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下去就能挖到金子
——用图片讲述杨绍军19年收养526个孤儿的故事

2016-09-19赵有强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9期
关键词:孤儿孩子

□赵有强

(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湖南 常德 415000)

沉下去就能挖到金子
——用图片讲述杨绍军19年收养526个孤儿的故事

□赵有强

(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湖南常德415000)

2016年2月21日至23日,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杨柳青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大展”上,受大赛组委会的邀请,我的《追踪19年:杨绍军收养526个孤儿的故事》摄影作品开展。受邀参展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这个农民的善举了不起——19年时间,累计收养了526个孤儿,并把其中的多数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二是拍摄者不简单,19年拍摄同一个题材,拍出了一批接地气,有感染力的精彩照片。

摄影记者该怎样长年跟踪一个好的专题,该如何沉下去用图片把故事讲得完美动听?《追踪19年:杨绍军收养526个孤儿的故事》,给我灵感,给我经验,给我热情,给我希望。19年间,每一次拍摄之前,我都会无数次地打腹稿。到了现场,又像手握钢枪的猎人,刺激、贪婪、追踪、捕获……离开现场后,即使已是口渴饥饿,总是先粗略地处理下照片,再言其它。犹豫、傍惶、苦闷、兴奋……似淘金者一般,深挖深挖再深挖,为淘到最好最纯的金子竭尽全力。

办院之初的院落。拍摄时间:1996年5月

拍到了众多细腻真实的画面

1999年9月,孤儿院添置了第一台电脑。此时,电脑还未进入平常百姓家

1996年3月,湖南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阳湖村农民杨绍军创办的“阳光孤儿院”开院。首批收养了26名来自全市各地的孤儿。开院的第二天,湖南《常德日报》刊发了一条文字消息。读罢,我即构思,一定要去孤儿院拍拍新闻照片。当年5月份,我第一次走进了孤儿院,第一次怀着猎奇的心理采访这件让我兴奋却又有些怀疑的新事。

当年,是我担任常德日报社摄影记者的第4个年头,已有了在新闻事件中寻找真相的职业习惯:“杨绍军是不是真的收养了这么多孤儿?这些孩子生活怎样?他们和杨绍军的情感关系如何构成?收养行为是否带有别的目的……众多疑问,迫使我始终用警觉的眼光对待被采访者。采访不到十分钟,两个“疑点”浮现:第一,我和杨绍军刚冒头,像鸟一样飞来的孩子便“杨爷爷好杨爷爷好”地叫唤。这种亲热之举,是否因采访而事先导演?第二件事,突然有个孩子拿着一个苹果硬要杨爷爷吃。他哪来的一个苹果?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有苹果呢?半小时后,关于苹果的事我弄清楚了。原来,孤儿院每周都要给孩子分发一次水果,这个苹果是那孩子舍不得吃专门攒给杨绍军的。

2002年,新院落投入使用后,孩子们开始吃自助餐

2008年中秋节,孩子们在新房间吃月饼

2014年8月,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望杨绍军

孤儿院建在近郊农村,孩子们吃住穿采用供给制,高于当地村民水平,学龄孩子在附近的村小上学,孤儿院设有晚自习教室。我晚上留宿在孤儿院里,胶卷拍了一个又一个,几百个画面让我兴奋了好多天。

这以后,有事无事,我开始往孤儿院里跑。他们那里有什么大小活动,准会通知我参加。杨绍军生意上有了想法,也会和我商量。作为孤儿院的编外人员,我记录着杨绍军办驾校辛苦赚钱的身影,记录着孩子们在孤儿院里的欢歌笑语。我还跟着杨绍军去灾区收养孤儿。慢慢地,真爱假爱,真幸福假幸福?关于杨绍军的爱心,关于孤儿院孩子们的成长,我得出了暂时的结论,镜头中的那些画面也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自然,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感人。

