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图像应用分析(人教版)
2016-09-19朱学臻
朱学臻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第八章“西北地区”的第二节内容,本节教材呈现了8幅各类图像,来验证教材叙述式课文的地理结论、拓展学生视野、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笔者从图像内容、作用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对本节图像系统进行简要分析。
一、巧用塔里木盆地景观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提供图8.14“塔里木盆地的油井”和图8.15“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景观”两幅景观图配合第一段正文(引文)导入,目的是明确学习内容、呼应本节标题、激发学习兴趣。
图文信息:图8.14呈现了塔里木盆地中的油井景观,高高的抽油机在广袤的沙漠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暗示本区气候干旱但油气资源丰富,呼应本节标题中的“宝地”。图8.15是一张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照片,连绵起伏的沙丘说明这里气候极端干旱,呼应本节标题中的“干旱”和第一目标题“沙漠和戈壁广布”,为学生展开学习探究做好铺垫。
教学策略:两幅景观图直观具体,因此可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引导学生观察两幅照片,提出问题“从照片中看到了哪些景观,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也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也可采用头脑风暴策略,在这两幅图的基础上,再播放一些塔里木盆地的自然与人文(石油开发)景观,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干旱环境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形成直观感知。
二、认识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及形成原因
教材第一目“沙漠和戈壁广布”突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成因,为此教材首先提供了图8.16“塔里木盆地的地形”,从塔里木盆地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分析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特点,落实认识区域中“运用地图学习”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的课程标准要求;然后又提供了图8.17“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从海陆位置及地形角度感知认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进一步落实“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1.运用图8.16“塔里木盆地的地形”识别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图文信息:从图8.16中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周围有昆仑山、天山等高大山脉环绕,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盆地内部是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广袤沙漠;河流从周围高山呈向心状流向盆地中心,下游消失于沙漠中或成为季节性河流;城镇、交通线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
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课件展示图8.16,提出导学问题:①从图上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周围被哪些山脉环绕?结合海拔高度统计表可以看出这些山脉有什么特点?②塔里木盆地内部大部分是茫茫沙漠,你的判断依据?这说明了什么?③塔里木盆地的河流流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里的河流中途消失或成为季节性河流?④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主要分布于盆地内部还是盆地边缘?引导学生说出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绕、内部沙漠戈壁广布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而分析归纳塔里木盆地“气候极端干旱”这一基本特征,认识其城镇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特点,为下一步分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原因及其对人活动的影响做铺垫。
2.运用图8.17“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辨别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
图文信息:图8.17是一幅素描示意图,直观呈现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绕及塔里木盆地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致距离,突出塔里木盆地距海洋遥远的事实,从而让学生认识“塔里木盆地距海遥远,加之周围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不易到达,使得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教学策略:还是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可利用“塔里木盆地为什么极端干旱”的设问引入,然后引导学生读图8.17说出塔里木盆地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致距离,明确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环绕。在此基础上导问:①塔里木盆地距海洋遥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能否容易到达这里?②既使海洋湿润气流能到达这里,容易进入塔里木盆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明确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主要是“距海遥远、周围高大山脉环绕”所致,认识海陆位置和地形两大因素对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理解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础。在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直接呈现在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上。教材通过呈现图8.18“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设置相应的导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的城市、人口及交通线分布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落实“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的课程标准要求。
图文信息:图8.18提供塔里木盆地中河流、绿洲、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信息。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及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边缘,盆地边缘有发源于周围高山的河流。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学策略,充分依托图8.18围绕教材P80的“活动”思考题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读图8.18完成“活动”第1题,明确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交通线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边缘。然后结合“活动”第2题,进一步观察图8.18,认识塔里木盆地边缘有源于周围高山的河流,水源较丰富,形成绿洲,适合人类生存,所以出现了城镇及连接城镇的交通线;而盆地内部水源缺乏,人类无法生存,也就没有城镇分布。第三,利用“活动”第3题关于图中两条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猜测,自然导入第二目“油气资源的开发”的学习。
四、了解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
教材通过第二目“油气资源的开发”的叙述式课文辅以图8.19“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图8.20“沙漠公路”来介绍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呼应本节标题“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中的“宝地”,落实“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因此,图8.19和8.20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图8.19意在让学生直观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感知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丰富;图8.20意在让学生直观感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公路,认识在艰苦环境中开发塔里木盆地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
1.运用图8.19验证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
图文信息:图8.19主要呈现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信息,从图上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分布广、产地多,证明的确是块“宝地”;但这些油气田多分布于环境恶劣的茫茫沙漠之中,暗示开发油气资源的艰辛及环境的脆弱。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学策略。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第二目第1段叙述式课文,从定量的角度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然后引导学生读图8.19,提出导学问题:图中哪些信息能证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引导学生从油气田的数量、分布范围、面积等角度入手)学生能够从图中看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田数量多、分布广、面积大即可。
2.运用图8.19和8.20分析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困难及成就
图文信息:图8.20直观呈现塔里木盆地的一段沙漠公路景观,从图上可以看出蜿蜒的公路伸向茫茫沙漠,公路两边是防风固沙的草方格、栅栏及耐旱植物。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学策略明确开采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困难:指导学生读图8.19,认识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的沙漠戈壁,面临自然条件恶劣、淡水缺乏、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采用头脑风暴策论认识开发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成就:在图8.20的基础上,另外搜集一些塔里木盆地沙漠公路、油气开采的景观照片,直观感知开采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
五、明确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图8.21“西气东输线路”是教材P81“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这一活动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结合文字资料及相应的导学思考题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及环境保护,落实“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可持续发展观。
图文信息:图中提供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终点、线路走向等基本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气东输工程横贯我国西北、北方和南方三大地区,跨越地势两大阶梯,联系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其中一线工程起点在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特大城市上海。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导学策略,以教材P81~P82“活动”思考题为抓手,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8.21,找出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的起点、终点,引导学生阅读P82“活动”1的资料进行验证。第二,通过提供东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图、工业分布图等认识西气东输的自然与社会条件: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少;而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大,长期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此基础上通过P81第二段叙述式课文了解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各自的好处,落实“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三,指导学生阅读“活动”2的文字材料,了解在西气东输工程实施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理解这样做的意义,落实“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并内化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