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蜂产业生产率变动分析
2016-09-20覃淑杰张社梅
覃淑杰 董 杰 张社梅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成都611130)
我国蜂产业生产率变动分析
覃淑杰董杰张社梅
(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成都611130)
本文对2009~2012年全国八个蜂养殖主产区的单箱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的变动以及饲料费和运输费两大投入因素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各地区蜂产业生产率差异和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我国蜂产业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蜂产业;生产率;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1 研究背景
蜂产业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蜂产业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蜂蜜生产大国和蜂蜜出口大国,全国现有蜂农30余万人,饲养蜂群894.7万群,拥有世界约1/ 8以上的蜂群;2012年蜂蜜年产量44.8万吨,占世界蜂蜜总产量的1/4以上;每年蜂蜜出口都在10万吨左右,年创汇约2亿美元。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整个农业产业的生产方式、区域布局和产业功能均发生巨大变化。蜂产业同样发生巨大变化,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转变,单一化开发向产品多样化、功能多元化转变。农业部在2010年前后颁发了三个促进蜂产业发展的文件,表明党和国家对蜂产业的重视,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蜂产业将进入全新阶段。判断和分析蜂产业近年来的生产变化情况,找出影响产业效率的关键因素,提出提高蜂产业生产率的措施和建议,对于提高蜂产业生产力水平和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蜂产业生产率变化情况
2.1单箱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的变化
蜂产业生产率如表1所示,2009~2012年我国蜂产业的单箱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11年单箱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较2010年有所提高,分别达43.62 kg/箱、0.16 kg/元;2012年劳动生产率较2011年下降33.02%。
从单箱生产率来看,各地区单产差异较大,各省2011年的单箱产量在四年里均最高。其中,浙江、四川、湖北、江西四省的单箱产量普遍较高,2011年浙江最高达71.48 kg/箱,而山东、山西两省的单箱产量普遍较低,2011年山东的单箱产量仅为浙江的22.3%。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各省2012年的劳动生产率较2011年均有所下降,浙江和四川下降幅度约高达47%,其中江西、浙江、四川位居前三,山东、山西、河南位居末位。八大省市的单箱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序基本一致,均是江西、浙江、四川排在前列,山东、山西位居后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各地区蜜蜂养殖方式不同造成的,浙江、四川多为大转地,一般为专业养蜂,专业化的生产大大提高了该地区的单箱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从资金生产率来看,2009~2011年四川的资金生产率均最高,分别达0.31 kg/元、0.25 kg/元、0.29 kg/元,2009年、2011年每投入一元资金均比最低的山东可多产出0.23 kg。2012年除山东外,其他省市每一元资金投入可产出的蜂蜜在0.12 kg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各地区价格水平不同,导致各地资金生产率的差异。养殖方式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金生产率,四川、浙江大转地的养殖方式导致运输费用的增加,对应的单箱产量也相应提高,且增幅大于运输费用,资金生产率则相对较高。复杂的天气因素影响着每年的养殖成本,从而影响着资金生产率。
总体来看,横向比较各省间生产率差异较大,纵向比较同一省份不同年份的生产率变动趋势不明显。
2.2饲料费用和运输费用的变化
国内大部分蜂场以收获蜂产品为主要经济收入,为农作物授粉的专业蜂场较少,且同一地区花粉量有限,蜂农只能通过购买饲料和转地放蜂来满足蜜蜂对食物的需求,则饲料成本和运输成本是多数省市蜂产业生产成本的核心内容。蜂产业饲料费用和运输费用的变化量如表2所示,历年来全国饲料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均在50%以上,运输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在20%以上,二者之和均占总成本比重的75%以上。
从饲料费来看,在2009~2011年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较2011年有小幅下降。各省市该费用的差异较大,湖北、浙江高于其他地区,2012年浙江的养蜂饲料费甚至高达287元/箱,而四川仅94.9 元/箱。江西、四川和浙江饲料费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他各省2012年较201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北京的下降幅度甚至高达19%。各省市饲料费占总成本比重差异也较大,北京、河南、湖北、山东饲料费占总成本比重均在55%以上,而江西、四川饲料费占比均低于50%。
表1 2009~2012年蜂产业的生产率测算结果
表2 蜂产业饲料费用和运输费用的变化量
从运输费来看,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运输费占总成本比重在20%~27%之间波动。各省市该费用差异明显,江西、浙江高于其他地区,普遍在70元/箱以上,2010年北京的运输费为浙江的3.1%,仅有4.8元/箱。除湖北运输费变化呈上升趋势外,其他省市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各省市运输费占总成本比重差异明显,江西、四川、浙江占比大多在30%以上,而北京运输费占比均在6%以下,2010年该比重仅为2.4%。
3 蜂产业生产率变化的因素分析
3.1养殖规模差异
蜜蜂养殖与普通的家禽养殖有相同之处,同样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规模化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化、专业化管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蜂养殖的利益最大化,提高生产率。四川是我国传统的养蜂大省,养殖规模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市,2012年平均饲养299群蜂,养殖规模超过200群的占被访蜂农的75%,最大达800群。四川的总体生产率也相对较高,表明养殖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地区生产率。
