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需要一支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2016-09-20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帮助自治区最后8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歼灭战,没有一支冲锋陷阵、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不行。看一个干部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三条标准必不可少:一是对待群众的感情有多深厚,二是带领致富有没有好办法,三是脱贫工作成效几何。
习近平同志强调,多接地气,才能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带着深厚感情去联系群众,就可能是作秀。怎样才算“接地气”?能迈开脚步去为最困难的地方解决问题,能沉下身子到意见最多的地方化解矛盾,能放低姿态到工作最难以推开的地方现身说法。对党员干部而言,群众就是“地气”,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就是力量之源。
小康不仅仅意味着解决温饱,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往往伴随着人文关怀理念。联系服务贫困群众,体现人文关怀,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更要懂得尊重群众。干部不能高高在上,服务对象不是受嗟来之食的弱势群体。古人云,“人生乐在相知心”,同群众打交道贵在做贴心人。虚心请教意见,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才能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真伟大、真可爱、真可敬,才会发自内心地对群众产生深厚感情。
带领群众致富,拿得出好办法靠真本领。精准扶贫好比“改大水漫灌为滴灌、搞测土配方施肥”,让弱苗、病苗也能丰产。精准机制重在目标思维与问题导向,就是着眼于能否有效实现、长久实现真脱贫,时刻不忘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帮扶对象普遍缺乏劳作能力、科学知识,更遑论成本核算、市场意识。脱贫精确到户,离不开党员干部为每个贫困户做称职的“会计”和“出纳”,用心用情为帮扶对象算清每一笔账。
致富不能靠天吃饭,点子不会凭空降临。纵观全国各地,产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脱贫工作“百花齐放”,不少地区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多受益于当地的“原创思维”。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这是我们的独特区位优势。聚焦精准脱贫,唯有企业家般的实干创业精神、科学家般的潜心钻研精神,发掘出各个贫困地区特定的资源禀赋,才能做到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对各地的先进经验活学活用,以更加积极创新的方式,更高效率地进行扶贫,才能使之成为一项极具创意性的创新事业。
全面实现脱贫,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面对底子薄、条件差、难度大的“硬骨头”,既要救急,更要救穷,脱穷帽重在拔穷根。脱贫工作的成效,不仅看脱贫对象兜里有钱没钱,更要看群众有没有掌握致富手段,把检验成效的重心放在让贫困群众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拥有一定的增收途径方面;更重要的是看群众有没有信心与贫困真正作决断。“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大包大揽的工作模式往往会造成扶贫、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扶贫先扶志,只有引领好发展愿景、激励起致富斗志、指导好个人成长,引导群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才能真正激发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的内生动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任务,是共产党人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体现。饱含深情,方能确保奋发有为之精神;多谋善虑,方能体现真抓实干之作风;恪尽职守,方能彰显担当尽责之操守。有一支作风优良、本领扎实的干部队伍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先锋、作贡献,这场战役必将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