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可穿戴产业的“诗和远方”
2016-09-20蒋李
蒋李
核心提示:要放大可穿戴设备的“弱需求”,关键还在于细分领域内的用户体验。
从2001年创办企业到现在,福州宜美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宜美电子”)董事长陈祖元,已有接近15年的钟表制造经验。2008年,他以ODM形式切入智能运动腕表领域,并在2013年创立自主品牌“EZON宜准”。
“无论机械表还是石英表,塔尖早已被别国占据,而我感觉到中国在智能运动腕表行业,有巨大商机和‘弯道超车机遇。”陈祖元表示,去年公司可穿戴智能运动产品产值在国内排名前三,单品类电商销售在国内排名第一。
向可穿戴智能转型过程中,宜美电子已引起国家决策层面的注意。去年11月9日,陈祖元受邀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与创新座谈会”,就可穿戴智能行业的发展作了相关专题汇报。
我们有“弯道超车”的机遇
《支点》:你们最早是聚焦于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后来是如何从ODM转向自主品牌的?
陈祖元:我从2001年创办企业到现在,已有近15年的钟表制造经验。但我真正从事运动手表制造,是2008年开始的。
当时,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全国掀起了一股健身热潮。那时,国内机械表、石英表品牌都很多,但是智能运动腕表领域里几乎看不到自主品牌身影。
从钟表发展史看,无论机械表还是石英表,高端产品早被欧美国家占据。而智能腕表对各国都是全新挑战,大家可以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给我们带来了赶超国外品牌的重大机遇。
于是,当国内外众巨头将目光更多地锁定在智能手表与手机、平板电脑的功能衔接上时,我们从“智慧运动”方向契入,从功能型运动手表向智能型运动手表转型,开拓市场新蓝海。
2008年,我们以ODM形式切入智能型运动手表这一领域,并在2013年正式创立自主品牌“EZON宜准”。这一年,我们研发了国内首块集运动表、可穿戴智能与云服务平台于一身的智能运动腕表。
ODM与“EZON宜准”,在某种意义上是相辅相成。有些品牌看到宜准的表现,会很乐于跟我们在ODM板块进行合作,而ODM业务也能持续提高我们的制造技术和产品品质。
如今,我们已拥有登山、健步、跑步、休闲四个系列40余款智能运动腕表产品。2015年天猫“双11”中,宜准销量居智能运动表品类首位。
《支点》:同样是数码类产品,近年来华为手机迅速风靡国内,我们是不是想要做“手表界的华为”?
陈祖元:相对于手机这类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手表的消费相对来说还是“弱需求”。
我们希望能放大这种需求,用智能运动腕表推动户外运动,也借户外运动的风尚,拉动智能运动腕表市场拓展。毕竟现在手表已不仅是计时工具,而是一种可以采集数据、连接云端的高科技可佩戴数码产品。
我个人观点是,可穿戴智能产品或移动终端,一定会逐渐取代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虽然目前时机尚未成熟,但我们将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另一方面,国外可穿戴智能行业设计多基于外国消费者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缺乏贴近中国消费者的本土化体验。国内企业如果发挥贴近本土市场的天然优势,提升科技和设计创新能力,把握中国用户需求仍然前景广阔。
培育品牌为核心竞争优势
《支点》:在去年“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与创新座谈会”上,有五位企业家出席,您是其中之一。当时受邀具体经历是怎样的?
陈祖元:2015年度有个极其有影响力的事,是财经作家吴晓波用篇文章让智能马桶盖在国内爆红。
过去国内去海外扫货主要群体的“中国大妈”,大多是出于从众心理,但那次热衷日本马桶盖的人中有大量中产阶层,他们的购买行为是趋于理性的。这个现象传达了一个信号——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才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这一背景下,国务院邀请来自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等领域和机械、服装、电子、钢铁、流通等行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也表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当时我的建议,是大力发展可穿戴智能产品品牌建设,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优势,希望能将可穿戴智能行业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目录,建设国家级可穿戴智能创新中心,集思广益,融合国内的科研力量打造优秀民族品牌。
《支点》:您为何被邀请,是企业规模还是品牌知名度?
