要增加4000亿欧元,重点发展生态工业。其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质能和汽车行业改革创新。让汽车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已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愿望。近年来,德国凭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技术,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计划到2020年拥有100万辆电动汽车。奔驰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坚持“舒适、安全、豪华”的品牌属性,通往零排放之路。奥迪也推出一款全新的电动汽车,使用洁净能源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德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再生能源法》确定清洁电能的使用率由2004年的12%提高到2020年的25%~30%,将热电年供的使用率提高25%。政府计划每年拨款7亿欧元用于现有民用建筑供暖和制冷系统的节能改造,至2020年,建筑取暖中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比例将由2004年的6%提高到14%。可再生能源占整个德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3.5%提高到2012年的12.6%,2012年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已达到22.9%(见表2)。这些新能源的使用,使得德国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在不断下降。2009年碳排放为7.6亿吨,比2008年减少了7400万吨,新能源企业年产值达到250亿欧元。德国计划到2020年将沼气使用占天然气的使用比重提高到6%,到2030年提高到10%。德国计划在撒哈拉沙漠建设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电厂,预计到2050年可满足欧洲15%的电力需求。

表2 德国能源供应中再生能源的比例(%)

收取生态税是德国改善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要国策。德国政府对含硫量超过50mg/kg的汽油和柴油每升加收1.53欧分的生态税,之后又将含硫量标准下调为10mg/kg,而生态税累计达到16.88欧分,这使德国能源消耗量显著下降。在税收政策激励下,德国企业放弃了含硫燃料,使用洁净能源。德国按统一税率进行加收生态税,限制废弃物排放,而且税率在逐年提高,这些税收全部用于环境治理。为鼓励私人投资新能源产业,德国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给予可再生能源项目政府资金补贴。德国的《热电联产法》规定“热电联产”技术生产的电能可获得国家补贴。这些政府性经济杠杆政策给德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被誉为德国的环保“硅谷”的南部城市弗莱堡,是太阳能研究的中心。弗莱堡城市具有先进的利用太阳能技术,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太阳能光电板、太阳能热力、太阳能制冷和太阳能透明隔热等各类太阳能应用的研发。到2008年末,弗莱堡太阳能光伏容量已经达到了9500kW,成为全球使用太阳能的领跑者。弗城政府通过调整和出台新的政策实施的方案,实现低碳生态文明城市。

(三)丹麦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发现,北欧国家的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不同程度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丹麦表现尤其突出。以“零碳”为目标,使得丹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累计增长了78%,CO2排放量却减少了13%,能源消耗仅增长7%。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提高GDP和人民生活水平,并不意味着消耗更多能源。丹麦创造了节能减排和经济繁荣双赢的“绿色发展模式”。

丹麦对低碳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上做了两个方面的努力:首先提高能源自给率。1970年以前,丹麦93%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但1973年和1979年爆发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后,石油提价严重加大了丹麦国际收支赤字。受到两次能源危机重创之后,丹麦尝试改变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模式,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努力实现从“依赖型”向“自给型”转变。丹麦政府首先着力开发本国北海油气资源,到1990年能源自给率上升到50%左右,1997年达到100%。2005年能源自给率高达156%。其次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丹麦根据资源优势,开发以风能和生物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丹麦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欧盟设定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0%,而丹麦已经在2011年就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到2030年能源构成将是风能50%,太阳能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35%。在此基础上,丹麦在2050年之前建立一个完全摆脱化石燃料和核能的新能源系统,这被称为丹麦的“第二次能源革命”。丹麦政府大力提高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能源利用的比例,来实现这个远景规划。

丹麦的哥本哈根已拥有高效节能的区域供热系统,世界领先的公共交通体系和自行车道路体系。该市政府2015年的目标是碳排放量比十年前减少20%,提出2025年之前成为碳中和城市。为此,哥市提出50项政策措施来实现以上目标。这些措施有的已经付诸实施,有的正在运行阶段。总之,要在能源供给、绿色交通、节能建筑、公众意识、城市规划和天气适应等六个领域实施这些能源新政策。

目前,丹麦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特别是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应用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是欧盟唯一的最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国。

(四)瑞典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模式

为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以及保护环境,瑞典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05年颁发了《改善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效率计划》、《能源研发计划》、和《运输用生物燃料市场标准》法律法规,2006年《建筑物能源法案》和2009年《瑞典气候与能源联合法案》,为瑞典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瑞典还提高了电力证书系统的目标水平,继续推进可再生电力的并网互联,为使风电达到30亿kWh的规划框架制定政策措施。