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寻找真相的警惕

有一天,孤儿院里有个叫卢钟的小女孩在手腕上刺了“好好学习”4个字。她刺字的原因就是要把成绩快快地赶上来。面对这个孩子的过激行为,杨绍军是什么样的心态?按照当时的情况,进入孤儿院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不好,在学校里,还常有别的同学追着喊“孤儿孤儿”地看稀奇。“你们把成绩赶上来了,看看谁还会歧视我们孤儿院的孩子?”这成了杨绍军给孩子们鼓气时的“紧箍咒”。现在有孩子用刺字之疼,励志读书,该如何看待?是否有亲骨肉一般的“切肉连皮”之疼?我发现了杨绍军的真心疼爱,他抬起卢钟的手腕看了好几分钟,表情非常沉重。往后天天照料,直到刺字之处结痂后才责怪其过激行为。

后来考上澳门科技大学的李侠是我重点拍摄对象之一。1996年,我第一次到孤儿院时,见到所有的孩子都睡席梦思床,唯有李侠的床是用棕垫作的,且中间有一个约10多厘米大小的“人造洞”。原来,李侠入院之前是个流浪孤儿,到了12岁还经常尿床。在社会上当过“老大”的李侠到了孤儿院后,起先还在暗地里要弟弟妹妹们“敬贡”。杨绍军是怎样与他交朋友并改变了他?我的镜头里记录了三段“要事”:第一,李侠每天吃狗肉温补。这个特殊餐,是杨绍军按照民间秘方专制;第二,等孩子们上学后,杨绍军单独处理李侠的被单;第三,从不当着人说李侠尿床之事,如果院里有小朋友揭李侠的短,会受到杨绍军的批评。

杨绍军抚养孤儿的钱是靠办驾驶员培训学校赚来的。早先,他每年用在孤儿身上的钱大约几十万元。后来,收养人数增多,上初中、高中、大学的孩子比例加大,学费和生活费大幅度提高后,他每年用在孤儿身上的支出超出200万元。巨大花销,他为何心甘情愿付出?

寻找这个答案,我想了许多的办法,第一,从他聘请的工作人员身上找;第二,从他的弟妹、子女身上找;第三,从他个人的生活习惯上找。

尹小华在孤儿院工作了18年,在采访中我们成了知心朋友。我神出鬼没(有时为寻找真相,与杨绍军一起离开孤儿院后又独自杀个“回马枪”)式的采访方式,常让尹小华措手不及。“老板的那些事你还不知道?孤儿院里哪件事能瞒得过你?”每当我问急的时候,尹小华总会给我这两个“问号”。在他看来,只要你是真心对孤儿们好,老板那里一切好说。尹小华曾因对孩子“不好”与杨绍军闹翻,他的“过失”在于体罚学生,在尹小华看来,有分寸地搞点体罚是“杀鸡儆猴”的无奈。我曾拍摄过孤儿被罚站罚蹲马步的照片。这些“私刑”把杨绍军的脸都气青了,“这还得了,竟敢用法西斯的办法体罚孤儿?”尹小华被“下课”。一年多后,因“和平共处”让孤儿院的管理有些失控,孩子们要求杨绍军把尹小华请了回来。从此,尹小华再也没离开孤儿院半步。我想找谁拍谁,包括联系那些长大成人、已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工作的孩子,给他打一个电话准会实现我的愿望。

杨绍军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自己有一儿两女一孙两外孙。整个大家几十口人,过着平民式的低调生活。亲属们与我有着同样的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是为了出名?他早就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出了名还在苦撑?既然这么肯帮别人,为何不帮我们兄妹买房买车……杨绍军从冬装到夏装,从内衣到外衣,无一名牌。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不洗脚不爱在外旅游,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就连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买衣买水果等小事都是亲力亲为。每次出远差,他会给孤儿院的孩子每人带点礼物,比如电子手表等。这许许多多的生活插曲,都会被我用镜头固定下来,成为我常拍常想常追问杨绍军为什么如此有爱心的证据。