陈祖元 :随着全民健身等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可穿戴智能设备应用领域变得非常广泛。不过,国内可穿戴设备公司大部分都只针对用户调研、UI设计、贴片、装备、营销推广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很少有涉及全产业链的企业。
而我们基于多年ODM经验,已成为从概念研发到芯片选择、嵌入式软件设计、模具打造、材料选择等完整链条的企业。既覆盖了全产业链,又代表了中小企业升级转型,在国内可穿戴设备具备一定代表性。
当时国务院办公厅确定邀请名单,将信息传达至省办,再到市级部门和具体企业。参会的5家企业均来自传统行业,但都通过“互联网+”实现创新转型。
《支点》:我注意到您在座谈会中,提出“可穿戴设备要培育以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这一观点,为何您会如此强调品牌?
陈祖元:随着劳动力成本、汇率、原材料成本上升与出口向内销转型的阵痛,制造廉价产品的大工业生产模式与世界工厂定位已经注定要成为历史。
中国不是没有好产品,是缺少好品牌,以至于附加值不高。既然“腾笼换鸟”已是必然策略,那么品牌建设则必须化作企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用户体验才是下一个风口
《支点》:无论索尼、三星、LG、google都在涉足智能穿戴领域,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并不多,为什么?
陈祖元:第一,目前可穿戴智能产品同质化严重,出现不少盲目跟随的现象。
市面上可穿戴设备看似酷炫,但在实际使用中,企业和消费者对可穿戴智能产品的认知、应用、需求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导致各品牌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现在很多厂商都在开发可以接打电话的手表,实际上这种功能并不符合消费者需求。
此外,消费者都希望产品兼具高颜值和强性能,但目前来看,续航、防水与颜值之间其实有矛盾,需要技术进步与系统磨合的过程。
第二,可穿戴设备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可能存在着人为或被动泄露用户隐私、设备自身安全隐患和健康危害等“雷区”。
第三,无论屏幕显示、电池续航和云端应用,可穿戴设备都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产品本身的缺陷阻碍了它的大幅流行。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人类正站在可佩戴智能平台即将大行其道的历史拐点上,而这场革新,中国人不应该也无法缺席。
《支点》:在您看来,下一个可穿戴设备的风口在哪里?
陈祖元:下一个风口还是在于创新型产品。于内,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应当进行细节完善和功能改进 ;于外,要与其他领域厂商合作,补足短板。
单个企业很难满足消费者全部需求,一定要合作。比如有些跑友习惯边跑边听歌,而运动手表要加入听歌功能,于内自然要解决手表内存、功耗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得与蓝牙耳机厂商合作,配套一些低功耗、音质不错的蓝牙耳机。
当然,无论是尝试跨界跨领域合作,或开发更多技术,还是通过改造外形与奢侈品商合作,产品立足的根本在于技术,若不能在技术方面取得真正进步,智能可穿戴设备很可能沦为槽点鸡肋。
《支点》:我们是否会在腕表之外的板块发力?
陈祖元:如今,可穿戴设备市场正在走向细化,中小企业要在“红海”之中发现“蓝海”,绝对不能盲目跟风。在腕表之外,宜准已开始在运动品牌、健身器材、户外品牌等领域发力。包括为传统鞋服、健身设备、场馆赛道等运动品牌和健身器材提供智能芯片及云平台服务,通过运动数据分析帮助用户科学锻炼;为户外行业提供海拔高度、登山轨迹、天气预报等技术方案支持等。
未来,我们还将以运动管理为核心进行价值链整合,积极发力互联网+可穿戴智能,跨界布局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家居控制、移动医疗、信息娱乐等方向,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支点杂志2016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