3.2养殖方式差异
各省市地理位置不同,因此花期长短不同,为保证蜜蜂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不同地区的蜂农采取不同的养殖方式。我国蜜蜂养殖主要分为定地养殖、跨省大转地和省内小转地三种。近年各省市蜜蜂养殖情况如表3所示,四川、浙江绝大部分蜂农采取大转地方式进行蜜蜂养殖,相应的运输费较其他省市相对较高,成本也相应较高,两地的生产率总体高于其他省市。山东2009~2011年转地养殖占比也相对较高,但运输费却相对偏低,生产率总体也相对靠后。表明地区养殖方式是影响生产率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生产率的变动是多方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3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变动
各地区的物价水平不同,影响着生产成本的投入。定地养殖的蜜粉源不足,蜂农只能购买白糖作为饲料;转地养殖需要不断地转移蜂群,需要支付运输费,也需要购买一定的饲料补充蜜蜂的食物来源。养蜂成本除了有饲料费和运输费外,还有蜂药费、用工费等,而这些生产费用的变动与物价水平的变化紧密相关,如白糖、燃油等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生产资料价格水平的变动显著影响单位费用,从而影响成本费用。
3.4技术水平差异
受各省份生产习惯、养蜂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省的养蜂技术水平亦不相同。浙江、四川等地养蜂历史悠久,蜂农数量较多,养殖规模大,技术传播和学习交流机会相对较多。政府管理和服务系统比较完善,财政项目和技术培训支持力度大,区域蜂农养蜂技术整体水平较高。另外,从技术推广应用情况来看,我国蜂农的技术配备正在逐渐改善,蜂箱设计、对外通讯、运输等都已有了很大改进,在减少人工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作用凸显。但与发达国家比,机械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5蜂产业产出结构
从最终产出来看,蜂蜜是最主要的产品,因此养蜂收益主要集中体现在蜂蜜产量和价格上,这无疑增大了蜂产业生产率波动的几率。蜜蜂授粉在我国并没有广泛推广,这一块收益并未体现。蜂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相对滞后,大多数蜂产品除直接以原料形式进入市场外,加工为化妆品、保健品以及蜂产品药物资源未充分利用。单一的蜂产品结构同样影响生产率的高低。
表3 各省市蜜蜂养殖方式占比 单位:(%)
4 提高蜂产业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4.1创新蜂产业经营体系
按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构建的要求,推进蜂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向“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迈进。以家庭蜂场、蜂业合作社、蜂业龙头企业为新型经营主体,构建蜂农、合作社、企业之间的利益链条,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减少中间环节的资源浪费。由家庭蜂场负责专门生产,成为生产主体;由合作社负责为家庭蜂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成为服务主体;由企业负责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有明确各自的功能和定位,理顺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不断提升我国蜂产业的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使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4.2优化蜂养殖的区域布局
由蜂产业生产率变化表可以看出,传统养蜂大省浙江、四川的生产率高于其他省份,但全国的生产率相对较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蜂养殖,根据区域蜜源、资金、技术等条件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实现各区域生产率的提高。东中部地区充分利用资金优势推动技术研发,建立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提高蜂产品品质,向蜂产品精深加工进军。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蜜源,扩大蜂养殖规模,发展区域特色蜂产品。
4.3提高蜂产业机械化水平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标志,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蜂产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多为传统的养殖方式。新型摇蜜机、取浆机等生产设备的使用,将大大提高蜂产业生产率。目前大型汽车企业已研究开发了养蜂专用车,为大转地养殖提供了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大对蜂农养蜂车的补贴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年轻蜂农采用养蜂车进行生产,并鼓励他们扩大养蜂规模,或者联合其他蜂农进行合伙生产,多形式提高养蜂车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养蜂产出。
4.4拓宽蜂产业附属“产品”
积极拓展蜂产品功能,挖掘产品潜力,不断提高蜂产业的总体收益。一方面,可借助设施农业兴起和园艺作物发展的机会,如草莓、西瓜等,从产业配套角度入手,研发授粉技术和设备,培育专业化的蜂授粉产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蜂产品在化妆品、保健品方面的功效,研发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如蜂蜜护肤品、蜂蜜酒等,稳定蜂产业的产出和收益,增强产业链的内部稳定性。
[1]柳萌,王勇,罗术东.中国养蜂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4):961-965.
[2]房宇,陈健,白润成,等.美国蜜蜂授粉概况[J].中国蜂业,2008 (1):51-52.
[3]陈玛琳,赵芝俊,席桂萍.中国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4,26(3):825-829.
[4]毛小报,张社梅,柯福艳.中国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蜂业,2012,63:44-46.
[5]刁青云,闫继红,吴杰.国外各主要养蜂国家养蜂管理与科研机构设置情况简介[J].中国蜂业,2003,54(5):36-37.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YCYTX-43)
覃淑杰(1994-),女,广西河池人,硕士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