到2016年5月,我跟踪拍摄整整20年,积攒照片1万多幅。有时我会搬出这些照片向那些不理解杨绍军为什么有如此善行的人图说。照片容不得虚假,很多人观看照片后,对杨绍军顿生敬意。

用合适的镜头语言讲述人间真情

拍得越多,取舍越难。如何用图片讲好孤儿院里的“马拉松”式的故事?只有理清思路,才会让故事讲得精彩,讲得全面,讲得深入人心。

为此,我做好三件事:第一,注重单幅照片的传神,让瞬间形象真实、鲜活、趣味、最大化地表达事件本身的信息含量;第二,每一次拍摄,都从全局着眼,把单幅的精彩容纳在系列中,保持故事的连贯性;第三,精心编辑,让摄影语言得到充分发挥,把握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让读者记住图片,记住故事。根据这个定位,我制定了拍摄与编辑方案。

首先,按时间段分档。提前介入,拍照存档,全景式的记录孤儿入院前,体检中,入院时的情况。当孩子们完全适应孤儿院的生活后,我把拍摄视角拓宽到他们和周围群体的关系上。并用影像做比较,观察他们与杨绍军的感情发展,观看他们的每一次进步。

其次,会按人物特点分档。比方说,有的孩子个性强,或寡言或健谈……我重点记录这些孩子的生活常态,放大他们的性格特征,让这些精气神俱佳的画面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孤儿院形象,让读者看图说话,全面了解孤儿院里的真实生活。

第三,注重选择一些特定的场景,用影像留存历史,用新旧对比增强图片故事的厚重感。比方说,新院落建设之前,老院落与孩子们的关系,新大门建设之前,老大门与孩子们的关系;先前住房条件与如今住房条件的对比关系。总之,我会选择相对固定的特定环境立此存照。

第四,加强事件瞬间的拍摄。如,请外教到孤儿院辅导孩子们学英语。组织孩子们到旅游景区开眼界。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献爱心,为社区群众表演节目,为灾区人民捐款等等。

除此之外,我的聚焦点还会放在那些离开孤儿院、走向了社会的孩子们身上,拍摄的重点在他们与杨绍军的往来关系是否继续?他们和孤儿院里正在成长的弟弟妹妹们关系如何?我用镜头一一作出答题,每一道答案上,都保持着我最原始的好奇心。正是这样,让我留下的万幅图片资料,有了真实、新鲜、稍带童趣的效果。

在这次摄影邀请展中,我挑选了60幅照片分成30组展出,每组由两幅组成,一幅为孩子们刚入孤儿院时情景,另一幅为长大后现状。多数组照中都是杨绍军当画面的主角,而有时也让他成了配角。这种对比关系,加深了观众印象。展览非常成功,组委会把我的展览信息放在招贴广告之首。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摄影家朱宪民先生两次观看展览,高度评价作品:“能十几年坚持拍同一个题材很不容易,时间越久,这些作品越有价值。”北京的一名电影编导、作家评价:“真正的孤独者,或者说寂寞者,是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他用十九年的时间,极有耐心地给我们讲述了一段人间传奇。应该谢谢他,赞美他。”

我在孤儿院拍的那些照片,已被抚顺雷锋纪念馆永久收藏。《人民日报》选用我拍的孤儿院的照片设计成公益广告,用四分之三版篇幅刊发。中央新闻电影开幕式上,我的这些照片用作了背景墙。杨绍军为富有德,为富有仁的故事,丰富了我的镜头,纯洁了我的心灵,也让很多的人从我的镜头语言中感受到人间真情的伟大。

用图片讲好故事,靠好选题,好照片,好版面,好平台。沉下去就能挖到金子,是我追踪20年,拍摄同一个题材的心得体会。传播正能量,讴歌新时代,是每一个摄影人,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应担负的责任,深入深入再深入,挖掘挖掘再挖掘,脚踏实地,追求永远。生活,将给予执着者以最丰厚的回报。

(本栏编辑:朱可江)

猜你喜欢

孤儿孩子
清单
“事实孤儿”:这群被遗忘的孩子何以为家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孤儿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