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最大飞行器首飞成功等

2016-09-19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6年9期

8月17日,世界最大的飞行器“天空登陆者”成功在英国进行了首次离地飞行测试,它在空中盘旋一圈,耗时约半个小时后,安全降落到地面上。此前,工作人员已经对飞行器的引擎、发电机及操作系统进行过测试,并在户外检测了地面系统。“天空登陆者”兼有飞艇、飞机、直升机的特点,长92米(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客A380还长18米)、宽43.5米、高2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器。它的飞行时速为148公里,最高飞行高度达6000米,无需跑道就可起飞,降落时也不局限在陆地,在水面、冰、沙漠等平面都可以着陆,它起飞过程中制造的噪音远小于飞机或直升机。

新催化剂助推可降解塑料生产

塑料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普通塑料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由此带来的环境成本高昂。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近日开拓了低成本高效制造生物可降解塑料有机催化剂的新途径。研究人员介绍,他们开发的新型催化剂以常见有机化合物为原料,制取工艺相对简单且易于使用,着眼于降低经济成本和减少环境危害,可以用于生产聚酯和聚碳酸酯材料,包括可堆积降解的聚乳酸。聚乳酸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可用于生产一次性餐具、食品包装等日常用品,也可用于可吸收缝合线、体内植入物和固定支架等医学应用场合。

超级细菌有了克星

抗生素曾被称为抗菌素,在大量使用多年后,也让细菌产生了极强的抗药性。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抗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为代表的超级细菌开始逐渐嚣张。面对这种病菌,普通杀菌药物毫无作用,人类几乎陷入了无药可用的窘境。德国图宾根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不久前称,他们在人类鼻腔内发现的一种名为“路邓葡萄球菌”的细菌具有独特功效,在被制成抗生素后不但能杀灭超级细菌,还不易产生耐药性。该发现有助研发出新型疗法,让此前“刀枪不入”的超级细菌“闻风丧胆”。研究人员称,由于处于研发中的新型抗生素不多,该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而且凸显了人体微生物作为新型抗生素潜在来源的价值。

提前半小时可预测短时强降雨

现在的天气预报通常利用超级计算机每隔一小时分析分辨率为1000米的观测数据,而夏季积雨云往往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形成并增强,产生局地短时强降雨。现有预报模式对短时强降雨的预测比较困难,分辨率也不足以用于充分分析形成短时强降雨的积雨云。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8月9日宣布,研究人员利用日本超级计算机“京”分析最尖端的相控阵气象雷达观测到的庞大数据,每隔30秒就能对分辨率为100米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从而实现了对局地短时强降雨的高精度预测,可提前30分钟左右预报局地短时强降雨。

世界最长铁路隧道即将投入使用

8月3日,瑞士圣哥达基线隧道向媒体开放,这条隧道全长57.1公里,是世界最长铁路隧道,超过日本青函隧道。圣哥达基线隧道用高速火车在阿尔卑斯山下把北欧和南欧连接起来,计划12月正式投入使用,将为欧洲货运带来一场革命。据悉,无论是用于客运还是货运,圣哥达基线隧道都绝对安全。两条单向行驶隧道避免了列车正面相撞,而一旦发生火灾、燃气泄漏、车轴过热或负载移位,各套监测系统就会启动。另外,每隔325米就有两个侧向通道将两条铁路隧道连接起来,让乘客可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

神舟十一号拟于10月中旬发射

8月13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从北京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按计划神舟十一号飞船将在10月中旬发射,主要承担航天员运送和空间站技术验证两大核心任务。进入太空后,它将与天宫二号形成组合体,完成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30天载人飞行。

中国版海事卫星天通一号发射

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的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被誉为中国版海事卫星的天通一号01星,8月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进入距离地球约三万六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这标志着我国迈入了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天通一号01星是一颗大容量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可为车辆、飞机、船舶和个人等移动用户提供语音、数据等通信服务,优势在于终端的小型化、手机化。我国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终端用户预计十年内将超过300万,服务范围涵盖灾难救援、个人通信、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客运、两极科考、国际维和等方方面面。

我国首次跻身世界创新前25强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8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该指数显示我国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瑞士、瑞典、英国、美国和芬兰依次占据榜单前五位。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是该指数发布的第九版,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共同发布。该指数的核心部分由全球经济体创新能力和结果的排名组成,涵盖82项具体评估指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示,在过去9年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调查中,高度发达经济体在全球创新指数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进入25强标志着中等收入经济体首次加入高度发达经济体行列。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圆满落幕

8月18日,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华东师范大学圆满落幕。本届大赛最终评出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一等奖32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91项,10位科技辅导员获得“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评出青少年创新项目一等奖56项、二等奖133项、三等奖157项。大赛期间,学生开放活动日、知识产权讲座、科技教育论坛、STEM教育论坛、教师科学工作坊、“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协作网”成立仪式等多项针对学生和科技辅导员的特色活动为参赛人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这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30多年来首次在高校举办,也是第一次将科技系统与教育系统紧密融合,第一次全面实现校地联合。

推力最大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8月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自主研制的我国直径最大、装药量最大、推力最大固体火箭发动机当日圆满完成地面热试车。航天科技四院41所首席专家、固体运载发动机总设计师王健儒介绍,此次成功试车的3米固体火箭发动机应用于重型运载火箭固体助推器中,可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00吨以上,满足我国载人登月、深空探索的发展需求。试车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大型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方案及其关键技术,全面考核了仿真、材料、制造工艺与试验等相关能力,标志着我国已掌握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关键技术,拉开了固体发动机进军运载火箭捆绑助推动力领域的序幕。

