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正向纵深推进
2016-09-20蒋李肖欣
蒋李+肖欣
核心提示:“走出去”企业处于对外投资第一线,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认知的直接载体,而良好企业形象是宣介“一带一路”倡议最好的广告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三年来,“一带一路”推进情况如何?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
为此,《支点》记者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范恒山。近几年来,范恒山就“一带一路”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他表示,“一带一路”是宏大而富有远见的重大国家战略。回顾三年来的实践,体会是越来越觉得重要,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任务越来越艰巨,也越来越值得期待与努力。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面宽广,不仅需要我们的有力推动,而且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和主动工作。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要真抓实干,稳扎稳打;要突出重点,软硬兼攻;还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实现繁荣各国经济、促进和平发展的愿景。”范恒山说。
“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
《支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三年来,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目前“一带一路”推进情况如何?
范恒山:“一带一路”是宏大而富有远见的重大国家战略。它一头连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连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广阔腹地,这块腹地资源丰富,但发展相对不足,所以蕴藏着很大的潜力。
总体而言,这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起步顺畅、开局良好、推进顺利。
首先是顺利完成顶层设计。
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我们制定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规划。去年3月底经国务院授权,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现已全面完成地方实施方案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工作,有序推进各部门制定实施方案,编制了科技合作等专项规划。
其次是合作共识不断深化。
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已获得沿线绝大部分国家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一些国家已与我们签署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许多实质性合作项目已经扎实展开。
截至目前,我们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同20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同“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中国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6万个就业岗位。
再次是投资贸易进展顺利。
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5%,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一带一路”参与国对华投资额超过82亿美元。
最后是国内各方在积极行动。
各部门普遍建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机制,制定配套措施。海关“三互”大通关改革覆盖全国;专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10项税收政策、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已出台;《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年)》印发实施;丝路基金全面启动运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在沿线业务进一步扩大,金融支撑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支点》:“一带一路”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目前遇到过哪些挑战?
范恒山:从操作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成功的路径不仅在于科学谋划,还在于智慧操作。三年来我们虽然已取得了不少成效和经验,但也看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推进过程中高度重视并不断改进。
其一是要克服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一带一路”沿线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地缘冲突不断,同时受大国因素影响、“三股势力”干扰及项目建设本身存在的商业风险,都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加以统筹考虑和有效应对。
其二是相关政策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相关政策措施出台,既要符合国内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又要与国际惯例和运行规则接轨,需要适应环境变化和形势发展不断加强协调。
其三是项目融资瓶颈也需突破。目前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但重大项目往往建设周期长,占用资金数额巨大,融资难、融资贵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除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外,还要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包括采用公私合作模式(即PPP)等,引导和推动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让“利益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支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看重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也担心“中国制造”对本国市场和产业链造成一定冲击。对这些问题,您认为该如何解决?
范恒山: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出口国以及最大境外投资国之一,沿线国家出于自身经济实力、市场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差距,对“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影响产生疑虑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外宣介力度。
在坚持行动至上、以诚感人基础上,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和场合,以各种方式向外国政府、民间传递“一带一路”精神,强调“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唱,让利益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另一方面,合作基础是共同利益,而求同存异合作底线是照顾好彼此的核心利益,打造利益共同体。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很多国家具有能源资源、人力资本、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与我国经济互补性较强。应找准与沿线国家的利益契合点,把我国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和富余产能转出去。
一个可借鉴例子,是“一带一路”战略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战略成功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每个层面,包括项目建设、走廊建设、支点建设等,都应该体现利益的融合与共享。
下一步要促进优势装备和优质产能加快出海,加快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建设步伐,把中白工业园、中马双园、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好,让沿线国家人民切实感受到互利共赢的好处。
《支点》:企业处于对外投资第一线,应如何发挥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软环境营造方面的作用,更好营造“项目利益共同体意识”?
范恒山:“走出去”的企业处于对外投资第一线,是沿线国家对华认知的直接载体,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宣介“一带一路”倡议最好的广告牌。
首先,要提升“走出去”企业的品牌意识。
我们销往国外的产品、中国企业在外承包的工程,总体情况良好,但个别也存在质量问题,要高度重视、坚决杜绝。“走出去”的企业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品牌,以过硬的产品和细致的服务,赢得投资国社会公众的认可。
其次,是鼓励“走出去”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社会责任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普遍接受的企业行为准则。“走出去”的企业,应指导员工遵守驻在国法律,尊重当地宗教习俗,注重资源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当地公益和慈善活动,积小善为大善,从点滴中传达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三是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形象宣传。
要破除“酒好不怕巷子深”和“少说多做”观念,注重打造自身企业形象,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制作企业宣传手册、录制宣传视频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舆论宣传,实事求是地宣传企业形象,减少不实宣传的负面影响。
此外,企业要密切关注投资国舆论,建立市场对企业形象认知跟踪反馈体系,采取正确应对方法、引领舆论导向。
民营企业是重要生力军
《支点》: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范恒山:民营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民营企业“走出去”,行业领域多集中在加工制造、商贸流通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地域多集中在东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北非东非等地区,这些都与“一带一路”重点走向和合作领域高度契合。
民营企业具备许多独特优势,如市场嗅觉灵敏,经营机制灵活,把握市场机遇能力较强;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开辟市场积极性较高;部分来自侨乡的民营企业与海外华侨华人具有天然联系,等等。这些特点,使民营企业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支点》:过去我国涉足海外业务的企业以工程领域为主,目前他们面临一个转型升级阶段,比如可能涉足金融、商贸等领域。但对工程单位而言,这种多元化的转型成本很高。这一问题如何破解?
范恒山:的确,一个时期以来,我国“走出去”企业集中于工程承包领域,投资领域单一、同质竞争压力大,压缩了利润空间,也影响了中国企业整体形象。
我们鼓励企业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创新方式,不断拓宽领域,持续提升质量。具体而言,要特别注重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创新“走出去”方式。鼓励企业在沿线国家实现链条式转移、集群式发展、园区化经营。链条式转移,就是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产业链转移,在境外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市场影响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集群式发展,就是要积极支持企业组成联合体或组团“走出去”,推动同行业企业实施差别化经营,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规模效应;园区化经营,就是要鼓励建设境外产业园区,实现当地中资企业集中布局、集中发展。
另一方面,要创新多元化运营模式。如通过采用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从单纯承包施工环节向全过程承包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向工程承包行业的上下游延伸,积累在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等建设环节的经验,还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协同运作,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强调一下,转型对于企业来说虽有困难,但却是必要、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步入“柳暗花明”的天地。并且,有“一带一路”建设做支撑,有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做基础,转型前景也是光明的。
要发挥国内各地的比较优势
《支点》:国内各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应如何避免同质竞争?
范恒山:我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西北地区,要发挥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区位、经济、文化、人文等优势,打造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东北地区,则要完善与俄罗斯、蒙古等国互联互通,建设向北开放的窗口。西南地区,要发挥广西、云南、西藏等地优势,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门户。
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带动者。
而中西部等广大内陆地区,要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使“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有机对接和融合。(支点杂志2016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