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天才需要制度呵护
2016-09-19陈斯术
陈斯术
近日,一则草根数学天才的报道传遍世界。这名草根数学天才名叫余建春,平时从事物流工作,受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邀请,参加了浙江大学数学系的讨论课。在讨论课上,余建春演绎了他的5个数学发现,其中有两个是蔡天新觉得最有意义的:一组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准则和一系列高次同余式。获知此事的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卡迈克尔数的专家威廉姆·班克斯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余建春的推导是正确的,那将是卡迈克尔数领域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
在现代教育制度的人才培养环境下,余建春的故事只能属于另类。他的出现,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才培养。
33岁的余建春老家在河南,父母双亡,现在杭州打工。如果不是特殊乃至“命定”的爱好,他的数学禀赋能否存在、存续甚至有所显露就是一个问题。在中国,在无数像余建春那样的打工者中,还会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天才呢?如果再审视一下教育领域,像余建春这样拥有特殊禀赋的人,能否得到发展的空间?
余建春受邀讲解自己的数学发现(图/新京报)
上述问题实际是在问,如果条件允许,余建春在正常的受教育过程中,会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吗?他能够凭借其禀赋成为学霸吗?他能否通过现有的考试程序成为中国顶尖大学比如浙江大学的一名学生吗?
这并不是说要以个别具有特殊禀赋学生的特质为标准修改当下普惠性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程序,而是由余建春的故事来拓展教育的想象空间,使人才评价标准多样化,并由此在现有教育体系里为教师、学生拓展自由空间,让那些具有各类禀赋的天才学生在标准化的教育里能自由地长其所长,形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氛围。从而避免那些具有某方面天赋的学生被标准化模式削其所长,其禀赋被压制甚至消弭。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虽然余建春“只在数论的某个领域,比如卡迈克尔数上有造诣,其他数学知识还不够完整”,虽然“他不能熟练地使用电脑,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但是他得以与浙江大学数学与科学学院数论专业的三位博士生、一位博士后、一位副教授和一位教授同堂讨论的事实,足以说明他的才华价值。
现在,余建春依然和其他物流工人一样,每天都在忙碌挑拣和打包中度过。草根天才让人感动佩服,也更需要有力的制度来保障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