我国首次完成万米级深海科考

在征服了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后,工作母船“探索一号”科考船8月12日上午完成首航返回海南三亚。在首航中,科考队员使用自主研发的高技术装备,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共执行84项科考任务,在水下不同深度断面上,取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和数据。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这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第一次万米级深渊科考。本次试验和科考航次的圆满成功,表明了万米深海已不再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标志着我国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正在实现从“跟踪”为主向“并行”“领先”为主转变。

验血确定人体“生物年龄”有望实现

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逐步年轻化,以肉眼观测的“身份证年龄”已不能反映真实健康状况。“生物年龄”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皇家内科医生协会公共卫生学院院士王嵬教授的带领下,利用国产的Clin-TOF飞行时间质谱仪首次证实IgG糖基化水平是用于中国人群生物年龄预测的一个有前景的生物标记物。目前,基于糖基化水平的“生物年龄”预测试剂盒已申报专利成功。在不久的将来,只需5毫升的静脉血就可确定人体的“生物年龄”。

显微镜分辨率被提高4倍到5倍

中国和英国研究机构的科学家8月12日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常见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制备一种固态半球超级透镜,能把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4倍到5倍,大幅突破了常规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分辨率。在普通白光照明条件下,传统光学显微镜无法看到小于200纳米的物体,而这种由高折射率纳米粒子组成的超级透镜,则能把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到创纪录的45纳米。据介绍,这种技术使用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广泛用于防晒化妆品和白色涂料,是一种常见材料,成本较低,而且制备工艺相对简单。

商品二维码国标或年内出炉

中国二维码标准联合工作组成立暨二维码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与中国电子商会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牵头发起成立我国二维码标准联合工作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主任罗秋科介绍,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目前已完成标准审定工作,即将报批并计划在年内发布。该标准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25家单位联合起草,主要规定了商品二维码的数据结构、信息服务、符号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舟山利用海浪发电成功

历时7年研发,15大系统核心技术群组,52项核心专利……8月15日,以林东为总工程师的海外科研团队主导研发的世界首台3.4兆瓦模块化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首套1兆瓦机组正式启动发电,发电机组运行正常。潮流能发电在浙江舟山成为现实。此次投运发电的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系统群由我国自主研发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总成平台系统为基础。总成平台长70米、宽30米,平均高20米,重达2500吨,可抵抗16级台风和4米巨浪。同时,平台可安放7个涡轮水轮机模块。全部涡轮水轮机模块下水运行稳定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600万千瓦时。

中国双创大赛(湖南赛区)引入半决赛

8月22日,“长沙银行杯”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南赛区)暨第三届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行业半决赛开锣。今年湖南赛区报名参赛项目总数达1365项,较去年增加一倍,创历年新高。湖南省在这项赛事上也首次突破1000项报名参赛项目。其中,企业组报名625项,团队组报名740项,分别位居全国省级分赛区第13名和第7名。此外,今年湖南赛区特别增加了行业半决赛环节,拟让更多项目通过路演环节呈现给投资机构,帮助企业增加投融资机会。(据科技日报)

湖南科技进步水平增幅居全国首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显示,湖南2015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4.29%,同比提高了4.68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国首位。统计表明,湖南依靠全国第二十七位的人均可支配财力和全国第十七位的政府研发投入,取得了全国第五位的国家级科技奖项、第八位的创新绩效和第十位的综合创新能力。(据人民日报)

首列“超级电容”有轨电车株洲下线

8月1日,中国首列完全自主化全线无接触网“超级电容”现代有轨电车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该车最大载客量达380人,时速70千米,整车技术、零部件全部实现自主化。这款城市电车具有三大比较优势。一是甩掉了“大辫子”,全程无架空接触网运行。二是以9500法拉“超级电容”储能供电,车辆在站台区30秒内快速完成充电,一次可运行3公里至5公里。三是该车制动时能将85%以上的制动能量回收反馈至超级电容形成电能储存,实现能量循环利用。(据新华社)

湘沪浙苏35家园区首次“相亲”

8月18日,2016年“沪洽周”湖南-长三角园区合作共建对接会在上海举行,湖南、上海、浙江、江苏四地35家园区和20多家企业参加对接。这是湖南省首次组织园区集中对接活动。目前,湖南共有141家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这些园区是湖南省投资最集中、经济增长最快、招商吸引力最强的区域。长三角地区则是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得最好的地区,管理水平高、招商能力强。双方园区合作共建可采取多种模式,包括园中园、共管园、托管园、项目合作、贸易合作、交流合作等模式。(据湖南日报)

我国首列永磁地铁在长沙载客运营

8月11日,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消息:我国首列永磁地铁日前顺利通过载客前评审,并在地铁1号线投入载客运营,开启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永磁时代”。长沙地铁1号线永磁牵引系统列车是由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联合中车株机和中车时代电气公司共同开发的我国第一列全车搭载自主永磁牵引系统的地铁列车,与目前全国大规模使用的异步牵引系统相比,永磁地铁不仅效率更高,噪音更低,而且更节能环保,综合节能达30%。(据湖南日报)

湖南再添7家省级高新区

日前,湖南省政府集中批复同意7个地区为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目前,湖南省共有6个国家级高新区、16个省级高新区。

此次设立的省级高新区分别是:长沙市在浏阳工业集中区基础上建设浏阳高新区;岳阳市在湘阴工业园基础上建设湘阴高新区;常德市在津市工业集中区基础上建设津市高新区;娄底市在涟源经济开发区基础上建设涟源高新区;永州市在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建设永州高新区;怀化市在怀化工业园区基础上建设怀化高新区;湘西州在泸溪工业集中区基础上建设泸溪高新区。(据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