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大利亚”教材图像系统探析(人教版)

2016-09-19王昌勇

地理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牧业读图气候

王昌勇

“澳大利亚”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四节内容,教材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本节教材的课堂教学,需充分利用教材有关插图,引领学生认真细致地读图、填图、析图和作图,以实现地理知识的高效传授,同时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以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拟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以及教材图像系统探究三方面予以解析,供诸参考。

一、课标解读

依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初中区域地理课程标准、教材知识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要求,笔者对本节地理课标解读如下:①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②运用地形图与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出澳大利亚地形的主要特点、主要地形区、河流与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特点;③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并运用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生物的独特性及其成因;④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称谓的由来;⑤了解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主要出口的农矿产品。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对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⑥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主要城市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⑦通过认识澳大利亚宝贵可爱的古稀动物,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自然的良好品质;⑧通过学习澳大利亚主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节“澳大利亚”是在学生学完多个国家与地区以后的又一区域地理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三个话题,即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以此来突出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特征。其典型的区域地理特征均蕴含于这三个形象的标题之中,因此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致,同时也为师生的课堂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作为世界分区地理内容之一,教材仍然延续以前章节的编写体例:首先,对国情的介绍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特征;其次,将人地关系作为贯穿教材的主线,注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本节教材除文字表述材料以外,还插入5幅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以及8幅景观图片。其中,5幅地理要素分布图分别反映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农牧业空间分布、地形与气候类型空间分布以及工矿业和城市分布状况,8幅景观图则分别展示澳大利亚特有的四种动物、农牧业及主要城市风貌。教材所配地图与图片内容简明,色彩美观,选材精当,突出了重点和教材的地理味,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图意识,增强感性认识,不仅有助于学习兴趣的维持与提高,而且可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节重点包括: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澳大利亚工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人口与城市的分布。教学难点体现在:探究澳大利亚存在独特而古老生物的原因;分析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与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图像探究

本节教材安排的插图虽然不多,但景观图片突出区域特色,直观、生动、形象,契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要求;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以及工农业与城市等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的有机插入,图文并茂,抓住教学的核心和关键,而且配图质量高,利于施教。对于图像系统,笔者拟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探究。

1.典图精读,获取信息

本节教材插图中,8幅景观图浅显易懂,可不作为析图重点,其余5幅分布图均可作为读图重点,可引导学生详细进行读图分析探究,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对“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8.35),可结合地理图册,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大洲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以及海陆位置等,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位于大洋洲、处于中低纬度、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四面临海、西北、西面和西南面临印度洋,东北、东面以及东南面临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这样进行教学处理,既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学习新知识,达成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的教学实效。对“澳大利亚矿产和城市的分布”(图8.40)的教学处理,则可这样进行: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并阅读图幅左下角的图例,然后再对照图例,找出其主要矿产及城市的分布情况。由此可获取如下信息:矿产和城市的地区分布不均;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大分水岭地区;铁矿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沿海地区;铜矿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金矿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区。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活动过程的开展,引导学生复习归纳地图的一般阅读方法:读图名;读比例尺;读图例;识方向;读内容。如此展开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内容,而且实现了方法运用与能力培养的同步跟进,践行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教学理念。

2.据图设疑,诱思激趣

地理教学过程中, 地图不仅可帮助师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进行知识迁移, 还具有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强化空间思维模式的作用。因此,不能仅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上,还应引导学生加以充分挖掘,可通过问题的设置,据图思考,使得插图得以高效利用,不失为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8.37)为例,可设置如下疑问让学生合作讨论思考:澳大利亚农牧业空间分布有何特点?结合农牧业生产对地形、气候和交通的一般要求,推测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结合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地广人稀的国情特点,推测其农牧业生产还有哪些特征?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针对初中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较强而理性认识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降低重心,适时加以启发引导,由浅入深,层层剖析,步步为营,如是,方能实现教学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任务的落实。对“澳大利亚的地形”(图8.38),课标明确要求: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据此设疑:有哪几种地形?有哪些地形区?地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分布有哪些特征?地形对农牧业生产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可梳理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地形类型构成;地形(区)空间分布状况;地势特点,包括海拔高度、地势倾斜状况以及地势起伏状况。再如,对“澳大利亚的气候”(图8.39),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设置如下问题:澳大利亚气候有哪几种类型?其气候的地区分布如何?总体呈什么形状分布?为什么?澳大利亚气候具有哪些特征?澳大利亚气候对其农牧业以及人口与城市的分布具有哪些影响?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以问题引领地图教学,不仅落实课标要求,而且可有效抓住学生注意力,活学活用知识,尤其是可以强化并挖掘地图的教学功用,切实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读图析图意识和能力。当然,根据学情不同的差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填空、填表或者填图的形式进行类似问题教学法的课堂训练,增强学生参与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增补地图,丰富信息

鉴于本节教材配图较少,可有选择性地从其它版本的地理教材、地图册、中考试题以及网络媒体等选取有关图文视频资料等作为教学补充素材,丰富教材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扩大教学知识容量。在教材配置的景观图片中,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图片只有四幅,不仅内容偏少,而且静态呈现,为弥补缺陷,笔者建议补充展示澳大利亚的国徽示意图(图1),结合教材相关插图,据此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盾面六幅图案代表六个州;袋鼠与鸸鹋代表特有动物;金星的七个角代表六个州和北部自治区;底部饰带上的文字为国名。学生还可学习澳大利亚的英文表达,突出澳大利亚的特色(动物和语言),也有利于学生英语学科的学习。同时还可登录简单学习网(www.jiandan100.cn),免费下载澳大利亚PPT,其中有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动画视频,用之于教学,效果非常不错。探究教材“活动”时,需分析澳大利亚存在古老而特有动物的原因,分析中需用到澳大利亚大陆长期与其它大陆相分离这一因素,可补充大陆漂移学说示意图(图2)进行剖析,直观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图图叠换,活用信息

本节教材插入的几幅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中,地形图与气候图虽然非常直观,但不够形象到位。对此,可补充澳大利亚沿南回归线地形剖面示意图(图3)和主要气候气温与降水柱状统计图(图4、图5)。教学过程中,由于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势的起伏非常明显形象,气候要素中气温与降水的显示也非常具体,易于学生识读,对照教材相关插图进行分析,可有效降低地图分析难度,利于增强学习信心,提高教学实效。

5.思维导图,总结提升

针对初中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运用时下流行的思维导图方式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不失为佳法!通过教师的引导示范,带领学生步步跟进,结合教材内容,按照教材编排知识结构体系,运用颜色变化、线条粗细以及框图构建知识体系(图6),不仅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结构,而且有利于整合梳理教材知识信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成就感,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农牧业读图气候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新常态下农牧业品牌化的现实意义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