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小肝癌检出的比较
2016-09-20王仁财
王仁财
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小肝癌检出的比较
王仁财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入院治疗的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大小分为A、B两组,A组肿瘤直径小于1cm,B组肿瘤直径在1~3cm之间。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对其进行螺旋CT与MRI检测,将影像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估不同检测技术对肿瘤的检出率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A、B两组患者应用MRI技术检出率均高于螺旋CT技术,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A组患者检出率以LAVA动脉期最高,螺旋CT平衡期及螺旋CT平扫最低;B组患者检出率以LAVA动脉期与螺旋CT动脉期最高,螺旋CT平扫最低,与其他时期与序列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比应用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小肝癌的检出率,MRI检测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临床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测技术,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螺旋CT;MRI;乙型肝炎肝硬化;小肝癌
有报道指出[1],肝癌作为消化内科高发肿瘤病症之一,在国内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排前三位。由于肝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著,入院检查患者均为出现肝部疼痛、体重下降、黄疸及腹腔积水等临床症状,此类患者其肿瘤病情已处于中晚期,临床治愈率低,生存率不高,故对于肝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对挽救患者生命具重要意义。我院从2013年1月开始研究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入院治疗的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大小分为A、B两组,A组肿瘤直径小于1cm,B组肿瘤直径在1~3cm之间[2]。68例患者经手术确诊,肿瘤病灶数为80个,其中肿瘤直径低于1cm患者22例,肿瘤病灶数26个;直径1~3cm之间患者46例,肿瘤病灶数54个。A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5~70岁,平均(51.25±8.25)岁;病程为2个月~1年,平均(0.7±0.3)年。B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36~69岁,平均(50.35±7.63)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0.6±0.5)年。患者经手术病理等检测确诊为小肝癌;上述患者均合并乙肝肝硬化临床症状,螺旋CT与MRI检测数据完整。上述患者排除合并单发性小肝癌者,无法配合完成检验者,药物过敏者[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组具可比性。
1.2方法对所有患者入院后即进行螺旋CT与MRI检测[3]。螺旋CT检测:应用飞利浦Sele16排螺旋CT机,患者仰卧体位,平扫电压120kv,电流150mA,矩阵512×512,层厚6mm,扫描范围自隔顶至肝脏下端;动态扫描为连续容积扫描,肝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40~55s,延迟期250s。造影剂选用碘普罗胺,用量按体重计算。MRI检测:应用西门子MAGNETOM C!MRI检测仪。常规扫描序列为T1WI/WATS、T1WI/IP、T2WI/SPIR横断面与T1WI/WATS冠状位扫描,层厚6mm,层距8mm。增强扫描(LAVA):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40~55s,延迟期250s。
作者单位:730335甘肃 兰州,兰州连城铝厂总医院放射科
1.3统计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检测技术小肝癌检测情况对比A组肿瘤病灶共26个,螺旋CT检出20个,检出率为76.92%;MRI检出24个,检出率为92.31%。B组肿瘤病灶共54个,螺旋CT检出47个,检出率为87.04%;MRI检出51个,检出率为94.44%。因此A、B两组患者应用MRI技术检出率均高于螺旋CT技术,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测技术对小肝癌检测情况对比[个(%)]
2.2螺旋CT与MRI技术不同时期或序列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对比A组患者检出率以LAVA动脉期最高,螺旋CT平衡期及螺旋CT平扫最低;B组患者检出率以LAVA动脉期与螺旋CT动脉期最高,螺旋CT平扫最低,与其他时期与序列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螺旋CT与MRI技术不同时期或序列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对比[个(%)]
3 讨论
有报道指出[4],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属于肝癌分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由于其肿瘤直径最大为3cm,虽小但一样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早期不易察觉,故对于该病的早期确诊与手术治疗关系到患者的最终生存结果。近年来,该病症的临床诊断技术研究已被广大医师所重视,普遍采用的无创影像技术主要为螺旋CT与MRI检测,临床应用后效果显著,但针对与检出率的高低上仍存在分歧[4]。
通常情况下,肝脏肿瘤单个直径低于3cm定义为小肝癌,多发性肿瘤患者其肿瘤直径相加亦不能高于3cm。针对小肝癌肿瘤直径小的特点,该病的临床治疗以早期诊断为首要任务,针对早期诊断检出该类肿瘤业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5]。
有报道指出[6],螺旋CT检测技术,通过容积式扫描与采样,具扫描快速,单次屏气就可实现全程扫描的特点,减少漏诊与多次屏气产生的伪影与图像跳动,另三维重建技术对于肿瘤直径较小时可提高检出率。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6],应用螺旋CT的连续容积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患者肝实质与肿瘤差异化,提高肿瘤的检出率与准确性。螺旋CT肝脏连续容积扫描时,通常选择三期技术,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血供丰富肿瘤其动脉期检出率较高,血供较少肿瘤其门静脉期检出率较高。临床研究显示,少数分化良好的小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血供无显著差异,应用螺旋CT检测时CT征象接近,此类患者肝肿瘤不易检出[6]。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MRI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肝肿瘤的临床检测中,由于其为序列成像技术,各序列相互间具图像互补性,有助于医师通过不同序列图像差别评估肿瘤实际情况,其肿瘤组织图像具高分辨率,有助于提高肿瘤临床检出率[7]。特别是近年来MRI检测的推陈出新,对于呼吸、流动补偿空间饱和与脂肪抑制技术的研发应用,其成像速度不断提高,性噪比逐渐降低,减低伪影影响,通过短时间快速分层成像,其对于肝脏小肿瘤临床检出率逐渐超过螺旋CT技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方向[7]。
我院通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患者应用MRI技术检出率均高于螺旋CT技术,差异具统计意义(P=0.017,χ2=11.259)。A组患者检出率以LAVA动脉期最高,螺旋CT平衡期及螺旋CT平扫最低;B组患者检出率以LAVA动脉期与螺旋CT动脉期最高,螺旋CT平扫最低,与其他时期与序列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23,χ2=10.981)。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应用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小肝癌的检出率,MRI检测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临床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测技术,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1]项坤,赵鹤亮,张亚杰.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比较研究[J].医学综述,2015,21(4):744-745.
[2]张学琴,陆健,王霄英,等.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6):165-167.
[3]周建收,宦怡,景建梅.多排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浓度对肝癌检出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5):132-134.
[4]蒋媛嫄,王霄英,郭雪梅,等.磁共振成像与多排探测器C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6):767-772.
[5]熊瑜琦,李镝,康宁,等.3.0T MRI动态增强与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价值比较[J].山东医药,2014,54(16):19-21.
[6]丁伟伟,郭玉林,牛建栋,等.MR和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7):984-987.
[7]独建库,何伟华,余宏,等.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J].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2013,42(4):393-394.
A
1004-2725(2016)03-0191-02
作者:王仁财,E-mail:zjlanzhou20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