瑞典的马尔默城利用100%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垃圾能源。目前,该城市拥有低碳、环保、生态的特点,成为知识生态城的典范。

瑞典的可再生能源显著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对于安全、可靠和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瑞典2020年的目标为可再生能源将占全国能源消耗的50%,比欧盟总体目标高出了30个百分点。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2011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达到80亿吨,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超过美国排放量的50%左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特征,引发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而欧洲总人口约为中国人口的一半,总面积比中国面积还多一点。国情国力不同,欧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如法炮制,但在化石燃料日益匮乏的情况下,欧洲四国的成功范例,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几点启示。

(一)从国家战略高度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表面是气候问题,实际上关系着各个国家未来的核心利益,是发达国家管控世界的新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我国政府应从全球战略出发,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出台激励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增加经济投入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二)以长远战略思维构建新的能源体系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单一能源结构是制约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因而,研发非化石能源,使用再生能源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构建低碳能源体系,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地热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

1.能源发展原则

政府出台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整体能源结构的改善。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意味着我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正式对外发布,并在各层面进入强力执行阶段。《意见》提出到2020年,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加快发展新能源进程,要坚持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其次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再次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第四就是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最后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2.清洁能源

《意见》为我国制定的低碳目标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物能源、沼气、地热、浅层地温能和海洋能等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

3.洲际能源网络

为了维持电力系统的平衡,邻国以及洲际互动能源网络也应成为中国电网改革的方向。我国应加速建设跨国管网互联互通的多层次智能输配的洲际互动网络,便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从而可以将热带地区的生物能源、俄罗斯的洁净能源兼容进来。

(三)以经济政策激励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体使用可再生能源,使经济发展转入低碳轨道。在转化过程中,税收政策是政府调控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征(增)税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也可以通过税收使外部收益内在化,从而体现政府的低碳发展政策导向。

1.低碳经济税收政策

完善价格、财税、金融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低碳经济建设。税收政策是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税收政策要适应低碳经济转型。向能源消费者征收能源使用有关的税,增加高能耗产品成本,提高其价格,抑制化石能源的消费,加速减排,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煤炭和石油作为两大主要的化石能源,对其加以适当的税收调节,有利于能源发展战略的实现。同时,煤炭和石油工业均属于高污染产业,其带来的环境外部性问题比其他能源产业更为突出;我国需采取对煤炭和石油产品征收能源税,对所有污染环境的固体、气体和液体排放物经济体和公民征收环境税,加快形成损害生态者赔偿、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新能源的政策引导作用。

2.碳减排交易市场

推广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对于前期建设成本较高、燃料收储成本占比较大的生物质发电行业,绿色信贷政策将大幅降低企业运营的财务成本。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会给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将会让生物质发电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中获得重新评价,将会获得更大力度的地方政策扶持。

在中央“新常态经济”思路下,对生态文明建设部署一系列措施,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完善经济政策、推行市场化机制和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政策措施。

(四)提高公众低碳意识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培养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需要通过公众舆论教育人们接受低碳理念,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如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提倡电力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儿童和青年是家庭中最大的能源消耗者,家庭的生活习惯和对气候的认识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对新一代“气候公民”的培养视为整个气候政策中最具决定性的环节。

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低碳建设不仅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绿色变革工程。要推进这项绿色变革工程,就要加快绿色低碳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永续发展。

[1]Timothy J.Foxon,Transition pathways for a UK low car⁃bon electricity future[J].Energy Policy,2013(52):10-24.

[2] Timothy J.Foxon,Peter J.G.Pearson,Stathis Arapos⁃tathis,AnnaCarlsson-Hyslop,Judith Thornton,Branching points for transition pathways:assessing responses of ac⁃tors to challenges on pathways to a low carbon future[J]. Energy Policy,2013(52):146-158.

[3] 刘胜.低碳经济政策体系:英国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13(6):32-37.

[4] Todd L.Cherry,Jorge H.García,Steffen Kallbekken,As⁃bjørnTorvangerThedevelopmentanddeploymentof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The role of economic in⁃terests and cultural world views on public support[J].En⁃ergy Policy,2014(68):562-566.

[5]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 OL].(2015-05-06).http://finance.chinanews.com.

F113.3

A

“低碳经济全球博弈与我国的对策研究”(11BJY060)

甘睿淼(198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陈志恒(196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猜你喜欢

能源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